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到国家之春秋战国的另一个真相——昭燕姐姐读书会125期分享

之前读到鲁迅先生一篇文章,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周二晚,读书会的群里弹出这样一段文字:“平势隆郎考察很多史书和考古材料,企图解密殷周春秋战国。对某些印象中固化的历史,有被颠覆的撕裂感,但不影响喜欢这种清醒理性写历史的方式……”晚些时刻,群里又弹出一张课件PPT的封面和“明天用PPT”的留言。是的,本期的读书会经昭燕师父精心设计制作,首次引用了PPT这一电子教学手段,目的是让分享脉络清晰自然,在“穿越”的途中确保各位“不掉队”。至读书会开始前,昭燕师父不时提前剧透相关内容,且都是些引人入胜的新视角、新观点。带着这样的好奇,笔者背上背包,步行至清风书屋。进门时,正在调试设备,后有书友还做出之前一直没发现清风书屋还有一台电视机的惊叹。心意带来了新方式,新方式带来了新分享。本次分享从历史课本中的历史、与课本不一样的另一个真相、如何看待此书和历史三个部分展开,开篇以本书作者平势隆郎先生所言:“像赌徒揣摩对手的心思一样,对所有史书的成书背景进行探索和研究。”“实际上历史是个挤满许多‘不清楚’事件的大杂烩。”引入,昭燕师父语音一落,这段话所汇聚成的感觉是正反两面的,一是可以感受到平势隆郎先生是非常重视史料的辨析的,另一方面则是过度的怀疑是否会将自己陷入一个不再客观的轨道之上。随着幻灯片的跳转,这个问题先放一边。我们“历史课本中殷周——秦国的历史”是怎样的,心里多少有些许印象,昭燕师父借助两张90版《封神榜》的剧照帮助书友们回忆那段历史,书友们纷纷感叹这个版本的妲己是经典,演员傅艺伟老师是那个年代的女神。妲己、哪吒、姜太公、纣王、姬昌等一个个封神榜中的人物形象从书友的口中复现出来,武王伐纣西周始的记忆节点由此找回。通过酒池肉林的传说,揭示了商王朝覆灭的原因。又以平王东迁、三家分晋这两个历史节点引出了东周、春秋与战国的起始,沿着此脉络一直介绍到秦一统天下。


读书会现场

本期读书会分享的第一部分是大家在正统教育下熟悉的历史,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介绍“与课本不一样的另一个真相”展开,首先是关于一些历史概念的对比,昭燕师父向书友们提出了四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概念解释,依次是“天下”、“中国”、“四方”、“共和”。提到“天下”时,有书友表示应该是当时王朝所统治的范围,笔者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中国地图。回归书中去找寻答案,“天下”是个“文化地域”概念,平势先生说,传统观念中认为夏商周三代曾经都是统治天下的王朝,不符合事实,是后世的虚构。他认为,“天下”包括若干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地域。虽然每个文化地域的范围随着时代变化也多少有些扩大或缩小,但是基本的范围是固定的。夏商周三代王朝统治的疆土基本上也只能算是一个文化地域而已。虽然也有通过陪都之类的方式将统治区域扩张到其他文化地域的情况,但是基本上一个王朝统治的是一个文化地域。战国时代的领土国家就不同了,虽然是在其文化领域的基础上成立,但各有各的中央政权,并在各自的中央政权下开始了官吏统治。支撑着这一官吏统治制度的是文书行政制度,而文书行政制度的背后则是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秦始皇兼并六国,将秦律施行于天下,成为唯一的皇帝,才有了跨越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文化地域的统一“天下”。其次“关于人物”,提及了周公、姜子牙、孔子三大先贤,有与课本不一样的新观点提出,或人名变官职名,或在那段历史中官方认定“不受待见”的人变得在列国已颇具影响力。谈到这段历史,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汉字。昭燕师父说:“汉字从祭祀走到文书行政,团结了一个民族。”,为什么这么说?回望一下欧洲各国,他们因没有统一的文字、语言导致大小国家的出现,而自秦开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顶层设计助推国家迈向统一一大步。历史的演变有时总是出人意料,但又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的,过犹不及、操之过急,都在说一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事物自身的度,就会引起事物发生变化。秦二世急于在民间大肆推行度量衡,想要迅速完成钱币的更新换代,用昭燕师父的话讲就是要在所有的钱币上印上自己的logo,这样一来动了根本,经济基础不稳固,人民怨声载道“让秦国在风中凌乱”。


本书作者寻找大量史料“佐证”从周至秦的史书都是在为各自的国家“代言”,颠覆了中国人对史书向来的崇敬之情,作者是否为故意堆砌、有意安排、断章取义,还需每一位读者抱着一颗对中国历史的崇敬之心阅读后加以判别。昭燕师父设计的最后一章“如何看待此书和历史”是颇具时代意义的,值得每一位书友、学者、中国人思考并给出答案时刻警醒自己。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在自己尚未形成健全并牢固,客观且正义的历史观时太容易被“带节奏”,昭燕师父的PPT中最后那段话始终映在我脑海里,她写道:“如果不是做学术科研,那么,难得糊涂,取其善。读书是为了滋养灵魂,而不是让我们纠结在其中。”


讨论话题

读书会末尾,在提到关于此书为谁代言?书友们纷纷发表自己观点,“传播有价值的观点、交流分享对社会进步有推动意义的书籍、帮助青年一代培养客观正义的人生取向,这就是读书会的责任。”,展现出来的是心中存在的浩然之气,那一刻我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群人,凭着自己对历史的崇敬、防范外来文化输入的敏感、高度的国家安全警觉性以及对中国当代青年人成长的期盼,她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尘埃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毛锥暂搁,意犹未尽。本期的记录就到此,期待下期读书会:那些年我们读过的童话——六一节专题分享。(文:穆歆韵)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城市到国家之春秋战国的另一个真相——昭燕姐姐读书会125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