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里的我爱你

我爱你...

我爱你是什么含义呢?

我们所熟知的含义常来自无数的爱情故事。

人类天生偏爱讲故事,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与事件,并按照个人偏好来设计故事的来龙去脉与结局。

儿时的印象来自童话,最熟悉的是白雪公主的故事,公主与王子在克服了诸多外在阻碍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大概唤起了每个女孩心里的公主梦,有一个与白马王子的完美爱情。在另一个童话 —— 海的女儿里,我们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牺牲自己成全爱的人。美人鱼无法对王子说出的我爱你与白雪公主对王子说的我爱你是一样的吗?

曾经以为牺牲是爱的深层体现。但若是如此,那什么又是爱的浅层体现?换句话来说,爱有程度之分吗?比如,若一个人不会为爱牺牲,是表明他不够爱吗?

牺牲是付出的极致体现,也被称为利他行为。这种拥有极高外部评价的行为被无数次歌颂与赞美。与之相反的是索取,也就是说,如果付出乃至牺牲的受益对象是他人的话,那么索取的受益对象则是自己。由此,人类行为被区分为利己和利他两类,牺牲是帮助他人的非利己体现。深入想下去,这两种看似不同的行为背后其实隐含着完全相同的对立思路,即帮助自己与帮助他人的对立。换句话来说,虽然牺牲是积极的社会评价,索取是消极的社会评价,但两者背后有着一样的对立,并不是外部评价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差异。

吊诡之处在于我们很容易放大这些积极或消极的差异,从而赋予自己行为以高尚或卑劣的含义,比如 “爱让生有了意义,让死有了方向” 这类观念。但是为了所爱之人或所爱之物舍弃自己却直接背离了生命存在本身。虽然我们确实可以为了某一崇高事业,某一崇高事物,主动选择舍弃自己,但是我们需要追问,这一选择的理由有没有隐含着其他未被自己认识到的盲点,或者说,还有没有其他选择未被认识到。也就是说,我们容易看到的是外部评价的差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却很难认识到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背后隐含着相同的对立。这就可能产生认识上的风险,即坚定的认为我为某人某物牺牲自己是我爱他的深层体现,而忽视了其他的可能。

以帮助自己还是帮助他人来划分的利己与利他行为,都是指向自身或指向他人的单向行为。按照这样的思路,我爱你即呈现为我为了爱或者我为了爱你做出了牺牲,也可以说,我做出了牺牲是因为我爱你。由于牺牲意味着舍弃,于是,爱以更高尚的面貌让我和你之间形成了对立。

然而,不管是利己还是利他都是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状态。这意味着多数行为既不是完全利己,也不是完全利他,而是一种相互联系的状态。共情与相互影响普遍的存在于人类社会。我因感受到你的愉悦情绪而开心,你的负面情绪也会传染给我。这意味着以双向联系的方式来看待人的行为可以获得协调而不是对立的视角。那么,就海的女儿这个童话故事而言,美人鱼的牺牲就是单向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联系状态。

去掉爱字,是我和你。这意味着不是爱来要求我或你,也不是爱来解释我或你的行为,而是把我和你各自与共同的美好称之为爱。也就是说,人类的美好之处会表现为爱。我爱你不是单向的,而是我与你之间最亲密的联系状态。

“我爱你?”

“你爱我?”

“我不够爱你?”

“你不够爱我?”

代之以,

“我和你在一起有无真实与轻松的相处方式?”

“我和你能否共同实现真实与轻松的相处方式?”

“为此我和你可以分别做出哪些努力?”

“我和你是否有意愿和能力做出这些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话里的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