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经典 ② ﹝僧帽壶﹞丨人人都会成佛,却不是人人都能成佛

僧帽壶  手绘

先天慧根具足的孩子往往更接近佛性,他们似乎从小就有着异于常人的领悟力,所以,皈依佛门也是他们最完美的归宿。

可是,红尘里的人们,终究有几人是先天慧根具足呢。

所以我们会迷茫压抑,我们需要探究解悟,我们一步步靠近佛,聆听佛,读懂佛。


现代人的浮躁是毋庸置疑的,譬如学佛,反倒成为一件流行时尚的事了。

他人礼佛,自己说佛,究竟学到了多少,有没有学佛都是未知数,更甚者将其当作谈资,或炫耀自己学识渊源的工具,简直是亵渎了佛性。

大多数时候,人们是无视佛性或佛缘的,而当他们遇到解不开的疑、跨不过的坎,命途多舛之时,又会回过头来选择学佛,寄托于此解惑、修心,进而获得洗礼与新生。

多少人正是这样被动接触佛,却反而在自己的执念里沦陷,离佛越来越远。


僧帽壶

什么是佛呢?

我想它本身应该是一种修行和思考行为,同时也代表修行和思考的结果。


什么才是主动学佛呢?

我想应该是将生命视作一场修行,而不是将学佛视作一种修行,甚至期待它会产生结果导向。


所以佛是虚空的,就像人生本来亦是虚空,学佛未必是学佛,而是观望和经历生命本身。


僧帽壶

「僧帽壶」是紫砂经典器形之一,始于元代景德镇创制的瓷器造型,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明代紫砂巨匠李茂林、时大彬将其以紫砂壶的形式发扬光大,并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僧帽壶」取自佛教元素,历代壶人亦如僧人参禅一样,探索人壶合一的圆觉,壶的具体形式在不断“削磨进出”,取而代之的是情感与境界的契合,或温润、或豪迈、或单纯、或奔放……不同个性的人都能于壶中找寻到自己的影子。

它的大致造型为前低后高、口沿上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如一顶僧帽,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僧帽壶

手握一抔紫砂净土,心随千番星辰帷幕,复一年,日月山水相伴,浮生嶙峋。无限关山无穷月,佛陀的足印最终幻化成一朵朵莲花。或许,壶佛本就是一道。每一次心手相合,都是生命崭新的庄妙,就像梦中无数次遇见与沉醉在壶的神明中,而我们亦可在壶中修行,留下对佛最虔诚的告白。


现如今,有的人喜欢短暂隐遁佛门寻找生命真谛,或者剃度出家苦苦读经觉悟。佛门中聚集了太多红尘里的流浪者,他们以佛为盾,回避现实,终究连慧根都难以打开。

当你把佛视为己用的时候,佛即变成了无用的物质驱壳。


殊不知,明白人往往是最不明白的。所谓的善恶、对错、好坏、美丑不过是人的执念,信仰本身就是一种羁绊。太多人把执念当作规则,犹如戴着一张早已与皮肉混为一体的面具,最终自己也成了执念。


释迦摩尼说:“自己是最后的岛屿”。真正的佛门,是一个人看破红尘、四大皆空后的最终归宿,从此自成世界,一切如是,也一切虚空。

皈依佛门并不应是一件现象级的事,或者说遁入佛门才更接近本质。佛在哪里,佛门就在哪里,你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你的佛门就自然打开了,你便已经身在其中。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而佛门里的人早已明白一切,也允许一切如是,他们继而寻找大小宇宙之外的世界。

佛门清净,清净的是一颗了悟的心。所以,佛无时不在,人人都会成佛,却不是人人都能成佛。


佛是一道缄语,我亦成佛,红尘亦是佛。



文丨孔小乐

紫砂传统器型新解,原创版权,感谢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经典 ② ﹝僧帽壶﹞丨人人都会成佛,却不是人人都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