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子女里,5个博士,1个硕士,说到这位父亲的育儿经,只有短短6个字

「 这是熊莹家庭学院原创好文」

前段时间,学院君给大家介绍过一位超级厉害的妈妈——全惠星。她把六个孩子全部送进了哈佛耶鲁,被誉为“韩国首席妈妈”。

不可置否,妈妈对孩子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再怎么精明能干的妈妈也替代不了爸爸的作用,爸爸与妈妈对孩子的意义和影响是不同的 。

心理学研究表明:爸爸代表的是社会对个人的规则和要求,妈妈代表的是家庭的温暖。当孩子还处于婴儿时期时, 妈妈的作用可能更大,因为妈妈更容易侦察到孩子各种各样的需求。

当孩子逐渐接触到更大的世界时,爸爸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如果孩子与爸爸经常相处,他能变得更加独立、自信、更容易适应新环境。

所以,上天安排父母合作才能孕育孩子,同样,也只有父母合作才能教育孩子。但是,爸爸在家庭教育当中的特殊作用,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了解,结果耽误了很多孩子的成长。 

在“丧偶式育儿”愈发被提及的当下,学院君发现了一位陪伴孩子成长的好爸爸。在他的身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父亲”对于一个男人、一个孩子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他叫蔡笑晚,用自己的远见和胆识,培养6个子女走上成材之路,令无数人叹服。 

他的6个子女中,有5位博士、1位硕士,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人才魔术师”。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说:“父亲,就是一生的事业。”

出生于1941年的蔡笑晚,成长于温州当地一个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 

受到家庭的熏陶,蔡笑晚从小就有着“读书梦”,在学习上,始终是弟弟妹妹眼里的表率。然而,即便学习成绩优异,父亲曾经的国民党法医身份就像是铜墙铁壁,阻挡了他的求学之路。

但年轻的蔡笑晚并没有放弃,15岁的他自愿去最艰难的地方支教。在小学教书期间,由于表现出色,他在学校的推荐下,进入了当时的杭州大学学习物理,圆了自己的读书梦。

然而造化弄人,正当蔡笑晚在学业上孜孜以求、准备大展拳脚时,父亲却病逝了,他不得不退学回家,担起养家的重任。 

青年时期,蔡笑晚被现实阻断求学路。但他一直知道,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走向成功的基础。和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失去读书机会的蔡笑晚把梦想转到了孩子身上。 

1967年,26岁的蔡笑晚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孩子。当时蔡笑晚心想,自己没能实现的大学梦,何不让儿子来实现? 

于是,从那时起,蔡笑晚就决定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但他与其他将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的父母不同。面对孩子的所有问题,他不急不躁、不抛弃、不放弃,站在平等的角度去陪伴孩子成长,用爱来养育孩子。

可以说,他把父亲的职责做到了极致。而正是这种为人父亲的责任感,使得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绩。 

心理学家佛洛姆曾说:“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一位能从26岁起就把“父亲”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的人,怎么会养育不出优秀的孩子?

所以,蔡笑晚的第一个育儿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正视父亲这个角色,发挥父亲的作用,让孩子在父母共同陪伴下成长。而具体的教育方法呢?学院君根据他的经历和经验总结出了三个关键词:早教、立志、自学。

“早教,是奠定孩子未来学习能力的基础。”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教育口号刺激了无数的父母。动辄上万的早教费用,不但没有把父母们吓退,反倒令众多父母趋之若鹜,唯恐自己的孩子跟不上别人家的。 

“孩子的早期教育要不要做?”答案是肯定的。但“早期教育怎么做?”却是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送往昂贵的早教培训机构?聘请名师亲自辅导? 

其实,早期教育最适合的场所是家庭,最重要的内容是父母的亲子教育。上培训班、请家教、找名师,虽然也是早期教育,但都无法替代父母能够给孩子带来的内心力量。

那么,早期教育什么时候开始呢?科学研究表明,婴儿到达3岁时,大脑发育已达成人的 80%,而0~3 岁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孩子语言、性格、学习能力、生活习惯等培养的黄金期,需要频繁的语言刺激和肢体互动来促进大脑的发育和认知的发展。 

这段时间大脑发育好的孩子,往往思维聪敏,反应能力快。等上学了,优势更突出,学什么都比别人快,很容易赶超别人一大截,还不费劲。而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或者将永远无法弥补。 

蔡笑晚深知早教的重要性。大儿子蔡天文出生还不到十天时,蔡笑晚就在他下巴上划一下,就念“一”;划两下,就念“二”…… 两三个月时,轻打他的手心,边打边念“一、二、三、四、五”,当这样的动作每天重复多次之后,小天文开始对数字变得异常敏感。

后来,蔡笑晚还在家中家里设了个“银行”,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家庭存折”。那时,他们家常上演的一个“节目”是,蔡笑晚出题,让六个孩子去做,谁算得快、算得准就给谁存上五毛钱。

这样的数字启蒙教育,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还在家中营造了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6个子女一个个都不甘落后,大儿子蔡天文,15岁念大学,那二儿子蔡天武,就14岁读中科大少年班。 

学院君觉得,正是幼年阶段开始的启蒙训练,给孩子们埋下了强大的学习因子,为他们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爸爸妈妈们,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我们必须把握住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前3年。

“立志,是导致孩子间有差距的关键因素。”

孩子们一过三岁,蔡笑晚的育才策略里又增加了一项立志教育。他坚信“从小立大志的孩子,不会满足于现状,取得成绩后,还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魄”。

不过,孩子们刚出生那几年,家里经济条件还不算好。全家人住在一间租来的百年老屋里,只有16平方米,坐南朝北,夏热冬冷,楼下是店堂,楼上是一家8口的卧室兼书房。

虽然住的地方破旧,但蔡笑晚在龟裂老化的墙壁上贴满了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顿等科学家的画像。而且,他平时一有空儿就给孩子们讲这些科学家的故事。 

而且,蔡笑晚还把《 荷马史诗 》写进了家训。他说:“我经常教他们背诵《荷马史诗》中的一段:莫辜负你一片聪明美质,你须抖擞精神,留个芳名在青史。”

其实,除了外部环境刺激,引导孩子树立远大抱负是需要技巧和艺术的,蔡笑晚多年的经验是“潜移默化”。 

蔡笑晚第一次带大儿子去给他爷爷扫墓时,他才三四岁,他问爸爸墓里面是什么,蔡笑晚说他爷爷躺在里面睡觉。儿子又问爷爷还会出来吗?蔡笑晚说等他读了博士爷爷就出来了。儿子还是不懂,问博士是什么,蔡笑晚就说读书一直读到顶就是博士。还告诉他,爷爷读了中央法医研究所,名气很大,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很尊重他。

在蔡笑晚一手营造的氛围熏陶下,大儿子天文每年都问爸爸他什么时候可以去上学,而小女儿天西四岁时就对蔡笑晚说:“爸爸,我要做中国的居里夫人。”

怀揣这样的梦想,天西9岁就从小学毕业,18岁考上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2岁获得哈佛大学博士,现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蔡笑晚说:“人的智力相差无几,真正决定成才的,是经常为人们所忽略的非智力因素,诸如意志、道德、健康、社会交往能力等素质。”因此,立志, 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从小有志向的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自学,是让孩子走上成才之路的好方法。”

在蔡笑晚看来,早期教育和立志教育已经奠定了孩子们的人生发展基础,之后就是采取什么方法让孩子们走上成才之路。他采取的方法是是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蔡笑晚觉得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他的能力和才华绝不仅仅是老师能够教给的,必须通过自学才能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由于自己拥有丰富的自学经验,从孩子们上小学开始,蔡笑晚便开始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但这种培养并不是盲目的,“第一是看以前的基础是不是扎实;第二要看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第三要看他对目标有没有强烈的追求欲望。” 

如果孩子们符合条件,蔡笑晚就循序渐进地展开培养。 

当孩子们上学时,他首先熟悉课本,搞清楚课本的重点难点,然后再教孩子。

“我不会一课一课地教他们,而是告诉他们哪些重要,要先学;哪些次要,可以晚些学。”

其实,在自学这件事上,蔡笑晚在孩子们小时候就起到了良好的榜样。

为了能让孩子们从阅读中汲取影响,小时候他就经常读书、讲故事给孩子们听。即使在孩子们学习紧张的时候,也鼓励孩子多看一些课外书籍,开拓思维和能力。 

为了让孩子们专心学习,他先做好带头作用,晚上全家人都会围坐在灯下,蔡笑晚看专业书,孩子们读课本,这已经成为晚饭后雷打不动的习惯。

直到晚年,蔡笑晚也保持着天天读书的习惯。他甚至还钻研相对论,并撰写了大量论文,与钱学森通过信。 

看到蔡笑晚的做法,学院君有种感叹:早教、立志、自学,这三点确实是值得学习的教育方法,但无论是什么灵丹妙药,都得需要父母的心血付出。

对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蔡笑晚曾直言:

“那些只在周末晚上亲一下孩子额头的父亲是失职,更是失败!”

作为一名父亲,他言传身教,殚精竭虑,有毅力、有勇气,注重沟通,尊重孩子,还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陪伴,所以他才能创造出奇迹。

你可能感兴趣的:(6个子女里,5个博士,1个硕士,说到这位父亲的育儿经,只有短短6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