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如何不忘初心,直达幸福终点

2007年,我刚毕业,住在上海一所小三居的阴面卧室,每日与蟑螂为伴。离开上海的时候,我内心欢呼雀跃——永别了,蟑螂!

后来,我辗转威海、天津、济南几个城市,租住过各种房子,见识过各种奇葩室友。

又过了几年,我结了婚、买了房,买了车。所有我人生前30年所期盼的东西,我全部置备齐全了。

我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可我并没有感觉良好,我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一种感觉——幸福。我想,这大概是很多人共有的问题和期盼。


                         什么是幸福?

追求某个东西,先要搞清楚它是什么。这或许可以纳入我们的方法论。

可以说,幸福是一种持续的愉悦的感觉。而愉悦,就是需求被满足。

我们的需求来自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这也是幸福感的玻璃顶的两大支柱。

生理层面

幸福感由我们的生化机制控制,是我们对自己体内感觉的反应。

狮子吃到猎物,生存条件被满足,会感到满足。但这不会持续很久,否则,狮子不会去追逐猎物。人的满足感要复杂的多,有一点倒是肯定的——我们的基因不会让快乐的感受持续很久。所以,愉悦感一定是短暂的。

DNA就像撒旦,用一些稍纵即逝的快乐作为引诱,令人为之臣服。——《自私的基因》

有钱,是不是就幸福?

心理层面,快乐与否,取决于你的预期,而非客观条件。——《未来简史》

1958到1987年,日本人均收入增长了5倍,但日本人的主观幸福感却出乎意料的没有什么变化。仅有物质成就,并不能让我们感到长久满足,因为我们的预期也在不断膨胀。所以“物欲横流”这个词还蛮贴切的。这也解释了开篇我谈及的困惑。

但是,万维钢老师专栏里提到过华尔街日报的一个研究:


结论是:

收入低可能幸福,也可能不幸福;但是年收入超过50万美元的,都幸福。

我相信若是没有物质生活的压力,可以更好的享受生活、追求自我。但,年收入300多万的人,一定在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意志力等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个关系不容易理清。( 请把一夜暴富之类的情况排除在外)

但也有些人,很有钱,然后,他吸毒了。

《夏洛特烦恼》就是一记警钟。夏洛的成功带给他的是死亡和背叛,在拥有一切之后,他反而怀念当初一碗面的幸福。虽落魄,但有人爱,还有一个被人嘲笑的梦想,并为之奋斗着,只是自己的眼里只有那些得不到的东西——梦中情人,功成名就。

那,一些积极正面的人物财富自由之后怎么样?

李笑来靠一本书实现了财务自由,辞去了新东方的工作,然后,他抑郁了。他梦想改变世界,没有头绪……

雷军赚到第一桶金后把手里的现金都捐给了母校,因为觉得那些钱会让他丧失斗志。

每个人对幸福的感知不同,这取决于每个人的“存在感”。

存在感就是对自己为什么存在,是怎么感知的,什么状态下会满足,什么时候会不爽、烦躁。

——梁宁,得到,《产品思维30讲》

比如,有的人只需要“老婆孩子热炕头”,就觉得幸福,但他也就难以成长。有的人梦想成就一番事业,他就必须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能力圈,并且会在这个过程中“痛并快乐着”。

驱动一个人的,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所以,有人会因为工作太闲而辞职,相同环境中,另一些人则会窃窃自喜;有人因为不受老板重视而苦闷,另一些人则能安之若素。“知足常乐”不能拿来劝所有人。

所以,痛苦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了解自己,选择正确的难受,去扩展自己的能力圈,是痛苦的正解。

有梦想,享受奔向目标的过程,而不是心心念念都是那个目标,甚至,那个目标是否能实现,根本不重要。

我们做什么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而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如何不忘初心,直达幸福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