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影片观后感——如何面对真实的自己?

最近课堂上和学生聊到自己的学习目标,一般的学生都会说考上好大学,我会接着问,那考上好大学了呢?找好工作,然后呢?买想买的东西。有的学生想买乐高,有的想养宠物狗。饶了一大圈,费那么大劲,最后我们学习的目标就落在了这些其实不用怎么费劲也可以实现的东西。我想这样的情况不是少数而是绝大多数。极少数人会很清楚自己这一生到底怎么过?大部分人会等到需要做重大决策的时刻才匆忙做决策,而这世界上很多卓越的人,却在花很多时间思考和谈论自己的人生,追问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和喜悦,那就是真实。这样的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爱我所爱,行我所行,不忘初心,无问西东。

电影呈现了了几个不同的年代,看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故事却在诉说着同样的故事。上个世纪20年代,清华校园内,有一位学生英语和国文几乎满分,物理榜上无名,却偏要选理科,理由是最优秀的学生都选的理科。同样的问题,100年以后的今天,依然困扰着很多学子。当时清华的校长梅贻琦提醒这位学生:“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忙碌的踏实感,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这些日子。”我想即使是今天,清华的校长可能会给出同样的建议,因为这些都是最接近世界本原的真理。

在这样的理念下,清华等学校在1937年冒着枪林弹雨将学校搬迁到云南,炮火中真理的传递永不停歇。刚建起来的教室,屋外倾盆大雨,屋内雨水浸湿了地面和衣衫,炮火声和讲课声此起彼伏,学生们开始焦躁,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讲课,依旧无法改变外界的干扰,最后在黑板上端正的写下:静坐听雨。这是一种对真理追求的坚定和不悔,它首先来自真实的求知欲。课堂搬到了沟渠,岩洞,但是诲人不倦的真心一直没变,影响力只会在这种环境下变得更加深刻。那位被启迪的清华学生已经成了教授,他将真实的力量传递给光耀,那位后来成了飞行员的有为青年。跟随内心的真实,你就具备做决策的能力,因此光耀在面对母亲的期待和自我的时候,他选择了真实:从心底里给出真心,无畏,正义和同情。他投出的救济粮给一群孤儿带来了生存的希望,这群孤儿里就诞生了引爆第一课原子弹的核工程师,他在面对爱情时,无畏世俗,不问西东,在敏佳身败名裂之时没有放弃她,陪她走过最艰难的岁月。

敏佳的身上真实与虚假共存,她替老师伸冤写信告了师母,有勇气敢面对真实,但是她却因为毛主席来她们小学,自己错过了献花的机会而一直耿耿于怀,想象自己就是那个献花的女孩,惹祸上身。还有一位没有勇气面对爱情的角色叫李想,他也许和敏佳互相喜欢着,却一心想着自己的事业,因为要保护自己的事业而不敢承担参与写信的责任,最后活在“逝者已逝,生者如斯”的忏悔之中,他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同事一家人,让生者活得好好的,他的灵魂终于得到安息。影片似乎在告诉我们:“最好对自己真实!”然而真实不是只有壮烈和伟岸,真实有时也会让人痛不欲生,敏佳维护的老师曾经爱过师母,后来却不爱了,他敢于面对真实情感的变化,却冲不开世俗对婚姻的期待,让没有爱的婚姻消磨掉妻子最后的希望,妻子眼中的情敌被打倒了,丈夫却还是不爱自己,她纵身一跃,不愿再活在这世间无情的真相之中。而这位陷入没有爱情之中的师母,倘若敢于面对真实的爱情并且接纳爱情不是永恒不变,接纳当时说“我要娶你”这是真实的,而现在说“我不爱你了”同样也是事实,或许她会活得更有价值一些。

如果你有机会提前知道自己的一生,你还有勇气来到这个世界吗?人的一生痛苦是一条线,快乐是线上的点,获得了点滴快乐后还是会回到这条充满痛苦的线上。那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影片的答案是找到那个真实的自我,点燃真实,因为人性中最真实的那些东西其中有良知,似乎回到了王阳明的致良知的世界中,点燃心中的良知,让自己感觉快乐,也照亮其他人,真正做到:爱我所爱,行我所行,不忘初心,不问西东。这样这条充满痛苦的人生道理上始终有一些值得我们付出的,高尚的事业,到生命结束回顾一生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一生值得过。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问西东》影片观后感——如何面对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