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动物相类似,都有两种最基本的冲动,一种是食,另一种是性。
在作家虹影的《饥饿的女儿》这本自传体小说中,她毫无保留地、赤裸裸地向人们展示自己对于食物和情感极度的饥饿感。
阅读过程中所体会到的作者的不幸令人心情无比沉重,难以想象也不愿相信,那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啊,虹影又是一个怎样的作家啊。看完整个故事,合上书本,难过得不能自已。
小说的主人公叫六六,生长在长江边上的贫民区。她的母亲一共生了六个孩子,而六六的到来,仅是因为母亲迫于饥饿的一次交换,仿佛“饥饿”也因此注入了她的灵魂。
那是在饥荒年代,一个所有人都处于食物匮乏状态的艰难时期。
水手父亲为了贴补家用省下口粮,却因为饥饿,再加上患有眼疾,掉入水中,差点儿没了性命;母亲为了谋生,每天像男人一样在外扛沙袋、背砖头,靠体力活挣全家人的口粮,甚至为了孩子们免受饥饿带来的屈辱,不惜将自己委身于他人;孩子们挖野菜,偷菜根,想尽一切办法找寻能填饱肚子的东西,三哥不顾生命危险跳进长江,只为了捞取烂菜叶子和西瓜皮。
“我快到十八岁时,脸一如既往地苍白,瘦削,嘴唇无血色。衣服的布料洗得发白,总梳着两条有些枯黄的细辫子。”
描写如此简单干脆,却直戳人心,一个极具匮乏感的十八岁生命赫然在目。对六六这个小女孩来说,她的成长就是在匮乏中完成的。
其实,她的饥饿感不仅仅是因为食物的匮乏,更是来源于情感的缺失。
哥哥姐姐因为她的私生女身份,不仅冰冷相待,更是恶语相向。周围人群更是对她无端地恶意中伤和排挤。所以在她十八岁生日的时候,她才会迫切地想要知道自己的身世之谜。
她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家庭,不属于这里。在这个家庭和整个生长环境中,她缺少应有的情感依靠,心灵无所依托,以至于在历史老师表达出对自己不正常的爱的时候,她却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般紧紧抓住这份情感寄托。
“三个父亲都负了我:生父为我付出沉重代价,却只给我带来羞辱;养父忍下耻辱,细心照料我长大,但从未亲近过我的心;历史老师,在理解我上,并不比我本人深刻,只顾自己离去,把我当作一桩应该忘掉的艳遇。”
这是书中对于三个“父亲”的描述,她从未得到过什么,反而是在不断追寻、不断渴求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生命里的痛。
“这个社会假模假样,不让人活也不让人哭。”
小说看起来描写的是一个缺乏食物、情欲萌动的六六小女孩,但在平静绵长的描述中呈现的生活全貌却触目惊心:居住环境的恶劣、人心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实在是令人不寒而栗。从前半部分的沉闷压抑,到后来故事的一步步展开,悲伤难过也达到顶点。
从宏观上来讲,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时代、历史的记忆,更是专属于女性的成长叙述。饥饿的女儿的造就,是天灾和人祸的配合,更是需求和渴望得不到回应的残酷下场。
这种饥饿是食物的匮乏,也更是情感的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