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领导的决策是错误的,我还要去执行吗?

我有一位朋友,上次跟我聊起他公司的一名员工小王的故事。

王某是公司华东地区的一名销售,业绩不错,最近销售总监安排他与当地的一家竞争对手谈合作,小王不乐意了,很不理解领导的这个决定,回想起当初刚来这个区域拓展市场,那家公司没少给自己设障碍,现在市场搞起来了,为什么还要跟他们谈合作?

总监找小王聊,大意是那家公司我们在技术方面有互补的地方,合作更有利于双方占领更大的市场,是双赢,小王还是不理解,我们拼了这几年,在这个市场已经具有很强的品牌竞争优势,即使找合作也可以找别人。

总监的决策已下,小王仍然有意见,但还是去做了,只是心结没解开,合作洽谈的进展一直很慢,也让对方觉得没有合作的诚意,总监后来只有调换了另一位区域经理接手此事,因此事对小王的评价也打了折扣。

职场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认为领导下达的决策指令是错的或者不理解,结果可以预见得到,或者自己认为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案,那么还要去执行领导的这个决策吗?

01 你眼里的对与错,不一定就是别人的对与错

你认为领导的决策是错的,难道就真的是错了吗?

我们与领导所处的位置不同,掌握的信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就不同,对问题得出的结论也自然不同。

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决策是很明显的错的决策,领导为什么会看不到呢?真相不一定是领导看不到,而是领导有其他全局的考虑,我们在局部看上去错误的决策,对于全局来说就是正确的决策,只是我们“身在此山中”的缘故。

会下象棋的人都知道关键时候需要“丢卒保车,丢车保帅”,在卒和车的角度,弃子可叹,然而从下棋人的角度,为了全盘棋局获胜,弃子是正确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学中的名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是对的。

02 服从不是盲从,执行前努力消除你的疑虑 

毫无疑问,充分理解意图下的执行,比有疑虑的执行更加有效。带着疑虑去执行,往往会有所顾虑,进而影响行动和执行效率。

领导的决策要服从,但并不是盲从,当对决策有疑问时,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提出自己的建议方案,一方面可以确认决策内容和目标,消除理解偏差,另一方面理解后也奠定了高效执行的基础。

有时候领导不一定每件事情都跟你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时间没耐心,二是没时机没必要。这种情况下,把重心放在确认任务目标上,比如说与领导确认,自己计划做如下几件事以及时间安排等,确保理解同频,过程不走偏。

心无旁骛,方得始终,切记在收到领导指令后,一个人独自琢磨,靠猜想凭感觉来领会领导意图。

03 不理解的决策也要执行,这是组织纪律 

前几天看中国抗战史诗电视剧《东方战场》,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红军接受改编拟开赴抗日前线,还有少数红军战士不愿意更换服装,尤其不愿意戴那个帽子,原因是国民党的军服,帽徽还是青天白日徽章,毛主席向师长们谈到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为重,师长们都有心结,战士们自然也有不理解的,但组织纪律必须坚决执行。

当你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而领导还是明确了决策,同时你也无法获得更多完整的信息,你仍然对这个决策抱有怀疑态度,这时,别想太多,立即先执行起来。

首先,前面已经说过,你认为的对与错,不一定就真的是对与错。

其次,领导对决策承担责任,他有决定权。

职场上最忌讳的是:领导下了决策,下属不认同,张三阳奉阴违,李四消极怠工,王五拖延应付,赵六卯足了劲和领导展开辩论赛……

执行是组织纪律,消极地执行只会证明你的工作态度有问题、执行力不强。

04 在执行中不断加深理解,把事情做对

即使对领导的决策不太理解不太认可,也要坚决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加深对决策的理解,如跟领导多沟通多汇报,不断完善对决策的理解。

当你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决策确实有瑕疵的时候,千万不要有看笑话的心理,要及时预警风险并提出应对风险的办法,及时纠偏,在出现风险的时候积极应对,消除风险,必要的时候引导领导来调整决策,这样才能堪以大用。

马云曾经说过:“宁愿要三流的决策,一流的执行,也不要三流的执行,一流的决策。”领导也不是完人,也有错误决策的时候,如何用执行去弥补领导决策中的不周之处,通过执行过程中的纠偏把事情做对,这才显现出你的出色能力。

切忌抱着认为是领导的决策,跟自己没关系,反正是领导的锅的想法,这样会被领导认为你对工作没有责任心,甚至人品有问题。

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领导损害公司的行为,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与价值观,做到无愧于心。

05 写在最后

军队是地球上最具执行力、战斗力的组织,跨入职场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要学会服从,服从是执行力的体现,即听从指挥,履好责,定好位。

对于领导的决策,能理解的在理解中执行,不能理解的在执行中理解,这才是最靠谱的职业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知领导的决策是错误的,我还要去执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