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海无边》和《简爱》:爱上同一个男人,面临不同的命运!

01

17号晚上,李靓蕾网络开撕王力宏时,我刚好在读者群里推荐了一本书《藻海无边》。

并告诉书友们,配合《阁楼里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这本书一起读,效果会更好。

之后就读到《她刊》发布了一篇关于王力宏的文章,直指男权社会,男人往往占据道德高地,女人往往通过被定义为疯子,而丧失舆论发言权和自证清白的权利。封杀王力宏,不该是这件事的结局

当时读完就大为激叹,姑且不论作者论证是否属实,至少有人看到了男权社会的潜规则,与我荐书时的初衷暗暗相合,难免有遇知音之感。

比如王力宏事件中,即便李靓蕾的发言有理有据有节,男方依然通过各种细节暗示对方是个疯子,心机女。

先是其父站出来说女方携子逼婚,让一家人陷入七年的痛苦生活中。

李靓蕾的形象被定义为:恶毒,贪婪,心机。

之后王力宏自己的声明中,又暗戳戳的表示:我无法想象我会永远见不到孩子,我看她这么激动又拳打脚踢,我就点头了。

此处女方是一个无法情绪自控的泼妇形象。

又提到李靓蕾在接受心理治疗,暗示女方有心理问题。

又给女方发简讯,用命令式语气,要求女方承认自己的指控毫无根据,是心情不好,所以神志不清。

再次试图塑造女性情绪化,和无法讲道理的疯子形象。

倘若女方真的如此做,倘若女方在这个开撕的过程中,做出任何不理智的行动,那么,她可能真的就很难翻身了,毕竟王力宏作为优质偶像的人设,太深入人心了。

事件已经尘埃落定,我无意再去置评。

但冥冥之中的巧合,让我忍不住想通过《藻海无边》这本书,向大家展示一下:一个情感充沛,有着炽热渴望的女人,是怎样被逼成疯子的?

02

小说《藻海无边》,算是经典小说《简爱》的前传。

不同于小说《简爱》中,以简爱和罗切斯特为视角,这次主人公换成了罗切斯特的前妻,那个住在阁楼里的疯女人。

女作家简·里斯在这部小说里,从疯女人的视角展示了,她是怎么一步一步,变成疯子的。

在切入小说之前,我们先看一下《简爱》中,是怎么描述这个疯女人的。

在《简爱》中,我们得到的大致信息是,这个女人叫做伯莎,十五年前,罗切斯特在牙买加时,受自己父亲安排和伯莎结婚了。而伯莎有祖传的精神疾病,罗切斯特当时并不知道,还一度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

但显然,罗切斯特的父亲和哥哥是清楚的,父亲由于不愿意将遗产分给罗切斯特,所以安排了这门婚事,如果罗切斯特娶了伯莎,那么他就能顺利继承属于妻子的那部分遗产,相应的回报是,永远带着这个沉重的包袱,无法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灵魂契合的妻子。

所以,《简爱》里,罗切斯特痛苦的向简爱辩白说:自己是一个已经跟恶劣的野兽般的疯子结合的受骗的不幸者。

因此在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情时,也简单的形容了自己妻子的诸多问题。

比如,她的性格完全和我不同;她的趣味引起我的反感;她的心灵平庸、卑鄙、狭窄,不管我开始什么话题,都会从她那里听到既粗俗又陈腐,既乖戾又低能的谈话......她的邪恶迅速滋生着,她的智力像侏儒,她的妈妈声名狼藉,她自己也是堕落的荡妇.......

image

罗切斯特在西印度群岛饱受疯子妻子的折磨后,才将她带回英国,幽禁在桑菲尔德的顶楼上。

但妻子却将一处秘密的内室,变成了野兽窝,妖怪洞。

读简爱的时候,我们很同情罗切斯特的遭遇,很向往两人精神恋爱的浪漫,往往忽视了几件事情。

第一,罗切斯特对于妻子的描述很多地方其实前后矛盾,至少用今天女性觉醒后的视角来看,这段对妻子恶劣的指控,其实漏洞百出,细心的读者可以去仔细看一下。

第二,罗切斯特的原始财富积累,确实源自他的前妻。

第三,他的前妻虽然被他安置在阁楼上,但过得日子并不算优渥,甚至可以算得上悲惨。

第四,虽然罗切斯特不能再娶妻,但并没有影响他以单身的身份到处撩妹。

只说几点现代视角带入后的质疑:如果他的妻子真的有精神病,那么住在一个环境恶劣的妖怪洞,真的能怨前妻本人吗?

如果罗切斯特仅仅靠婚姻,就获得了妻子的巨额遗产,他有没有责任和义务让妻子尽可能过得舒适一点?

就连女主人公简爱,也在评论这件事时如此表示:你对那位不幸的太太,太狠心了,你谈起她的时候,怀着憎恨,怀着复仇的厌恶心理。那是残忍的,她发疯是没有办法的事。

这是通过《简爱》这本书中本身的信息,我们今天吹毛求疵提出的质问。

而《藻海无边》的作者简·里斯,则更为细致的还原了缺席的前妻,让我们看到那段简爱没有遇到罗切斯特之前,男主和前妻的恩怨情仇。

03

同《简爱》里,前妻是没有名字的一样,仿佛是为了报复,作者简·里斯在《藻海无边》里,也没有给男主取名字,虽然我们知道对应的就是罗切斯特,但小说只以“他”出现,或者仆人对他的尊称出现。

但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后文姑且直接将男主称为罗切斯特,否则一会一个他,介绍起来容易混乱。

小说《藻海无边》的开头,写了女主小时候的故事。

她的名字叫安托瓦内特,她母亲的名字叫做安妮特。

安妮特是有点混血种的白人小姐,生活在被白人占为殖民地的牙买加,因为天生是个美人坯子,所以不被白人太太和小姐们接纳,又因为白人血统,被当地的黑人憎恨。

但在白人依然占据这里,依然身份高贵的年代,她生活的也算衣食无忧,但奴隶解放后,她的丈夫科斯韦又送了命,没人愿意给她这个寡妇的庄园干活,所以一家人很快陷入贫困状态。

女主安托瓦内特,就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渴望母亲的爱,但母亲经历家道中落,尤其是她弟弟天生有智力缺陷,又夺取了母亲的全部关注。

所以安托瓦内特在忽视中长大,也在被当地土著孩子欺负的环境中长大。

后来,一位英国商人梅森来到这里,他看中安妮特的姿色,在众人的不解中,娶了这个姿色依然美艳,并且跳舞出众的寡妇。

于是,安托瓦内特度过了一段衣食无忧的好日子,而她的母亲安妮特,也幸福的生活了一段时间。

但很快,母亲和继父之间产生了分歧。

由于英国长期殖民这里,当地人憎恨白人,梅森作为商人不太清楚,且在精神上轻视这些土著人,认为他们干不出什么翻天的事情。

但安妮特却多年饱受当地人欺凌,清楚知道这些人对白人的憎恨,清楚明白生活在这里隐藏的不安稳因素,并清楚的知道,当初她和女儿可以在这里安稳生活这么多年,是因为她们是落魄的白人,所以被当地人轻贱,一旦她们过上富足的日子,那么当地土著人对她们只有仇视。

因此,安妮特强烈要求丈夫搬家离开这里,回到英国。

丈夫却不以为然,觉得她只是过分忧思,杞人忧天。

悲剧很快发生了。

04

当地黑人造反,放火烧了他们的房子,而安妮特的儿子,被活活烧死在婴儿床上。

安妮特一时精神失常,又憎恨丈夫,从此被当做疯子对待了。

母亲疯了以后,尚且年少的安托瓦内特,被送进了修道院,不同于简爱在修道院中的悲惨生活,安托瓦内特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非常平静幸福的时光。

后来,她在继父梅森父子的安排下,嫁给了罗切斯特。这是两个家族的联姻。

对于梅森父子而言,体面的安排了安托瓦内特的婚事,对于罗切斯特家族而言,小儿子可以获得大笔的财富。因为按照当时的英国风俗,陪嫁的三万英镑会完全纳入丈夫名下。

因此,安托瓦内特在少不更事,且少女怀春的年纪,遇到了成熟而理智的罗切斯特。

罗切斯特从英国远道而来,听从父亲的指令,来娶一个拥有庞大遗产的女孩。一旦获得了女孩的芳心,他就完成了使命。

所以小说里多次提到他的内心独白,他并不爱眼前这个女孩,对她没有任何感情,但他也能看到这个女孩非常漂亮,非常有活力,并且对她有着难以克制的肉欲。

无论心里多么不情愿,但是嘴上说尽了甜言蜜语。

因此,罗切斯特抽身在外的时候,安托瓦内特已经在爱情中沦陷了。

小说里很多细节令人心痛。

在蜜月旅行的时候,安托瓦内特沉浸在爱情的喜悦中,罗切斯特的内心独白却是:这个女人是个陌生人,她那副求告的神情叫我看了恼火。不是我买下了她,是她买下了我。三万英镑已经交付给我,我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在小说《简爱》里,罗切斯特也多次提到自己的婚姻,让自己出卖了灵魂。

但被忽略的一点是,他确确实实得到了一笔财富。

05

如果故事单纯这样发展,也许罗切斯特虽然不爱她,总会带她去英国,总会过着平淡的生活。

但是,这个时候有个叫做丹尼尔的恶人,写了一封蓄意挑拨的敲诈信,声称可怜罗切斯特,因为罗切斯特被蒙在鼓里,所有人都在戏弄他,没人告诉他真相:这个女孩出自一个疯子家族,基因里藏着疯狂的因素,并且她的母亲非常淫荡.......

于是,天性多疑的罗切斯特,在质问安托瓦内特的时候,女孩因为赌气承认了。虽然女孩是因为被罗切斯特伤害了,才会赌气的试图去伤害他。

但你伤害不了一个根本不爱你的人,只会被冷酷无情的报复。

之后,罗切斯特展开了 一系列精准打击。

在新婚燕尔时候,对妻子施加冷暴力;在妻子醉酒后,以她能听到的声音,故意和妻子的女仆厮混、出轨,让她蒙受精神煎熬;以妻子母亲的小名伯莎呼唤她,唤醒她最痛苦的回忆......

果然,痛苦不已的安托瓦内特,只能靠酗酒抒发内心的苦闷,并从此真的从安托瓦内特,变成了伯莎。

奶妈克里斯托芬,是小说里唯一活得清醒,并且同情母女俩遭遇的仆人。

她在同男主对峙时说过很多话,既清楚的点明了男主本质的冷漠,也诉说了女主的悲剧命运。

谈及家族精神病,奶妈表示:人家把她逼疯的,她儿子死了以后,有一阵子她就稀里糊涂,人家就把她关起来。人家跟她说她疯了,把她当成疯子看待问啊问啊,就是没句体贴话,也没有朋友,她丈夫也走了。......到末了,我不知道她疯不疯,她干脆死了心,什么都不在乎了。那个照管她的男人,几时想玩她就玩她。

在谈及罗切斯特的冷酷时,奶妈表示:大家都知道你是图她的钱才娶了她,你把钱都拿走了,接下来你就想要气死她,因为你嫉妒她。她比你强多了,血统也比你的高贵,她也不在乎钱,钱在她看来算不上什么。我头一回看见你就看出那点来了,你虽然年轻,但是心肠已经很硬了,你耍了她,让她以为你看了她一眼就活不下去了。

这个老仆人一眼看出本质:她没有大老远去求你娶她,是你大老远来向她求婚,而她爱上你,把她所有的统统给了你,如今你倒说你不爱她了,你把她气死了

奶妈克里斯托芬希望,罗切斯特能够和安托瓦内特离婚,把嫁妆还给她一半,然后将她留在这里,自己会照顾她。

但罗切斯特谁也信不过,他将安托瓦内特带回了英国,从此关在了阁楼里。

06

在《简爱》风靡全球的那些年,这本书就像一本番外。

作者无不犀利的借一个女仆之口指出:总以为谁也没有自尊心,只有你们自己才有,她比你更有自尊心呢。

这是对《简爱》主题的叩问。

简爱有自己的自尊心,罗切斯特有自己的自尊心,难道阁楼里的疯女人没有吗?

如果她没有,她就不会疯。

罗切斯特反复强调自己的灵魂煎熬,但是阁楼里的疯女人就没有灵魂煎熬吗?

童年不幸,倍受孤立欺凌,目睹弟弟被烧死,母亲被人玩弄,渴望爱情的救赎,如火般炽热的渴望被爱。

任何人爱她,她就可以付出一切。

所以罗切斯特一眼看出:她什么人都不爱,什么人都爱。我没法伤害她,只有像飓风伤害那棵树那样,一下子摧毁。

聪明面孔笨肚肠啊,生来就是为了谈情说爱?是啊,不过她再也没有情人了,因为我不需要她了,而她也见不到别人了。

在刚送到阁楼里的时候,安托瓦内特还想过,等罗切斯特来看她的时候,她就告诉他:她什么也不要了,不要爱情,也不要财产了,只要他放她离开。

但是她没有等到。

他没有出现在这里,他在世界各地游荡。

他向简爱述说他的痛苦:是呀,她只是被关在不见天人的阁楼里,她只是失去了自由和财富,她只是失去了美貌和人生,而我失去的是爱情啊!是灵魂啊!

读完《藻海无边》后,如果再读《简爱》,你只会想大喊:简爱,快跑!

事实上,小说里有一处古怪的细节。

疯女人逃到简爱的房间时,她没有伤害简爱,只是烧了她的面纱。

以前读《简爱》的时候,总觉得这意味着疯女人的嫉妒,对简爱和罗切斯特结合的憎恶。

但现在换个角度去读,何尝不是一种救赎。

也许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简爱:不要结婚。不要进入牢笼。

毕竟小说里,也多次表达了简爱对面纱的排斥。

那是一种不平等的缔结。

07

我曾写过关于《简爱》的书评,多次提到简爱心中燃烧的那团火,而再读《藻海无边》,其实会发现,伯莎和简爱,是一体两面。

伯莎代表了某种激情,火热,没有控制住,最终烧了一切。

简爱意味着某种激情,被理智有效的控制住,所以最终收获了所谓的幸福。

我们不能单纯读了《藻海无边》,就否认简爱和罗切斯特的浪漫爱情,灵魂联结。

因为这是两本不同视角的小说,展现给读者不同的人生启示。

仔细想想,也是两种不同的女性作家,展现的不同视角。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一生中爱情经历非常少,有记录的是她在布鲁塞尔求学时,爱上了自己的法语教师。

这是一种炽热的精神之爱,贯穿了夏洛蒂的一生,也催生了《简爱》这本书中,透过死亡的坟墓,超越世俗的阶层,彻彻底底灵魂平等的爱恋。

而《藻海无边》的作者简·里斯,天生美貌,做过歌舞团演员,时装模特,画家模特,但感情经历非常坎坷,不断沦为男人的玩物,长期陷入酗酒和绝望中,并多次精神崩溃。

所以她笔下的所有女人,都吃透了爱情的苦。

在《藻海无边》中,我们无法指责男主就是坏人。

因为诚如那个犀利的奶妈所言:你不会救她,我看出来了,你不会救她。

是呀,不爱不是一种过错,不愿意施以援手,也不是一种过错。

今天许多遭遇原生家庭不幸的女孩,依然渴望在爱情中得到滋养。

但现实是,要么对方很爱你,真的给予滋养;要么对方并不爱你,只是想娶个妻子,那他不会去救你,只会像飓风折断树枝一样,一下子摧毁你。

我想,无数个烂醉如泥,痛苦绝望的时刻,简·里斯一定看着面前一个又一个男人,痛苦的意识到:他救不了我,他救不了我。

男人从她这里拿走想要的,一个女人的美貌,身体,激情,然后丢下一副被掏空的皮囊。

于是,在所有女人们为简爱的爱情,如痴如醉时,只有简·里斯望着阁楼里的疯女人,投去了理解和悲悯。

08

今天,在这个节骨眼上推荐这本书,心里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

《简爱》对我的人生影响非常大,我整个青春期几乎都是以女主为参照,自尊自爱自强,且渴求精神之爱。

所以我一直对求学和读书,有着执迷和执拗的追求。因为我确实靠读书,摆脱了重男轻女的原生环境,那里传宗接代,生儿子被奉为女人一生的职责。

我小时候常被妈妈告知的事情就是,我出生几个月了,爷爷路过家门从来不会进屋看看我,而弟弟出生后,爷爷每天早上都要专门来看看抱抱。

孩子是糟糕的翻译家。也许那个时候妈妈想表达的是,爷爷奶奶重男轻女不爱我。那里面牵扯复杂的婆媳矛盾,家庭争端。妈妈渴望将我拉到自己的一方。

虽然她说的是事实,但我从小到大的理解是:因为我是女孩,所以我不被爱。

不被爱的感觉,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和青春期。

有生活大环境的问题,也有我自己内心敏感的问题,最糟糕的是,只有我自己意识到这种氛围下的窒息感,周围人都无动于衷,于是伴随不被爱的感觉,以及窒息感之后,还有如影随形的孤独感。

而我,用了全部的力气,靠读书逃了出去。

后来,我也按照自己的人生意愿嫁给爱情,我先生在追我时表示,即便以后孩子随我的姓他也无所谓,他对这些不在意,他没有任何大男子主义的概念。

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我们谈恋爱的很多年里,我们一直彼此滋养着。

但在结婚后我才意识到,他不在意,不代表他父母不在意,他不父权,不代表他不生活在父权的社会和关系中。

我从一个重男轻女的原生环境中逃了出来,然后掉到了另一个重男轻女的原生环境中。

我靠读书逃出来的原生环境,我靠读书逃出来的传统秩序,又因为婚姻,结结实实的掉进去了。

并且这个环境更冷漠,更绝情,我是一个嫁进来,完全没有血脉关系,处处让人防备着的人,也是被寄予各种诉求,哪怕我明明不同意却又被各种规矩习俗捆绑着,被迫接受的人。

哪怕我一开始就按照平等意愿,没有房车彩礼等传统陋习的诉求,也不代表我就能摆脱传统规矩和秩序。

而放眼看社会,处处都是这样的生活。

我在生活中挣扎着,没有同类。

然后,我再次出逃了。

最糟糕的是,上一次出逃,因为我是女儿,所以不背负太多伦理责备。我不需要和讨厌的亲朋来往,因为女儿本身就是被排斥在这个关系之外的。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我的弟弟继承了所有父系一脉相传下来的血亲关系,以及背负了父母的全部期望和职责,所以需要去维系,交往,修补,肩负自己的担子。

而我不需要,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到社会重男轻女的好处。

可是结婚后再出逃,就要背负太多伦理责备。

因为媳妇被纳入了丈夫的父权系关系中,哪怕和公婆交恶,讨厌男尊女卑,明里暗里的性别歧视,过年讨人厌的厌女氛围,以及公婆没边界的干涉,以及无处不在的窒息感,出逃都被定上无数讨人厌的标签,哪怕我只是想要喘口气而已。

无数海藻,四面八方涌来,我第一次理解了《藻海无边》这本书中,所传达的深切窒息感。

09

我生孩子的时候产后抑郁,我妈妈告诉我说,我们老家一个女大学生也是产后抑郁,后来自杀了。

她得出的结论是,都是读书害的。如果没有读书,哪里会有产后抑郁。

我后来观察了一下,那些得产后抑郁的女人,大多都是高学识,自尊心比较强,或心思比较细腻,有感情和精神诉求的女人。

如果只是单纯将婚姻诉诸利益,那么在父权制体系中,女人是成年后被从娘家“驱逐”出去的,这种驱逐不是野蛮的驱逐,而是社会默认了一套秩序和规则的驱逐。

此时夫家提供了宗族和收留之地,女人确实也能通过婚姻得到切实的保障。

但女人如果诉求的不是物质保障,是真正的归属和独立,自由和自主,那么往往会在这种秩序中感到窒息。

此时,一个女人倘若觉醒了,大概率会抑郁。

所以,女性觉醒之后是什么?

是拼命的学习,成长,挣钱,独立呀!

否则,只有觉醒,却没有能力的匹配,自爱的能力,觉醒之后只有彻骨的寒夜。

你会发现,不但有些男人不理解女人,有些女人也不会理解女人。

作为一个曾经写过很多女性文章,在生活中也更多和女性产生共情的人,我最大的感受是,很多女人想要的根本不是站起来,而是更多肉骨头。

为了得到那些肉骨头,她们会说,那个站起来的女人是疯女人,是冷酷无情的女人,不通情理的女人,强势的女人,刻薄的女人。

她们不靠氧气为生,便以为别人匍匐在地上也能生存。

所以,觉醒很重要,但在觉醒之后,能匹配谋求出路的能力也很重要。

我们今天女性地位的极大提升,得益于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政策。

但是随着二胎,三胎的放开,这波福利还能吃多久,持续多久?

其实是个未知数。

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至少清楚一点,倘若中国女性地位能够保持当前这个局面,有所前进而不至于倒退,只有一个希望:教育和工作。

女性再难,也要接受教育。

育娃压力再大,也不要退出职场。

再相信爱情,也不要为爱牺牲。

从这种程度上看,《藻海无边》和《简爱》,一前一后展示了女性的两种状态。

一种觉醒后的绝望,一种觉醒后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哪怕遇到的都是罗切斯特,境遇也会大大不同。

至少简爱拥有,随时出逃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藻海无边》和《简爱》:爱上同一个男人,面临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