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分享:“双减”背景下的 数学作业及课堂探究——县质量分析二次培训

各位老师大家好!

3月2日我去参加了县质量分析培训,这次质量分析会议是针对上学期期末检测情况的分析。会上我听取了诏安实小的沈颖老师和小研室的沈燕生老师做的报告,并参与了交流。下面结合自己的一些记录,跟大家汇报一下。


我们先来看一下评价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今天我主要以六年级质量分析为例,从以下三方面向大家汇报我的培训笔记:

1.试卷分析及答题情况

2.错题原因及教学策略

3.教学和作业设计建议

一、试卷分析及答题情况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试卷分析及答题情况。这是针对检测总体情况的分析。

我们来看一下这份表格,重点看一下这几栏。这个是教学用书建议的课时数,这个是它在全本书中的占比。后面这个期末检测试卷对应的分值。

百分数这边占比的分数远远超过了。而我们知道在小学中,比较难的是分数应用题,更难的是百分数应用题。所以,这次的六年级试卷整体难度偏大。难度系数达到0.53。难度系数是指题目的解题结果得分的概率。所以难度系数越小,表示越难。

  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期末评价试卷,题目内容和分值应该平衡各单元内容占比,并降低总体难度系数,以真正达到评价的目的,使评价既能全面了解不同层次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也能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我们来看一下答题情况。这是检测的整体情况数据汇总。可以说这个低分占比数据是很大的。

这是两年关键指标的对比。总体情况比上一年数据还差一些。这可能跟这一次试卷难度偏大有关。

针对这些数据,沈燕生老师分析了存在的几个问题:

1.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2.主观题答题情况太差

3.计算能力差

4.解决问题能力弱

二、错题原因及教学策略

我们来看一下第二点:错题原因及教学策略。针对几道错误率较高的题目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先来看一下正确的题目分布表。正确率极低的题目都属于与分数关系有关的问题,第9、27(1)题都是考查学生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0题考查的是分数除法这一单元中的“工程问题”。

先来看一下第9题。

正确率只有35.1%。这是一道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应用题。在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有这么一些教学内容,这是教材呈现的顺序。

表面上我们反馈到的信息是,学生审题不仔细,做题粗心,未能认真辨别题目要求的是降低的价格,而不是现在的售价;但高达41%的同学选A绝不仅仅是粗心导致的。

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这类题型的训练已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大部分学生解答这类题目已经相当熟练、熟视无睹,没有养成在解决问题时根据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习惯,解题过程模式化、套路化,加上平时相关题型的变式训练不足,才导致这道题极高的错误率。

选择B和C这两个与正确结果南辕北辙的答案比率达到了25%。

“双减”政策下,在学生整体学业负担减轻的同时,如何让这部分学生多学一些多懂一点,提高学生合格率,在现今推广课后服务的背景下,是每一位老师都会思考并努力去做的一件事。而质量分析,能让我们较精确地了解每一位后进生的知识缺陷的存在的问题。

再来看第27题的第1小题。正确率:38%

我们看一下,这一道类型题在做一做中是有出现的。除了数据和情景被换掉,条件和问题呈现的顺序都一样。

看一下孩子的解答情况。这个是正确的解答。这个单位1的量找错了。来看一下其它的错误解答。

来看一下教材。教材中并未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作为一个专门的类型重点进行教学,这就使这类题型,虽然我们看起来很熟悉、很常见,但学生其实并没有专门、深入地学习和理解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所以即使练过了,甚至原题做过,不少学生依然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学生掌握地不错,但对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学生的答题情况总是不尽如人意。

对此,沈颖老师给了如下几条建议

①杜绝机械化、重复性的练习。

“双减”背景下,作业如何做到“减负提质增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从这张试卷27(1)这道题的答题情况分析,我们知道,一味地“练”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核心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只有通过有效的“教”,结合科学的“练”,并重视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练习中所反馈的信息,才能让练习事半功倍。

②重视阅读与理解。

要加强学生理解题意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和讲解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说出分析每一道题要注意的地方,尤其是如何分辨、选择有效信息。

③全面把握教材中的知识脉络。

要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在其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教学时灵活利用新旧知识联系学习新课,并争取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④依据课标,吃透教材

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作业命题,都必须紧扣《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教材内容和特点,不好高骛远。把课本基础知识教清楚,力争让绝大部分学生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把教材中的习题练扎实,尽力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这些才是我们现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点做好的。

再来看一下第10题,正确率才24.6%。你看一下每一个选项答题人数都差不多,区分度非常低。

这道题包含了两部分知识,一是工程问题,二是环形路的相遇问题,前者属于第四单元《分数除法》例7的内容,后者也在练习十第5题中出现,两部分知识都在教材中有体现。

错误原因①:我们在教这一部分内容时,经常会有这样的争论,比如“甲队单独修一条路8天能修完”这个条件,在解答过程中,对于“1÷8=      ”这一步骤要不要写总是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教材里并没有明确写出这一过程,所以很多学生习惯直接把“    ”作为一个已知条件直接使用。这样的做法使学生的解答过程简化了,但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几分之一”就是指工作效率的潜意识和习惯,导致审题解题套路化,从根源上忽略了工作效率的求得过程,也就难以避免上述题目中的错误。

错误原因②:题目本身人为地加大难度、制造陷阱。《教师教学用书》强调“教学时要注意避免对工程问题深挖掘,尤其要注意不能加深难度”“并不是要求学生解决形形色色的‘工程问题’,而是要借此让学生掌握用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从评卷系统反馈出本题极低的区分度,能看出这道题的难度人为加大了。

针对第一个错误原因,我们应该在解答问题时,重视解题过程的严谨性和算理,不过度追求解题过程简约化,过度追求过程简洁,会让大部分中等生不能深入理解解题方法,使解题套路化。应该提倡严谨细致的答题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掌握合理的简洁的解法,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层教学,不搞一刀切。

针对第一个错误原因,我们应该在解答问题时,重视解题过程的严谨性和算理,不过度追求解题过程简约化,过度追求过程简洁,会让大部分中等生不能深入理解解题方法,使解题套路化。应该提倡严谨细致的答题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掌握合理的简洁的解法,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层教学,不搞一刀切。

一次考试所能反映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同时它所反映出的问题也只是我们教学中所遇到问题的冰山一角,只有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客观、准确地分析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在分析中提高命题技巧和教学方法,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让教、学、评均衡发展,这才是我们进行考试和分析的目的。

下面我分享一下沈颖老师给出的指导学生答题的一些建议:

1.审题。审题是正确解题的首要条件,必须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及时发现题目中的一些干扰条件和不同的单位名称,消除我们失分的“隐患”。

2.分析。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根据题意,联系知识,认真思考。通过画线段图、示意图等方式,加以分析与验证,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3.关键字。在解题过程中,找到题目的关键十分重要,从关键处入手,联系知识进行全面的分析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解出正确的答案。

4.检查。在审题、分析的过程中,由于思考问题不全面,往往会导致一些错误,因此反复地检查,认真地核对,是避免出现失误的重要步骤。

三、教学和作业设计建议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教学和作业设计建议。

沈燕生老师给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
1.关注全体学生,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回归课本,重视教材的示范作用

3.过程与结果并重,注意讲清算理

4.学习课程标准,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抓好“四基”训练

5.守好课堂教学主阵地

6.结合“双减”和课后服务,优化作业设计

沈燕生老师还给出了这样的作业设计和布置建议

(1)校内作业和校外作业相结合

(2)课本习题要过关,不能重教辅、轻课本

(3)紧扣课本设计作业,侧重基础训练

(4)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练习,注意学习算理,分析数量关系

(5)加强计算训练,每天几道,积少成多

(6)重视估算和巧算的练习

(7)加强应用性问题的考查,提升数据处理能力

(8)题目情境贴近生活,尽量做到新鲜、有趣

(9)多设计选择题作业和综合性作业

(10)增加作业评价或激励办法

沈燕生老师给了10条建议。我特别强调一条,就是加强计算训练,每天几道,积少成多。

近几年我发现很多学生的计算能力都比较差。刚才的试卷分析更证实了这一点。

所以去年开始,我就开启了每日一练,就是每天至少做几道计算题。主要是口算和竖式计算。一个训练他的速度,一个让他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

在双减背景下,我们要实现精练。要精练,就要把时间用在打底子的事情上。对语文来说,字词是打底子的。对于数学来说,就是计算了。

最后说说我的一点思考。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知识点我们已经讲过,甚至是反复地讲过,但改卷的时候却发现学生还是不懂。

用一些老师的吐槽话,就是:"有说没听。"

出现这种情况,跟一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讲有关。但也有深层次的原因。

大家看一下这个学习金字塔。中间这一个是学习方式,右边记录的百分比是两周以后知识的保持率。讲授式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式,而听讲式的学习方式,两周以后的保持率只有5%,可以说是效率非常低的。

而马上教别人,这可以达到90%。相差10多倍。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在想我们在课堂上,能否给学生多一些机会,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来表达,让学生多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3.16分享:“双减”背景下的 数学作业及课堂探究——县质量分析二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