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VIEW 47 | 去探索创造和迭代的平衡,专访「效率控」开发者图拉鼎

想必你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临时性地需要使用一个小功能,但是手机里现有的 App 又不支持,因而需要再单独去下载一个 App,久而久之,你的手机里就下载了很多你只用了一两次就再也没有打开过的 App。这个时候你是否很希望有一款能够集合各种实用小工具的「工具箱」,当你需要用到一些功能的时候,打开它就好了。今天 Price Tag 请来了「效率控」的开发者图拉鼎,和他一起来聊一聊他们新开发的集合了各种实用小工具的「工具箱」——「效率控」App,以及更多有关他的故事。

和大家介绍一下你自己和你的作品吧。

大家好!我在网络上叫「图拉鼎」,做过一些独立应用。几年前把自己称作为「独立开发者」,现在则更多地说自己是「自由职业者」。

我做过的作品不多,当前仍在积极维护的有「奇点」,一款 iOS 上的第三方微博客户端;「Manico」,macOS 平台上的一款快捷键启动与切换工具,还有近期发布的「效率控」,一款「瑞士军刀式」的工具集锦 App。其中前两款是独立作品,后面一款则是团队合作的作品。

Manico

具体聊一聊最近新发布的作品——「效率控」?

「效率控」是我和一个朋友合作开发的 iOS App,我主要负责开发,他主要负责设计,两个人也同时负责产品。它是一款整合各种实用工具的 App,目前整合了十四款工具,包括每日习惯(打卡养成类)、网页截图、倒数日、表情制作等等。新的功能还在不断开发中。

我们做这款工具主要是想通过优秀的设计和一致的产品体验,提供给大家在很多常见的需求上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你无须为了一个简单的需求就去安装好几款 App,安装一款 App 起到顶 10+ 款 App 的效果就是我们的目标。

截至发稿日效率控已有功能

「效率控」开始采用订阅制后面增加了买断制,两种模式你们是如何考量的?

商业模式上我们更倾向于能带来持续性收入的「订阅模式」,也希望通过这个能走得更远。这就是为什么第一个版本只有订阅模式的原因。当然这有初期版本开发时间有限的问题。

后来收到用户的反馈,要求提供买断模式,由于这本来也是在我们的计划当中,所以就立刻决定在第二个版本就提供了。

对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每个 App 都有其适合的模式,像效率控这样既提供「订阅」又提供「买断」的还是少数。这方面我们也在摸索中,包括 App 的定价。

效率控刚开始采用「订阅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希望通过像一个服务一样,不断提供新的好玩的有用的功能,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不是像很多其他应用一样,购买以后基本上就只有少量更新和维护。效率控在我们的计划中毕竟是会不断带来全新功能的,这个也是我们采用「订阅制」的主要原因。

结合「效率控」,你如何理解「数字生活」?

我理解的「数字生活」就是「数字」+「生活」,首先重点是生活,其次是用「数字」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辅助生活或者去增强原有的生活体验。例如手机作为一个工具,应该是又快又好地达到这件事情,而不是把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在手机上。

我们开发「效率控」这款工具就是为了让生活更方便,无论是想养成生活好习惯(使用「每日习惯」功能),记录纪念日(使用「倒数日」功能),还是工作过程中需要找一张无版权的照片来配图(用「精美图片」),又或者是看实体书时看到精彩的片段,想识别成文字分享到社交网络或者做笔记(用「文字识别」),它提供的工具都是为了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以达到目的,成就手机它最初的「工具属性」,让生活更好。

「奇点」目前更新频繁,有关「奇点」下一步有什么设想和计划?

「奇点」作为一款已经四岁的第三方微博客户端,最近的更新主要是日常维护,没有带来太多独特的变化。这四年它的经历还算蛮丰富,因为开始时遇到微博收紧权限、差点难产无法发布,后来是本着填坑的目的才发布出来的。这几年为了保证它还能正常工作,也持续花了不少时间去维护它,顺便完善它的功能,算起来还投入了蛮多时间的。

在「奇点」上我还有不少 idea 是未实现的,但是受限于这个平台的不确定性,一直没有勇气去做更多。还有一方面就是「奇点」依然是一个小众应用,不足以支撑我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因此做到维护基本可用并逐步去改进使用体验是我目前主要做的。

可以透露未来开发的一个方向是,每天能从自己的时间线提炼出热点资讯,减少自己刷微博的时间。比如一天过去了,我直接用「奇点」的这个功能,就可以看到今天最火的微博是哪条,而不是通过自己花很多时间去刷的形式。不过最近因为时间安排的关系,这个功能的实现还没有具体计划。

从事开发也很多年了,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如果仅从「开发」角度来说收获和体会的话,我觉得给我的一个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曾经我认为,把一款产品从 0 到 1 做出来时最费力的。但现在我会觉得,从 0 到 1 固然费力,但是从 1 到 10(或 100、1000)是更费时的,也就是「迭代」和「维护」才是会占用你更多时间的一个阶段。

因为我比较看重「做出来了就要好好维护」,于是常常不知不觉就花了很多时间在维护一款产品上,这样一来就没有更多时间去开发新产品了。在想明白了这点以后,现在会更多地思考这其中的平衡点,尝试去安排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新的产品——当然是要保证维护现有产品的前提下。

「效率控」就是在这个思维下诞生的一个产品,今年还计划推出更多产品。假如有平衡「工作」和「生活」这个说法的话,那么也应该有平衡「创造」和「迭代」的说法。当然,如果我只做一款产品就可以衣食无忧,也愿意投入全部精力在上面不想做其他尝试,也是不错的,可能在另一个平行世界发生着这件事吧。

从独立开发者到团队模式,这其中经历了哪些变化?

近一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是一个人做产品,而是和其他人、不同的人一起合作做产品。这个转变主要来自一个思维的转变,假如你在某个领域里面不是最强的,甚至觉得自己还没达到平均水准的话,那最好的方式当然是选择和优秀的人合作。和优秀的人合作,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能够产生 1+1 > 2 的效果。

倒不是说我以前没有这个想法,主要还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合作对象吧。另外遇到合适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这就像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你希望和优秀的人合作,但别人凭什么和你合作?所以在此之前,正是要靠自己独自去做一点事情,证明自己在某方面有能力,让你的潜在合作伙伴信任你,于是之后的合作就可以顺其自然地开始了。

所以,与其说我选择从「独立开发」到「团队协作」,不如说我已经经历了独自磨炼各种技艺的阶段,已经了解到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愿意花多少时间锻炼自己在哪方面的技能,愿意在那些不擅长的事情上选择与人合作,于是开始进入一个「通过团队协作去做更大更有意思的事情」的阶段,而且和不同的人合作通常会产生很多思维的碰撞,这会比一个人独自思考更容易产生有趣的化学反应。

我相信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小团队协作后,我会有新的变化和发展,那就将是以后的事情了。

有什么爱好和习惯是你坚持了很久的,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很难说自己有什么爱好和习惯是坚持很久的(三五年以上),因为很多都是间歇性的,从运动、阅读、娱乐到创造都是。既然没有坚持了五年十年的爱好和习惯,我倒可以分享个坚持了一年半的的一个习惯,那就是:记录工作时间。详细一点的话,就是记录会产生劳动收益的时间。

这个习惯源于 2017 年 8 月我做的一个技术外包,和在对方谈报酬的时候,我当时用我自定的时薪 + 预估完成时间得出的这个技术外包的总报酬。对方在和我确定合作意向后,要求我在完成这个项目后要把每个完成的任务做一个汇总表,尽管其中不要求有明确的每个人任务完成的时间,但我也趁这个机会开始记录工作时间,通过这个记录工作时间,我就能知道自己预估的准不准了。

于是我专门为这件事(登记任务+工作时间)开发了一个自己用的 Web 系统,完成任务后可以快速输出任务汇总的表格。当时项目进展还算顺利,最后我也差不多在预估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个项目,于是我觉得这个习惯不错,因为可以很明确地反应出一个公式:总收益 / 投入的时间 = 单位时间收益(时薪)。

根据这个公式,你就知道你高估或是低估自己了,从而更针对性地去调整自己。或者更通俗地讲,就可以知道值不值得去做一件事情了。当然不是什么都能用「钱」这个收益去衡量的,但是坚持这个习惯让我对自己的劳动报酬开始有了一个很明确的可以量化的标准,于是就这么坚持了 1 年半。

这只是我近两年的一个坚持,不敢说这个带给自己多么大的影响,或者说成功了以至于可以作为经验分享给别人。我觉得自己还没做到极致,目前只是进行了第一阶段——「记录」的内容而已,之后要花更多心思在分析上,所以还有坚持下去的必要。比如我最近增加了一个功能,可以看我每周在每个项目上花掉的时间,以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哪些事比较费时,以及未来怎么去安排这些事,而不是宽泛地追求一个「总量」(总工作时间+总收益)。

分享一下你的主屏,给我们推荐一下你日常生活中常用的 App 吧。

我的主屏和大家也没啥不同,但还是可以说说,两个是自己的 App:「奇点」和「效率控」,另外就是微信、Tweetbot、Telegram、Instagram 等国内外的社交网络。下面是单独的 App 介绍:

  • Things 3:成为 Things 的用户快两年了,目前为止用得很顺手,没有打算换掉;
  • YouTube:用来看各种各样的视频开拓视野,有时当播客听,有时甚至把它当搜索引擎;
  • 豆瓣:查询书、影、音;
  • Spotify 听歌:成为他们的 Premium 会员快一年了,喜欢他们在各端无缝的使用体验,应该还会继续用下去;
  • 好奇心日报:如果说只推荐一个媒体的话,那就只能是好奇心日报了;
  • Audible:今年开始的新习惯,是为了去练习英语听力,但目前还没法做到天天都听;
  • LDOCE:朗文的英英词典,如果想通过英文来学习英文,可以用它;
  • Tualatin:这是我自用的一款 App,自己开发自己用,只有自己一个用户,有前面我提到的记录时间的功能。很可能会有一天,它会以其他 App 的形式发布出来。

我们还可以在哪里关注到你和你作品的近期动态?

我主要在微博 (@图拉鼎)和 Twitter (@tualatrix)更新我的状态,基本上内容是同步的,会有少许不同。偶尔会在自己的个人网站(https://imtx.me) 更新文章写长篇内容,频率不定。

三月份会有新的与团队成员一起完成的作品发布,希望到时大家会喜欢!

你可能感兴趣的:(INTERVIEW 47 | 去探索创造和迭代的平衡,专访「效率控」开发者图拉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