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85废物”的自我重构》张颖钰

能上北大,怎么能被成为“废物”呢?

起初我也挺好奇的这个主人公的。杜青云4岁上小学,16岁考上北大,可以说是神童了。小城市出生的他自然就带着“小镇做题家”这样一个标签。“小镇”意味着经济水平或眼界的局限,“做题家”则强调应试能力的突出和综合能力的薄弱。这像是对他人生前十几年的集中概括:4岁上乡镇小学,去县城读初中,考到省会重点高中,大学进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通过做题和考试,他得以跳出乡镇,却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感到困惑,甚至是迷茫。(文中摘录)

在他以前的初中高中都是以成绩论英雄的大环境下,杜青云自然受到老师同学的青睐。而进入北大,身边的同学不光光是成绩上的优秀,更多的是眼界上的宽阔。得过xx大奖,xx才艺达到x级水平,去x国游玩等等,这些东西都是杜青云以往生活中所接触不到的,而新的环境下,内敛的性格反而起到了负面效果。交不到谈心的朋友,内心的失落无法宣泄,只能诉诸游戏世界,在不断游戏的过程中,学业慢慢跟不上了,与周围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但自己又使不上劲。之后被诊断出中度抑郁症,最终在大三选择了退学。做出这样一个决定以他为骄傲的父亲特别失望,父亲每次和人吵架都会讲到我儿子是北大的来增添底气。老一辈人对这些名牌大学的热衷,以及对名牌大学毕业就等于有高收入画上等号。

2016年16岁上北大,大三退学也才19岁。完全来得及复读再考个学校(学霸就是有退路)。19年下半年开始复读,到20年以湖南省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开始了新一轮的求学之路。在作者和他聊的时候,他坦言自己在和周围同学比较的时候还是会自卑,但他也能够很好的去面对这种差距,原生家庭的资源差距是短时间内无法弥补的。在清华去探索他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及在过程中思考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杜青云经历过这么一段时间,将来的心态、抗压能力肯定会有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在逆风(逆境)时候的处理会更成熟。

我自己在大学期间也是挺迷茫的,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就是抱着能过就行的态度。对未来完全没有计划,那段时间看书的时候总在想我应该要找到一个可以称之为“信仰”的事情来做,就是那种很热爱的事情,后来一直没找到。但其实早就找到了,高中知道了登山嘛,虽然到现在我还没爬过一座雪山,我总是会去关注,心里一直惦记这个事情,越看越喜欢,我也知道总有一天能够做到的。今年来海南也开始坚持跑步,体能慢慢练起来。奥利给,登山是可以花一辈子去尝试的。

推荐公众号:液态青年   很多题材都是紧跟时事的,写的也比较接地气,没那么多虚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985废物”的自我重构》张颖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