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在书法里,继承与创新是个永恒的话题。书法是一门传统性很强的艺术,传统到几乎不可以“创作”,然而一流的书法作品,除了需要继承了前人的精华,还都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如何协调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是书法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由于书法演变、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今人的书法水平远达不到古人。但我们不能因为古人的高山仰止就失去对这门艺术的大胆创新与探索。任何艺术都有共性,我们之所以学习古人,就是为了要在学习古人中深入找到书法里的共性,这种共性是书法美学的基本规律,如果违反共性,无论怎样推陈出新,都写不出好作品。然而总是一味地学习古人,而不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思考,学的再好也不过是对古人的复制而已。

        评价书法的好坏有标准吗?我想,没有绝对的标准,唯一的标准是时间。只有被历史认可了,被无数广大群众接受了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浩荡的历史永远向前,时间的洗礼必定会淘汰许多经不起历史考验的东西,而留下最美的经典。

        纵观中国书法史,创新的规律总是离不开继承传统融合多种风格,再加上书家个人的理解进行精心的取舍然后写出新的书风的规律。就像小说里郭靖有机融合各类门派武功终成绝顶高手一样,欧阳询完美融合南北朝书风,再加上个人高深的造诣,创立了楷法之祖的“欧体”。而这里面的融合一定要进行有机结合,进行小心谨慎的取舍,除了需要个人的用功、天赋,更需要长久的思考沉淀,历经过多年历史检验才能被认可。所以说,书法里的“创新”绝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要经过无数道“工序”,经受时间的检验方成。在晋代,各类书体均行成,历经千年经过人们孜孜不尽的探索,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留给我们今人创新的空间十分有限。

        然而当今书坛,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动不动就是“创新”、“整合”,打着“深入传统”的旗号写出各类令人难以理解的“大作”,着实令人大跌眼镜。书法里追求创新的思路身不错,但急于求成的做法只能与书法的本质背道而驰,虽说这些拼接的作品也含有某些传统书法的要素,比如这一笔来自于谁,那个字取法于谁,但因为这类作品只是机械的照搬而缺少精心的取舍终难成大家。对此,我经常想:比如一个厨师,只要用料上乘,那就一定能够做出美味佳肴吗?假如这位厨师做的菜品谁也吃不出好,那他还有必要解释:我拿过几级厨师证,我的烹饪技术如何高超,我的用料如何讲究吗?我想,书法作为艺术,首先是感性的,比如我们评价一件作品,是不是首先要直观的受这幅作品的写的好不好然后再说取法?而这种感受应该我想应该是非常直接的,而不是像科学那样理性的思考:前先分析他的取法如何等等问题然后再判断它好不好是不是?假如我们在书法作品中加入了过多的理性思维而缺少最直观的感性审美,那么是否和书法的本质相违背了?另外,书法是否一定要违背大众审美,脱离普众的想象才显得“高大上”?诚然,追求个性没错,但如果为了把追求个性脱离群众当做评价书法的唯一标准那就未免偏颇了。当今书法学习者为啥有些经过不长时间的训练也能走进书展?迎合了评委的口味啊!评委喜欢“新鲜事物”,为了跟别人不一样,就不顾一切急于求成的拼凑,而这,难道这不是当今社会一些浮躁心态在书坛的表现吗?今人的拼接虽说容易迅速写出作品,但因为缺少融合、沉淀、精心取舍、自然就难以出现成熟的、能够传世的作品了。然而后者,才是书法传承创新的精髓之所在。

      先入为主的规律永远适用,在书法里,古人远远的走在了我们的前列,今人很难有所突破,大胆创新与探索是我们今人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我们必须鼓励于支持。但是,假如我们做不到创新,老老实实的做个“守财奴”,继承好祖先就给我们的精华也不失为一件功德无量的幸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书法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