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山寨,而在少数人眼里是机会

最近一段时间,拼多多似乎成了热门词汇,拼多多广告歌洗脑,拼多多赴美上市,拼多多卖山寨货……很多人都会质疑一个卖假货、山寨货的拼团网站,为什么能在短短的3年内能拿到腾讯、IDG、高榕资本的融资,并且能赴美上市。

7月2日产品大神梁宁在得到直播,深度剖析了拼多多的成长逻辑,学习后引发了我的思考,在大多数人眼中被诟病的拼多多,到底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以及我们普通大众的机会在哪呢?

首先看一组数据:从国家统计局获得的数据,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每月2164.5元,如果除去头部一线城市的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 1900 – 2000元,这也就是说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人均每月可以用作支配金额不到2000元,这中间还包括房贷等一些刚性支出,真正留在手上能消费支出并不多。对于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场景是:能做饭绝不下酒馆子,日常囤积塑料袋,水龙头滴水装桶里屯着,塑料拖鞋不坏不换,饮料瓶留下来做酱油瓶,为了10块优惠券下载各类app,超市门口排队抢菜买肉……

大多数人的需求才是真正的红利。为什么小米手机在2016年遇到了瓶颈期,而同一时期的VIVO和OPPO却高歌猛进,市场销量跻身在小米前列,因为小米所面对的互联网市场是有限的,中国上网的人口就那么多,能认识了解小米的人也就那么多。而VIVO和OPPO是有步步高的基因,他们更了解中国市场,懂得利用渠道优势,把产品和门店铺到三线以下城市,甚至到了乡镇,而后邀请明星代言,在电视等传统媒体上广为宣传,很容易地占据了大多数人的心智,成功地取得用户增长。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多数消费群体并不是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是更为广大的三线以下城市。

从另一个数据看,在中国有超过7亿的劳动人口,而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只占全国人口不到4%,我们觉得在一二线城市随手抓一把都是本科其实是一种错觉,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觉,大多数的创业者就会有这种错觉,我们的目光总会聚焦在一二线城市,或者高收入的白领群体,因为他们可支配收入高,殊不知真正大的市场是在三线、四线等广大低收入群体,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谁来让他们的消费升级,目前来看就是拼多多,为什么是拼多多,而不是淘宝呢?

第一,拼多多根植于微信这个大的流量平台,根据腾讯 2018 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微信使用人数已经达到 10.4 亿,已实现对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大面积覆盖。这也意味着在中国很多人手机上有微信,不一定是有淘宝的;微信的用户数及使用频率是要高于淘宝的。

第二,拼多多很好的结合了微信的社交属性,发起拼团,微信转发,转发有礼等社交行为,使它可以很容易达成流量,转化交易,留存率的正向循环;因此,在拼多多公众号上线不到两周时间就实现了100万的关注,未投放任何广告用户就突破12000万……

第三,是真正低价格的需求以及低价供应商的对接,前面分析了中国最大的消费者群体依然是对价格很敏感的中低端消费群体。而在另一端是小型的供应商,他们不具备一定的规模,但仍有一份余力,他们是在2015年淘宝打假中被清退的20多万的淘宝商家,也是在2016年聚划算划归天猫时不能拿到商家资格被刷的一批。他们的生产和供应能力何以安放,这就是拼多多给他们带来的机会。

第四,用户体验上,在C端消费者最典型的体验场景就是购买流程,在拼多多上只需要不到5步就可以下单成功,而在淘宝上是需要7-8步,这在做产品看来是莫大的差距,步长每多一步,就很可能造成交易流产,再乘以规模效应,那损失不可估量。在B端商家注册流程中,淘宝注册一个商家,光填写资料,资质审核就是要刷掉一大批商家,更别说后期的宝贝上新,搜索优化等一系列运营销售,不学习几天,甚至几十天是不可能经验好一家淘宝店的;而在拼多多上不出5分钟,你就可以拥有一家你自己的店铺,在这里开店叫“发一个商品,送一个店铺”。而后的甩货更是做到了出奇的人性化,比如你的售价写成30元,系统会自动标了一个不拼单的价格是45元,然后点三下,订单就生成了,店铺也同时生成。(从这里看,这么低的门槛,这么容易上手的操作,这么大众的市场,这是不是我们的机会呢?错过了现在的拼多多,也许就像错过当年的淘宝,再上车就很难了~)

以上就是我对拼多多成长的学习所得 ,从中得到不少启发,总结为一点就是“体验的平等性”,钱多的可以用苹果手机,钱少的可以用红米手机;钱多的可以去高级场所消费,钱少的可以通过团购打折去体验消费;钱多的可以自驾游,钱少的可以跟团游……这都是在制造体验的平等,很多的创业机会不就是在创造这种体验的平等性吗?拼多多也正是如此,市场就好像一个大超市,而拼多多做的就是特价专区这一块,不好但可以接受,不贵也可以体验升级……

你可能感兴趣的:(拼多多,在大多数人眼里是山寨,而在少数人眼里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