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妈对我说:“你是我教育的失败品”......

我在豆瓣略逛过”父母皆祸害“小组,也看过一本叫做”Toxic Parents“的书,我不想承认我的父母就是这其中的一份子。尤其是我的妈妈。

她的生存轨迹就像一个模板:出生于1960年代,是外婆家中六个子女中最小的一个。18岁高中毕业;20岁做起会计工作;25岁因家人介绍认识了我爸爸,次年结婚生下了我。她身上有着60后典型的时代烙印:勤俭节约,爱做家务,随份从时从不越距,知恩图报品德高尚,无私奉献教育子女,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叫做”可怜天下父母心“。

曾经我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是我看得出来她为她”母亲“的身份感到无上荣光:晚上选择陪我做作业从不和同事打牌,在手头并不非常宽裕的时候花”重金”让我去参加国外夏令营;我在学校的成绩不错,所以连我的姑妈也连带着对我宠爱有加,他们会在家庭聚会上烧我最爱吃的菜,然后我妈妈会当着姑妈们的面对我说:“你自己看看,你姑妈对你多好!”而那个时候的我年幼无知,不知道怎么回应他们的好意,涨红着脸无地自容。

第一次尖锐的矛盾爆发在我择业时。在外企工作1年多后,她强烈建议我参加事业编制考试:“体制内的工作轻松稳定,还可以照顾(未来的)家庭”云云。而我呢?不喜欢封闭体制内的职业生态,渴望施展职业抱负(虽然并不知道具体是啥)。最终,以一个自作聪明的方式做了妥协:报名事业编制考试并且用实力考砸了。

这件事在许多年之后依旧高频地被家人提起,我知道她不甘心。很可能这是很多家庭都经历过的一次经典的80后60后的价值观冲突。60后的父母心中最好的工作关键词:公务员,事业单位,体制内,稳定,照顾家庭,显然这又是一个时代烙印。而自我意识觉醒的80后一代,没有经历过物资贫乏的年代,从骨子里就不太把“稳定”当回事。没有哪一个更高尚,每一代人有他们的主流价值体系。她用她的“过来人”经验告诉我应该过怎样的人生,用她的方式对我好。

另一件冲突来自她和楼下邻居的矛盾。我妈妈把尚在滴水的衣服晾在阳台,由于水滴到了一楼邻居的天井里,陌生的邻居愤起向物业投诉。她接到投诉收回衣服,登门致歉。我惊讶于她的道歉行为,质疑她这一举动实属多余。我说:每个人的社交圈都是一系列同心圆。最里面的一层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伴侣,孩子,父母;次一层:闺蜜,好朋友;再次一层:同事,普通朋友......一直到最外一层:陌生人。和不同圆圈内的人面对冲突,处理方式显然是不同的。这位邻居使用投诉这种方式处理和陌生人的冲突,为什么我们不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为什么非要对任何人费力讨好呢?有必要让身边所有人都夸你好么?她惊讶于我的冷血无情:我被投诉了啊,你叫我怎么接受得了?楼里的人以后怎么看我?

即便类似的矛盾一再爆发,我都意识不到我们母女二人的某一部分价值观已经南辕北辙了,直到有一天她沉重地对我说:“你是我教育的失败品“。一开始有点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初加揣摩后觉得太生气了:“虽然你是我妈,但也不能用这种方式否定我这个人吧?”再三品味过后,觉得悲哀:与其说她否定的是我,不如说她在全盘否定她自己。她岌岌可危的自我敏感脆弱,几乎所有的自尊仅仅来自外界的认可,这是一种画地为牢的伪自尊。深陷在完美主义的讨好型人格的桎梏中,她活得太累了:

床单永远要撸得一丝皱褶都没有,靠垫摆在固定的位置上丝毫不差;在我决定结婚的时候她会嘱咐我:“学会看婆婆的脸色,老人嘴上不说,心里会对你不满。”(所以呢?)因无稽之谈、流言蜚语而烦恼,“别人怎么想我”成为了她最大的痛点;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我明白了她口中那句”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意思:她想做个好妈妈,不仅仅是她自己觉得好的那种,而是要所有的人都觉得她好。这种“求求世界认同我”的想法,既可怜又可恨。那一天,我被宠爱我的大人引向一桌好菜,却像做错事的熊孩子低下了头,我一直不明白从哪里冒出来的羞耻和内疚,其实都源自那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恨这句话带给我的负罪感,它不仅用受害者心态绑架了自己,也将愧疚感转嫁给孩子,仿佛我不配得到大人的关爱。

不至于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这句话,我没有那么不幸,毕竟我的爸妈很爱我。而我这一些小小矫情的伤痛,也都在成年之后得到了治愈。只是,两代人的价值观鸿沟,恐怕是永远都逾越不了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妈对我说:“你是我教育的失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