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

                                                        文明和乡村的接轨

在没有铁路之前,台儿沟“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褶皱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与的温存和粗暴。”在这里仿佛是一个世外隔绝的小庄园,直到现代化发展,才通过铁路连接起乡村。

人们第一次看到铁路的形象就是“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车头那么雄壮地喷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只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可却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姑娘们把“头发梳得乌亮”“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这些无不传达出对外界文明的向往。

相对台儿沟的热情,“铁路"这个城市的代言人,却异常冷漠,一分钟结束“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

城市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相遇,让本来渴望外界事物的香雪,成了城里人歧视的对象。香雪上学的公社,周围的女同学轻笑着香雪来自穷地方,但这嘲笑还太抽象,不能有效的区分城市和农村,发达和落后,于是轻蔑具体就落到铅笔盒上,公社里同学都是“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而香雪“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铅笔盒,在她眼里是那么“笨拙、陈旧”。

“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家乡是贫弱的、落后的,伴随着种强烈的尊严感,香雪迫切的需要一个用鸡蛋来换取一个新的铅笔盒,于是火车第二次出现。

这时是深秋,山风渐渐凛冽,文中说道火车和火车上的人“抱怨台儿沟的寒冷”“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车窗紧闭,旅客没有人向窗外瞥一眼”,而台儿沟的姑娘们依旧打扮的俏丽,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

为了一个铅笔盒,香雪踏上不知驶向何处的火车,心境也开始变得平和,“绘着马蹄莲的淡绿色铅笔盒”是她对知识的渴望,城市的向往,也是一种隐喻,暗示着知识可以带领大山深处贫困的台儿沟人民与现代工业文明接轨,实现“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留得更久的”的理想。


香雪和凤娇是两个典型人物,她们都是台儿沟的姑娘,却有着不同的观念。在同一辆列车中,凤娇一眼望去是金圈圈,而香雪不同,作为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在意的是学生书包、铅笔盒、配乐诗朗诵。

你可能感兴趣的:(《哦,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