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专业到底听谁的?

每年各种专业排名、就业率榜单层出不穷,让人挑花了眼。

是坚持自己的初心?还是投入前景好的行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出息怎么办?

下面还是看看几位留学达人,都经历了怎样的选专业历程。

case one 胡适

19岁考取庚子赔款公费生,留学美国。胡适当时已经家道中落,他哥哥临行前还嘱咐他学些“有用”的,千万不要学些文学、哲学之类没饭吃的东西。

不得不说,胡适哥哥这句话真的是一语成谶。

胡适最开始选择了康奈尔大学的农学院。

学了一年,成绩还不错,功课都在八十五分以上。第二年我就可以多选两个学分,于是我就选种果学,即种苹果学。分上午讲课与下午实习。上课倒没有什么,还甚感兴趣;下午实习,走入实习室,桌上有各色各样的苹果三十个,颜色有红的、有黄的、有青的……形状有圆的、有长的、有椭圆的、有四方的……。要照着一本手册上的标准,去定每一苹果的学名,蒂有多长?花是什么颜色?肉是甜是酸?是软是硬?弄了两个小时。弄了半个小时一个都弄不了,满头大汗,真是冬天出大汗。抬头一看,呀!不对头,那些美国同学都做完跑光了,把苹果拿回去吃了。他们不需剖开,因为他们比较熟习,查查册子后面的普通名词就可以定学名,在他们是很简单。我只弄了一半,一半又是错的。回去就自己问自己学这个有什么用?要是靠当时的活力与记性,用上一个晚上来强记,四百多个名字都可记下来应付考试。但试想有什么用呢?那些苹果在我国烟台也没有,青岛也没有,安徽也没有……我认为科学的农学无用了,于是决定改行,那时正是民国元年,国内正在革命的时候,也许学别的东西更有好处。            胡适《胡适:做最好的学问》

每天捣鼓苹果的胡适终于崩溃了,他开始思索转专业的问题。

那末,转系要以什么为标准呢?依自己的兴趣呢?还是看社会的需要?我年轻时候《留学日记》有一首诗,现在我也背不出来了。我选课用什么做标准?听哥哥的话?看国家的需要?还是凭自己?只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我”;一个是“社会”,看看社会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中国现代需要什么?但这个标准——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现在可以说三千六百行,从诺贝尔得奖人到修理马桶的,社会都需要,所以社会的标准并不重要。因此,在定主意的时候,便要依着自我的兴趣了——即性之所近,力之所能。我的兴趣在什么地方?与我性质相近的是什么?问我能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我便照着这个标准转到文学院了

   胡适《胡适:做最好的学问》

胡适的想法也很简单,社会的需要就是:什么都需要,所以不用考虑家长或社会的需要,就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就好。

但胡适也同时提到:遵从内心的想法并不等于狭隘和排他,就算是不感兴趣的学科,也可以试着去听课,说不定之前不喜欢是因为教材或者是老师的问题呢?


case two  傅聪

傅聪八岁半开始学钢琴,当时的上海虽然不是战区,但中国正笼罩在日本侵华战争的阴影下。



上海四十年代老照片

四十年代初我在上海初识傅雷并很快成为他家常客的时候,他的两个孩子都还幼小,大孩子傅聪刚及学龄。在四周被日本侵略军包围的上海孤岛,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他不让儿子去上外间的小学,甚至也反对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而且很早发现在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便首先在家中由父母亲自担当起教育的责任,并在最基础的文化教育中,环绕着音乐教育这个中心

《傅雷家书》  <代序  读家书,想傅雷>楼适夷  

傅雷自己就是一个高风亮节、不同流俗的人,在孩子的教育上更是丝毫不能马虎。傅雷自己编写教材,给孩子定制日课,亲自督促,严格执行。

在发现孩子的天赋之后,更是严格督促孩子练习钢琴,给孩子找最好的老师,在时局动荡时,毅然送孩子出国留学。最后傅聪也不负期望,成为名满天下的“钢琴诗人”。

有些人的专业和使命是从小就注定的。但不论怎么样,“天赋”二字是离不开的。父母发现孩子的天赋,用心培养,固然好;我们自己在成长中也不能放弃对自己的天赋的探索,自己决定自己未来人生的方向,把所有的努力用在刀刃上。

case three  林徽因

说起林徽因,总会想到烂漫的爱情故事,提到三位民国绅士:梁思成、徐志摩和金岳霖;也知道她是才女是建筑学家,总会提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的生平会勾起小资男女淡淡的嫉妒,不是没有原因的,她的经历就像小说里的主人公,天佑英才,命运的天平总会向她倾斜。

林徽因从小学开始就同时接受东西方文化,中学已经是全英语授课。

林徽因16岁时,父亲前往欧洲访问考察,就带上林徽因一同前往。刚好她在伦敦的房东太太是位建筑师,对这个小女孩也格外喜欢,看她思乡哀伤时,就带她外出采风、写生,把周边尚可称道的建筑都临摹了个遍。这也就是林徽因和建筑结缘的契机。


林徽因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

林徽因对建筑的喜爱是溢于言表的,其中更是带着一种使命感在学习。

我曾跟着父亲走遍了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建筑理论。

林徽因

有的热爱是三分钟热度,有的热爱却能贯穿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斋里没有办法决定的志向,也许在旅途中会豁然开朗。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的时候,多见几个人,多去几个地方,多找几份实习,也许都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欢迎点赞还有分享,有什么想了解的内容小唐等你留言哟~

你可能感兴趣的:(选专业到底听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