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杂记 (三十一)

惊魂十日

X年Y月,C市,D院。张丹丹,十日见闻,十日惊魂。

Case 1:
Case 2:
Case 3:
Case 4:
Case 5:
Case n:
……

E先生:勿思天高地厚,泯然众人也:平凡是真,平淡是生活,平安是福。


Case 1:
那天,张丹丹在惶惶中,走进D院的时候,在x检查室的门口,听到了熟悉的乡音,寒暄下来,才明白,这老乡是1号患者的家属,姑且称呼1号爸爸、1号妈妈。

接下来的交流,刷新了张丹丹的认知盲点。

张丹丹一直以为:近视就是近视,这年头,无论男女老幼,无论是工作?还是失业?大家的眼睛,都忙着追逐电视、电脑、智能手机、平板,投影仪,似乎一刻都停不下来,近视?多么平常的一件事情,再正常不过呀。

直到1号妈妈把她所知情的一些临床个例说出来时,张丹丹才发现,在这一领域,自己有多么的无知!

张丹丹记得两年前,某娃就读的学校,组织关于学生近视的防控,等相关科普知识时,相关负责人在台上说:“要保护眼睛,近视是不可逆转的,只要近视了,度数就降不下来,恢复不了,回不去了。要经常做检查,控制度数上升……”。

基于此,张丹丹马大哈一样的,就只关注配眼镜的度数了,自己、家庭人员、亲友,现在多少度的近视?隔段时间维持近视度数不变?还是度数又升高了?又得换眼镜了?

在没有遇见1号妈妈之前,张丹丹压根就没考虑过:个体除了近视,眼睛还会发生病变!而且,有很多种情况在威胁着眼睛的安危,近视、散光、弱视,只不过眼睛疾病的具体表像之一而已。

1号妈妈说:1号娃还只有六岁,脑部长瘤,两个月前已经做了开颅手术,因为是良性肿瘤,开颅切除肿瘤后,1号娃目前恢复得还不错,正在康复治疗中。脑部肿瘤严重的,压迫视神经,直接导致失明。

1号娃最开始病起时,1号妈妈发现娃有点近视、不蛮长个子、比同龄人矮小。带到X市妇幼保健医院看医生,医生也是说娃眼睛有点近视、散光,建议做一些视觉训练类的练习,也没提醒后续还要复查。

1号妈妈,觉得娃个子,明显比同龄人矮小,还是不放心,遂带娃去H省儿童医院检查,这一查,就彻底检测到病因了:脑瘤!

1号妈妈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平静的向张丹丹叙述着曾经发生的一切。

她说:当时才听到这个消息时:整个人都崩了,那些天,是以泪洗面过来的。但事实已经发生了,还得坦然接受,给娃做及时治疗的准备。两个月前,娃开颅手术,还是挺成功的,治疗费用,花了十万。

那天,张丹丹看着1号宝宝前额上,长度六厘米左右,左右走向的开颅手术疤痕,心里五味杂陈,这娃命大,生命力真够坚强。

人生还刚开始,已经历了生死轮回。

看着1号宝宝,前额上,长长的疤痕,张丹丹又陷入了深度怀疑主意的思维模式中,无以自拔。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么小的孩子,脑部长肿瘤?

一、是1号爸妈的抚育方式不正确吗?
二、还是整个1号爸妈本身力量不能够左右的大环境?
三、个体不可控力,群体的无良行为,导致了这一结果?
四、有没有可以落地的防控措施?

张丹丹傻傻的想:这简直就是天问!

二零二零年,人类被新冠病毒穷追猛赶,已经快透不过气来了!更何况,还有人被房贷、车贷、卡贷、保单贷的多座大山压着!

万幸有担当的人,硬撑着,才有了转机。还想速度抑制肿瘤?也许是张丹丹想多了!肿瘤之战,是持久战,没有速成,也许得靠每一个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向大环境中注射毒素,个体生活习惯好了,大环境也清爽了,也许,我们才有彻底战胜肿瘤的可能。

Case 2:

疫情下的C市D院,作为这片国土南边的知名院校和医学权威,拥护国家疫情时期的防控政策,自是必修彻底执行到位的流程之一。

这不,所有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住院前必修做核酸检测,通关后才能住进来。本来住院部就床位紧张的D院,相关资源显得更加稀缺。

连同患者的疾病都是,在专家的眼里,也许在他们的推理之中;而于大众视眼,非专业人士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盲点,鲜有所闻。

这不,张丹丹在过道里,遇见那位大姐时,看那大姐好像欲言又止的样子。以张丹丹一贯的洞察力,张丹丹知道:那姐姐肯定也是跟张丹丹一样,充满疑问和好奇,我们为什么都走进了D院的Z病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在几乎失明的边缘徘徊?

那姐姐是陪护人员,是她15岁的儿子是这个病区的患者,姑且称2号妈妈。

张丹丹和那大姐,都不可能缠着大夫们穷追不舍,刨根究底。

毕竟D院的专家们,肩头挑的担子重着呢,不是在门诊座诊,就是在住院部会诊;不在住院部会诊,就是在手术台上;还有相关学术课题还得同步跟进。

这个时代,这个行业的精英,哪怕就在院内,都是风尘仆仆、行色匆匆……刚从手术台上下来,还没来得及换下手术服,就直接奔赴病房,跟踪患者的实时病情……

陪护人员中,一如张丹丹和2号妈妈者,索性敞开心菲,相互释疑,我们为什么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2号妈妈语重心长、一再提醒张丹丹:

高度近视不能剧烈运动!
高度近视不能剧烈运动!

高度近视剧烈运动会引起视网膜脱离!
高度近视剧烈运动会引起视网膜脱离!

张丹丹听了有点懵,不是说运动能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吗?这咋又会导致视网膜脱离了呢?

2号妈妈苦口婆心的对张丹丹加重了语气:是高度近视不能剧烈运动!运动还是可以的,是高度近视不能剧烈运动!

终于明白了2号妈妈的却告:高度近视+剧烈运动 ,有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

2号妈妈深有感触的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张丹丹:因为2号爸爸个子比较矮小,所以2号妈妈,就让她儿子一直在打篮球,身高确实高过了2号爸爸很多,十五岁已经1米82了。

但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她儿子是高度近视,打篮球时,做剧烈运动,引起一只眼睛视网膜脱离了,发现视网膜脱离时,时间已经过去7、8个月了,是另一只眼睛,也开始视网膜脱离,去检查时,才发现的。

2号妈妈,这次陪2号患者来D院,是做那只视网膜已经脱离七、八个月的眼睛的手术。

张丹丹听了,鼻子发酸。十五岁,青葱美少年,人生的路还长,要独眼看这个美好的世界吗?

Case 3:

3号患者为一11岁男童,来病房时,自叙是因为玩电子产品: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玩的时间太长,引起晶状体脱落。早几年就发现眼睛异常,由于年龄太小,最开始是服药,到目前眼睛已经动过几次手术。

3号妈妈说:3号娃,眼疾有先天性的原因,到目前为止,治疗眼睛的医疗费用,累计已经花了十几万。

Case 4:

4号患者,为一五十岁左右的大姐,她座在病房的床沿上,神态从容,平静的叙述着自己的遭遇:

“我嫂子,在我们老家的医院检查,片子一出来,我嫂子身上检查出来了三个癌!两个乳腺癌,一个宫颈癌!

检查结果一出来,我嫂子当场就被吓死了,是被吓到人晕过去了。”

“人患重疾,心态很重要!我们老家的医疗设备,那些仪器检测得不标准,后来,我嫂子来到,H省肿瘤医院重新做检查,检查结果,发现只有一个癌,她目前在接受治疗……”。

“她们说我得的这个可能是眼癌,但我心态很好。我是做生意的,我现在每天都去户外锻炼,有时候是去公园,园里有健身器材,每天都锻炼一段时间;有时候是跟三、五个朋友一起散步;有时候是卡拉OK唱歌,保持心情愉悦很重要。”

4号大姐,精神很好,体态也强健,双目看起来也很有神采。

如果不是座在D院的这个病床上,张丹丹怎么也不相信,她也是患者。4号大姐的儿子,一个很帅气的小伙子,二十岁左右,安静的座在病床旁边的陪护凳上。这一切,你又不得不相信,4号大姐是患者的事实。

4号大姐接下来的话,还是吓到了张丹丹,人生,是多么的无常!

“那天,我在干活,操作的时候,不小心有细微的物体,飞溅到右眼睛里面去了。到了中午的时候,我感觉右眼还是有点不舒服,看景物时,有点模糊。

于是,我用手掌捂住右眼,想用左眼,这一只没有细微物体飞溅到里面的好眼睛去看,方便做一下对比。结果,当我用手掌捂住右眼的时候,发现左眼完全看不见了!

我又用手掌,捂住左眼,用那只有细微物体溅到眼睛里面的右眼去看景物,发现右眼看景物,只是看起来模糊,但还看得见。而左眼,是完全啥都看不见了,我才知道:我的左眼睛,有病了!

这时候,我才开始接受治疗。几个月前,这里的医生,在我的左眼睛里,打了一针,左眼的视力恢复到了0.6,这次是来复查,左眼视力又降下去了,降到了0.15……”。

Case 5:

5号患者,是一位中年女士,整洁的着装,和善的面容,高挑的身材,大大的眼睛,人很有气质,来自H省美丽的旅游城市Z市。

5号大姐说:她和家人都觉得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所以发现眼睛不适时,就来到Z省省会C市的医院接受治疗。

5号大姐的眼疾是视网膜脱离,几个月以前,已经做了两次手术,但前两次手术都失败了,她这是第三次来C市治疗。

5号大姐也像2号妈妈一样,开始了反思。当我们个体的行为,导致某些结果不好的时候,每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基本都会反思自己的失败,或者引起不良后果的起因。

5号大姐忧伤的说:“我家在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Z市,我家里是开宾馆的,我这个眼睛是长期熬夜引起的视网膜脱离!是长期熬夜熬坏的……”。

长期熬夜,也是引起视网膜脱离的导火线,看来,喜欢长期熬夜的朋友们,得注意了:如果不希望视网膜有可能脱离的话。

Case 6:

6号患者是一位四岁的小朋友,之所以走进Z病区,是他的眼睛,被别的小朋友,在玩鞭炮时,被鞭炮炸伤了……

年关将近,又到了鞭炮声持续响起的时候了,喜欢玩鞭炮的小朋友们,可千万得注意安全啦,弄不好,有可能会造成一辈子的伤害哦。

Case 7:

7号患者是七岁男童,一只眼睛视力不好。

7号妈妈说:几年前刚来治疗的时候,那只眼睛还是有一点看得见的。

开始一直查不出视力不好的病因,后来有同病区的患者在做基因检测,7号妈妈就说:我也来做个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的结果一出来:7号宝宝的眼疾为先天性的,是7号妈妈基因缺陷引起的。

早两年已经做过两次眼部手术了,这是第三次来做手术。

患者妈妈们的心理,经历过的人,才能懂,人生哪来那么多慰藉?唯有自己坚强!

但愿科研一线,能有突破性的攻关,能把疾病对患者和家属造成的生理伤害和心理伤害,降到最低限度。

Case 8:

当张丹丹从住院楼下来的时候,在门口碰到了同病区的患者家属,8号患者的儿子,估计年龄在二、三十岁左右。

那小伙面容黝黑,估计是带着母亲,长途奔波看病,劳累和心理压力过大。

他缓缓的跟张丹丹说:“来这里看病的是我妈妈,她一只眼睛病毒感染,开始打了抗生素,但还是抑制不住病毒。

我妈有糖尿病,有基础疾病,她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好。

一只眼睛,病毒感染后,视网膜已经完全坏死!视网膜坏死的那只眼睛,已经在H市那边,做过手术。这次来C市,是直接做摘眼球的手术!”。

听了那小伙一席话,张丹丹的心,愈发沉重。除了沉默,心里就只剩下一个念头:“跟这里的每一位患者家属交谈,都考验心脏……”。

首发!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浮生杂记 (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