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5

你该承受的生命之痛——扔掉寄托,承担责任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才华出众,抱负远大,20岁就深得楚怀王信任和器重,委以重任,不仅从政、从军,还主持变革。然而,后期遭遇贵族的阻挠、打击,还经常在楚怀王面前进献谗言,污蔑屈原。26岁那年,楚怀王开始渐渐疏远屈原,他遭到多次流放,远离朝堂。62岁那年,秦国攻破楚国都城,屈原对楚怀王彻底绝望,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后代对屈原评价很高,不仅是中国,他还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许多国家纪念和学习他。然而,屈原的选择无疑是个悲剧,这个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他寄托不当,而且错误地把寄托当成了唯一。如果他早日看透怀王本性,有勇气直面现实的话,流放之后,仍然有很多选择,照样可以造福百姓,报效国家,自尽是最无价值的做法,对楚国而言,无疑是极大的损失。相比后代苏轼对同样境遇的选择,屈原要逊色得多。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他的意思,只是想理性地分析屈原投江事件本身。

屈原起初得到楚怀王重用,并非完全由于怀王善于识人,更多的是因为屈原自己才干出众,名声在外,任职地方时政绩卓著,这才有机会让怀王知道他。怀王宣他进宫,赐予要职,也许并非是真正的赏识,而是想落个任人唯才的美誉。如果不是这样,怀王就不会轻信谗言,短短三年之后就远离并流放屈原。

怀王任用屈原变革时,初衷也许是想强大楚国,可惜怀王意志不坚定,遇到一点贵族反对的阻力,就轻易放弃。由此看出,怀王并非诚心为了国家,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君主的地位,只要不失去权力,谁都可以牺牲,包括屈原。

楚怀王对待屈原的态度,前后截然相反,而且时间很短。屈原如果能进行分析,应该明白怀王是一个怎样的君主,值不值得作为自己施展抱负的寄托。偏偏屈原骨子里是诗人,浪漫主义的情怀超过了现实主义的理性。正因为屈原把强国的远大理想,都寄托在不该寄托的人身上,他在流放的日子里,也没有记恨怀王,还不时幻想重新回到怀王身边。秦国破楚的行动,终于导致屈原寄托的毁灭,他找不到自己活下去的意义,唯有一死,求得解脱。

反观比屈原时代更早的孔子,就比他思想宽广得多。孔子认为,能从政就从政,能经商就经商,甚至务农也不是不可以的。他懂得顺势而为,不把希望寄托给外在条件。《论语》里面,处处充满孔子立身处世的智慧,他既提倡积极入世,也不害怕坦然出世。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用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同时,也该反思。一个人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不可靠的人或事上,更不应该走极端,把寄托当成唯一。寄托虽然要有,但更应该根据时间、情势的变化而调整。

说到底,比寄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家庭、社会责任。承担责任,是生命给每个人提出的任务。每个生活的强者,不会逃避自己应付的责任。把寄托作为精神支柱的人,骨子里是软弱的,也是人生悲剧不断发生的根源。

当下,不少父母做出残害自己亲生孩子的事情,听起来不可思议,甚至骇人听闻,原因就在于他们把所谓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孩子,而孩子偏偏未能如他们所愿。这是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不想悲剧重演,就让我们扔掉听起来很感人的精神寄托,时刻面对现实,承担责任,让家庭温暖,让社会和谐。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