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如何养生?

立春之后即是雨水,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雨水节气之前,天气相对较冷,到了雨水节气,天气变化不定,时暖时寒,且下雨较多,也是最容易出现倒春寒的时间。那么,在雨水节气里当如何养生呢?

一,安养心神

雨水节气天气变化不定,时晴时雨,时寒时温,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特别是正气不足之人,比如肿瘤、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哮喘、关节炎等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烦躁、忧思、情绪低落等不适。

因此说,雨水节气调理情志至关重要。要尽量调整心态,使心情恬淡、开朗豁达、与人为善。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不要乱发脾气,或钻牛角尖。平时多做深呼吸,放松心情,多与朋友或家人交流,力争及时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

再者,心静则神安,心神一安,心血即足,心气充和,五脏六腑自能安和。现代研究亦证明,保持情绪的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养阳防寒

雨水时节,气温从冬寒向春暖过渡,天气以多风多湿为主。且此时冬寒尚未完全退尽,寒邪时作,若不注意保暖,容易外感寒邪而生病。

临床所见,雨水时节感冒风寒的病人特别多,且鼻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湿疹、皮肤过敏等疾病亦多见。

因此说,雨水时节最要养阳防寒,切勿急于脱去冬衣,要注意适时添减衣物。我们说“春捂”,主要是指雨水节气这段时间。“春捂”的重点在于颈部、背部和足部。早晚出门最好戴上围巾,避免颈部受凉。女孩子在雨水节气里切勿急于穿露背装、露脐装、七分裤,甚至短裙,以免着凉生病。

另外,雨水时节下雨多,湿气重,需注意防潮防寒。湿邪与寒邪相合,最容易侵袭人的关节,导致腰腿痛。我临床观察到,在这段时间里各种风湿病关节炎多易出现症状反复或加重。

三,养脾化湿

雨水节气,湿气渐重。从中医来分析,湿性粘滞,易伤脾胃。且脾胃主土,应于六淫的湿。按“同气相求”的道理,生活在湿气重的环境里,人的脾胃容易变弱。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胃。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胃。

脾胃是水谷之海,是后天之本,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元代医家李东垣提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可以说,历代诸医家及养生家都很重视脾胃的护养。

一则,当饮食有节,忌食寒凉食物,以免伤损脾阳;二则,可适当多吃些甘味的食物,因为甘可养脾;三则,可多吃些土里长的食物,比如红薯、土豆、山药、萝卜等等,多得土气,能健脾胃;四则,可适当喝粥,因为粥是最易消化的食物。特别是五谷杂粮做成粥,既可滋补脾胃,又是可口的美食;五则,忌煎炸、烧烤、油腻、粘滑(指糯米做的食物以及月饼等)等食物,此类食物皆伤脾胃。另外,亦当少吃辣椒,因辣椒能助阳外泄,兼伤脾胃。

另外,春季肝旺,肝旺乘脾,容易导致脾弱。况且思又伤脾。脾弱则运化升清功能亦减弱,易见腹胀、腹痛、纳差等不适。肝主疏泄,喜顺畅而恶抑郁。所以说,疏肝亦能养脾。保持心平气和,使肝气不横逆,则脾胃自得安宁。

在雨水节气里,天气多变,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只有情志和畅,加上积极正确的饮食调养,脾胃才不会变虚。

四,患病的调理

雨水时节,天气时暖时寒,暖则毛孔张开,寒则邪客于表,人们极易患病。临床所见,雨水时节容易出现感冒、痄腮、眩晕等不适。

以下提供几个方便的处方。

一则,感冒、咳嗽,多由外感风寒所致。

葱豉汤:大葱白三根,淡豆豉30克,黄酒100毫升,水煎,趁热服,每日一剂。最有通阳开窍,祛风解表之功,用于风寒感冒,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咳痰稀白起泡、小便清长等。

或者,亦可服生姜红糖汤:生姜数片,红糖适量,加水共煎,趁热饮服,服后卧床盖被,汗出即愈(如加葱白效果更佳)。此方温中散寒,发汗解表。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或寒冷腹痛等。

二则,腮腺炎,也叫痄腮,由寒邪外袭,客于少阳经,郁而化热,导致腮腺红肿热痛。

金银花30克,芦根30克,鱼腥草30,绿豆30克,白糖30克,加水煎至绿豆熟,代茶随意饮用,每日一剂。此方疏风解表,清热解毒,适合腮腺炎初期。

三则,眩晕,由于乍暖又寒,清阳不升,导致脑窍失养。

当归6克,生黄芪30克,水煎,代茶随意饮用,每日一剂。此方益气补血,适用于气血亏虚型眩晕,症见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语气低微、面白食少、唇甲色淡、失血乏力等。若有虚火,可加白菊花6克。​​​

你可能感兴趣的:(雨水节气如何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