苗刀刀法使用技法诀窍和苗刀招法特点

不论是拳法交手.还是器械搏斗.扰如兵法。实际一小型战争。其兵法中的战斗原则和理论多为拳法交手和器械搏斗所应用,攻防要诀和名言也多与兵法相吻合。

招法又是形动的变化—攻防变化的规律,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招法。而变化是以《易》之阴用学说的指导思想.阴阳即矛盾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时立统一体.在拳术和技法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统一体.如动静、虚实、奇正、刚柔.快慢等。由于统一体内相互转变变化,推动了招法向“学有定数。用无定法”发展。

    许多统一体之间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着、贯通着,甲中有乙,乙中有丙,丙中有甲,彼此串连、衔接、渗透。

    苗刀招法

    招法实质上是“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徒手或持械搏斗的技术—战术。是将经过锻炼而获得的各种功能内在地、外在地统一起来,组成“形神合一,内外协调”的在意识的指挥下胜人的方法。

    招法的内容包括面很广,它涉及到很多学科—物理、心理、生理、哲学、数学、军事等等。  招法是武术的核心,是武术爱好者、研究者的追求和深研的最终目的。


    武术一词我们认为是“武”和“术”两个概念。“武”是一般的体育运动;“术”叫功夫或功法,是锻炼肢体某种功能或技巧时表现出来的力度、硬度、速度、灵敏度等。它是基础,是为“术”储备能量的。


“功”在思维活动中,要求思维不受外界影响,也不允许其他事物的刺激和干扰,思维基本处于抑制、静止、封闭的状态。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气通运行和肢体行动路线和姿势的规范上。而“术”是以思维活动巧妙、灵活、准确地接受信息、判断情况、组织作战计划,是以心驱使肢体去完成战斗任务。


苗刀这种器械历史上的尺寸是刀身三尺八寸,刀把,尺二寸,全刀共长五尺(程冲斗《单刀法选》载)。这是明代马上使用的苗刀。如果步下使用,就显得过长,使用不便、太短就发挥不出苗刀的实战威力。故改进的苗刀是三尺七寸.长短比较适宜。苗刀的特点是刀身长,刀若做厚,虽然坚挺但分量必重.非有力者不能使用;刀做薄了虽轻,但不坚挺,不能发挥刀的威力,影响突刺。因此我们改进的苗刀,刀身要薄,刀脊取圆背,起挺筋作用。这样就解决了轻了不行重了也不行的矛盾,使用起来“快马轻刀,轻重得宜”。刀重必须控制在2斤左右。这样才能舞动轻便.“快马轻刀”了。

    中国苗刀虽与日本刀相似,但不同特点是;日本刀刀身弯度较大,中国苗刀近乎直线型,这是由于便丁用突击(刺)、削砍和撩劈这三大基本刀法的缘故。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这里的关键是创造条件,所以新型苗刀一出现,立即深受欢迎。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了苗刀专利。


动静也是对立的矛盾。动静在自身行动范围内是“动中静”“静中动”。在双方搏斗中,既要掌握好、运用好己之动静,更要掌握好彼之动静。要以彼之动静决定己之动静,进而以己之动静调动彼之动静,以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的。兵法又说,‘.能因敌之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苗刀技法的动静就是善于抓住战机上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控制、驾驭战场七的主动权,才能胸中有数,运筹有方,不盲动,才能捕捉瞬间战机,也只有抓住战机,才能胜券在握。

    苗刀技艺上的虚实

    实,代表强、真、直、勇。虚,常处·F阴探、不易被人察觉的角落。如苗刀中的“藏刀势”“撩刀势”“反撩刀势”等。实,常处于明显而易见的刀法.在交手时。必善于用虚,如:佯攻、诈败、伪装等等。


虚实是变化的运用体现。在实战中只有运用好虚实,才能变化莫测。虚实和真假常常在一起并用,所以善于用虚者必须善于用实,做到真真假假,实实虚虚。虚是虚,也是实,即虚中有实,实是实,也是虚。即实中有虚。实虚变化不能预先规定,而应随情况变化而变化。在苗刀实战中,首先要运用好己之虚实,以己之虚,掩己之实。使己之真情实力不为彼知,使己之阵容无破绽之处。对彼则要掌握彼之虚实,要以己之能动之虚,时时避开彼之实,处处袭击彼之虚。要见缝插针,乘虚直人,避实击虚。

苗刀刀法中声东击西.指南打北如撩劈、撩点,就是这个战术。此即兵法中实实虚虚、虚虚实实也。

    奇正是兵法中的用语,“以正当敌以奇胜”。正是正面迎敌,部队要从正面抵挡敌人,而要袭击敌人无防护和来不及救援的地方以取胜之。这一法则在拳术和器械中也同样应用。应用中常和虚实相呼应。在明攻明防中要以出乎其意料的手段,攻击其弱处,使其措手不及。

    中国苗刀有一整套攻防用法,其中“正奇”在临阵布置上,常以前手为正,即右手握把手为正,后手为奇.即远端的手为奇;远端的手脚为正,近端的肘、肩、膝、胯为奇;上肢为正,下肢为奇。但这不是固定的,是可逆的。要以战情而颠倒。正奇、奇正··…循环不已。

    刚柔这一矛盾统一体,在拳法中通常是表达用力的程度和方法方面的问题,但在运用刚柔中也包含着动静、虚实等其他因素。


“以柔克刚”或“柔能克刚”,在其他技术领域中也常被应用。我们研制发明的新型苗刀之所以是圆背,就是为了交手中器械接触时减小摩擦力,“以柔克刚”。新研制的苗刀,比一般短兵要长,且可单、双手交换使用,在短兵比赛时比较占优势。刀脊较厚(比一般器械)且是圆背,用来格挡砸劈一般刀剑就有力得多。从苗刀刀形本身又具备了“以刚克柔”的优点。

但刚和柔也是相对立的。柔在克刚,同时,刚也在克柔。二者互克都需要必要的条件。“绳磨木断”“滴水石穿”这一以柔克刚的现象虽然成立,但不知要费多少时间。而一口快刀,立斩无数乱麻,一磅炸药能掀翻若干土方,效果非常明显。柔则不然,柔的效果几乎看不见,常被人忽略其存在。所以说刚柔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才能成立的。

苗刀的基本刀法一是突刺,二是劈砍,三是格挡。我们研制发明的苗刀,必须适合以上三种基本刀法,即直线性(有利于突刺);刀脊厚,刀身修长(利于劈砍);圆背(有利于格砸对手刀剑等轻器械),这样又符合刚柔原则。圆背出柔,柔尚缠绵。吴受先生的苗刀削杆粘杆法就是此理。刚尚突然性,苗刀中的抱打劈、刀背格铁势就是刚能克柔。

    兵法云:“静如处女,动如猛虎”,说的是对动静的处理,同时也是对刚柔的运用。

    交手时在未得机之前,神情似处女一般稳重、沉静,以应付战场上的变化,使对手麻痹而放松防备,进而速冲其禁区腹地,今其碎不及防。同样道理,’.避实击虚”说的是虚实,其中也含有刚柔的作用。“避实用柔,击虚用刚”。


古时论刚柔者莫过于明俞大猷《戚经诀》。诀日:“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刚在他力前即先发制人,攻其于欲发未发之际,抢先截之,令其措手不及。柔乘他力后即避实击虚。彼力已发出,不与其斗力,要闪开其峰或改变其力的路线角度,乘其旧力己过,新力未生时而还击。使彼无法变化。“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静待是动中之静。拍是空当、战机。临阵是采取先声夺人或后发制人—“静待”,要根据双方势态而定,根据战机来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苗刀刀法使用技法诀窍和苗刀招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