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蒙商的故事(3)

  康熙年间归化城里已经有了多家山西商人开始的店铺,可以说太原城里有什么商号,归化城里就有什么商号。和内地不同的是归化城里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骆驼,它非常适合当时历史背景下,在草原,沙漠,戈壁滩等荒无人烟的地区,忍饥挨饿长途托运货物,最早归化城的晋商靠骆驼运输到外蒙古,俄罗斯等地贩卖商品的商号是山西人开设的“元盛德”。后来他们经营模式转向了饲养牲畜,主要是养牛和羊为主,再把牛羊肉贩运到北京城里,因为他们发现满族人作为游牧民族,非常喜欢吃牛羊肉,从康熙时期开始,北京的牛羊肉几乎都是来自“元盛德”,是北京市场独家经营牛羊肉的供货商,获得巨大利润,这就是晋商的精明之处。

草原上的自然路

  王相卿,史大学,张杰三人因有随康熙征讨葛尔丹的大军,肩挑货物为军队提供货物,到过外蒙古的“乌拉雅苏台”和“克布多”的经历,他们知道蒙古人最需要什么东西。于是三人商量着能不能利用手中的十峰骆驼,搞一些茶叶,布匹,铁锅等简单而又价廉的东西,到外蒙古做一点小本生意呢?因为归化城周边早就被其他晋商走遍了,要想赚点钱只能往远处走。晋商天生就有着能吃苦,能算计不畏艰辛的闯荡精神,再加上王相卿办事果断的性格,于是三人分头准备各显才华,用骆驼抵押,赊账等方式搞到了一些他们认为在外蒙古畅销的货物,张杰利用关系开好了去外蒙古的“照票”,史大学在康熙的商队里当过百夫长,懂得一路上吃喝拉撒的事情,把三人路上所需物品都规划好了,然后三人就择日启程了。

网络图片

  当时清政府是有规定的,不许汉人长期逗留在外蒙古,更不允许和蒙古女子通婚,清政府在库伦(乌兰巴托)设有相关部门,专门管理内地去的汉人,如果“照票”逾期不归,则会受到严厉处罚。王相卿,史大学,张杰三人把货物分门别类的打包好,算计好一峰骆驼能拖一担二货物(一斗三十斤,十斗为一担,一担大概是三百斤,后面讲驼工出行时再详细说明)把货物匀摊到十峰骆驼身上。往骆驼身上拖货物也是有诀窍的,第一不能伤了驼背,第二保证货物不能半路散架,第三要防雨雪,第四必须知道每峰骆驼拖的是什么货物,还要密切注意每峰骆驼的负重情况,不能出现乏驼现象。

茫茫草原

    充分规划好了长途跋涉的具体路线,三人分工明确后就在当年的春天从归化出发了。他们经过千辛万苦,走了三个多月终于到达了外蒙古的前营“乌里雅苏台”他们带去的货物很受蒙古人的欢迎,但蒙古人手里并没有多少现银,绝大多数是用牛,羊,皮毛等东西交换。经过一夏天的易货贸易他们可以满载而归了。当时满清在乌里雅苏台设有将军衙署,他们来时首先到衙署核对“龙票”安朝廷规定日期返回时要从衙署领取返程的“照票”并缴纳一定的税银,把这些事情办完三人秋天开始回返,蒙古高原的气候是非常恶劣的说变就变,他们驱赶着大群的活牛羊,骆驼还拖着沉重的皮革等物品,三人有些照顾不过来。当深秋凌冽的狂风夹杂着满天的白雪突然袭来时,成群的牛羊被风暴吹散跑的无影无踪,最后只剩下他们的十峰骆驼,在零下40°左右的低温环境中,踏着过膝深的积雪,慢吞吞的挪动着,由于植被深埋在厚厚的积雪下面,骆驼吃不到草身体变得虚弱,回程的时间被耽搁,每过一个关卡因“照票”过期,人家就要处于罚金,他们把身上的银子都缴纳了罚银,后来再过关卡时,没有银子只好用骆驼和所托的货物充当罚金,再后来他们连一峰骆驼也没有了,距离外蒙和内蒙接壤的地区还有一百多里地,茫茫草原一望无际人迹全无,三人饥寒交迫,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深一脚浅一脚的踏着厚厚的白雪,绝望的移动着。到了大年三十的下午,他们看到草原上有一间土房子,还有一个很大的院子,他们已经精疲力尽用最后一点力气,跌跌撞撞的走进房间里,看见屋里空无一人,门窗破烂不堪走风漏气,整个房间就是一个冰库。这是一个驿站,因为时逢春节蒙古人都回去过年去了,院子里有马廊,牛圈,还有一些喂牛马的草料。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个难得的躲避暴风雪的绝好场所,屋里留有简单的锅碗瓢盆,木桶里的水已经冻成了冰坨子,炕上胡乱扔着几张破牛皮,羊皮等杂物。三人赶紧用这些东西把门窗堵好,从院子里抱来干草放到炉灶里,烧水煮了身上剩下的最后一点小米,准备喝点小米粥。史大学从院子里找来一些木材,牛粪等燃料烧炕取暖,房间里马上温暖起来有了生气,三人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面面相视,想到大年三十居然就这样等着喝小米粥过年,三人不约而同的哭泣起来。

清代驿站遗址 网络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旅蒙商的故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