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1915

1916年,断食留影

当弘一大师还是李叔同的时候,风流韵事总有人津津乐道;

当李叔同成为弘一大师的时候,一代律僧总为人尊重敬仰。

如果用一句佛门俗语来说就是: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一 · 南下南下

李叔同出生的1880年,正处于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的先进科技逐步被引进到日益衰微的大清帝国。

那一年,在天津经营盐业赫赫有名的“桐达李家”的主人李筱楼六十八岁,妾室王氏十九岁。四年以后,在李鸿章的关照下,李家为李筱楼举办了盛大的出殡仪式。

因母亲为妾室,至孝笃亲的李叔同深知母亲在家族中的难处。于是,李叔同十八岁的时候,在母亲的安排下与茶商之女俞氏结婚。

1896年的李叔同

1898年,年轻气盛、热衷新学的李叔同积极响应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戊戌变法运动,不料变法旋即失败,清政府下令捕杀康梁同党,戊戌六君子首当其冲。

李叔同为避其祸,在二哥李文熙的安排下携母亲、妻子前往上海法租界,由自家在上海的钱庄照应生活用度。

二 · 幸福岁月

尽管到上海是避祸,却迎来了李叔同最为“幸福”的岁月。

“我自二十岁到二十六岁之间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

刚到上海不久,“公子哥儿”李叔同便加入了沪上名流许幻园组织的“城南文社”,通过绝佳的才情结交了一批文人雅士。

李叔同与上海新学领袖许幻园、上海名医蔡小香、书画大家张小楼、宝山袁家袁希濂义结金兰,举号“天涯五友”。同年,李叔同举家搬入许幻园安置的城南草堂“李庐”,其长子李准、次子李端都是在这里出生的。

1899年,李叔同、张小楼、蔡小香、袁希濂、许幻园

自此五年间,李叔同不仅热衷于诗词、篆刻、戏曲,还考入南洋公学,尽显一身才华。这一阶段的李叔同,尤其频繁往来于津沪名妓之间。

1901年秋,上海名妓李苹香,将诗书于扇面,向李叔同请教。同年,李叔同为章士钊所撰《李苹香》一书作序,直抒乐籍发达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其早年“超时代”的思想可见一斑。“若文明发达之国,乐籍棋布,殆遍都邑。杂裙垂髾,目窕心与,游其间者,精神豁爽,体力活泼,开思想之灵窍,辟脑丝之智府。”

1902年七月初七,过名妓谢秋云窗阁有感,作诗云:风风雨雨忆前尘,悔煞欢场色相因。十日黄花愁见影,一弯眉月懒窥人。冰蚕丝尽心先死,故国天寒梦不春。眼前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

1904年,赠歌郎金娃娃《金缕曲》:“……奔走天涯无一事,问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

杨翠喜

1905年初,辗转天津数次的李叔同在上海忆念起津门名妓杨翠喜,写下《菩萨南 · 忆杨翠喜》两首:

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小怕言愁,言愁不耐羞。

晓风无力垂杨懒,情长忘却游丝短。酒醒月痕低,江南杜宇啼。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帘外隔花阴,朝朝香梦沉。

李叔同好友姜丹书在《弘一律师小传》中毫不避讳的写道:“先是上人年少翩翩,浪迹燕市,抱屈宋之才华,恨生叔季之时会。一腔牢骚忧愤,尽寄托于风情潇洒间;亦曾走马章台,厮磨金粉,与坤伶杨翠喜、歌郎金娃娃、名妓谢秋云辈,以艺事相往还。抑莲为君子之花,皎然泥而不滓。盖高山流水,志在赏音而已。”

三 · 悲愁起点

1905年农历二月,李叔同的母亲在上海病逝,时年四十六岁。

“此后就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直到出家。”

针对其生母的丧事,便成了一件破天荒也是令李叔同无法在家中立足的事情。受新学思想影响的李叔同,为身为妾室的母亲据理力争,坚持用西方文明丧礼代替陈旧鄙陋的习俗,这一事件传遍津门轰动一时。

为母亲处理完后事,李叔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时逢清末留日热潮,李叔同一样以一腔爱国之情开始筹备东渡留学。

等等。

到这里,似乎一直忽略了一个人。是的,这个人就是李叔同的发妻俞氏。俞氏是李叔同的母亲为其安排的妻子,从上海到天津俞氏一直照顾婆婆并为李叔同诞下三子(大儿子乳名葫芦,早夭)。俞氏不通诗文,在城南草堂只是看客,不能加入也无法分享“天涯五友”与“津沪名妓”的唱和情谊,这份孤寂真真切切、无声无息。

如果之前与丈夫李叔同只是精神的隔阂,那么这次离别以后的故事可想而知。

当然,也正如你我所知。

四 · 雪上加霜

原本计划留日两年,结果一去就是五年。

1911年,李叔同携日本妻子回国,将其安排在上海,饱受家族眼光的发妻和二子尚在天津老家,李叔同尚不清楚该如何安排两个家庭。除此之外,迎接李叔同的还有李家即将破产的消息。

1912年,李叔同最终选择在朋友众多的上海工作,被《太平洋报》聘为文艺编辑,当年秋天报社关闭后,李叔同到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图画音乐教员。

此后数年间,李叔同每月两次及寒暑假会回到上海与日本妻子相聚,鲜有机会去天津。相比情感问题,更棘手的是两个家庭的开销用度。到1915年李叔同又兼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奔波于杭州南京之间,“往来千二百里,亦大苦事也”

在此期间,李叔同因与学校在艺术课程的上课形式及编排上有理念冲突,曾计划自己筹办艺术学校,无奈从二哥处得知家族已濒破产,无法提供巨额筹办费用,这对李叔同来说实则又是一记重拳。

李筱楼年届七十得子,导致李叔同自幼身体羸弱,已经三十六岁的李叔同身体病征日益凸显,一切的一切对于婚姻、家庭、事业皆不顺利的“津门才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难怪说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那么接下来也该“出家”了。

五 · 两个传奇

相比较而言,堪称民国传奇的苏曼殊倒是个“爽快”的人。

三十五年的人生,丰富的难以置信。苏曼殊是中日混血,精于诗书绘画,通晓梵文,参加过兴中会,与陈独秀、章士钊、鲁迅共事,为秋瑾遗诗作序,起草《反袁宣言》,撰写“鸳鸯蝴蝶派”名篇《断鸿零雁记》。据说早年偶获一圆寂僧人度牒,随即剃度出家。苏曼殊的一生洒脱至极,绚烂至极。

之所以着重描写苏曼殊,一方面是因为苏曼殊与李叔同同在《太平洋报》工作,有一定的交集,且苏曼殊的出家经历想必也是李叔同所能耳闻的;另一方面,就是那本小说《断鸿零雁记》,这本小说的内容是苏曼殊根据个人经历所写。

大致内容是:主人公三郎自幼家庭不幸,但是有一个爱他的未婚妻,结果未婚妻的父亲因为自己家庭破产拒绝履行婚约,三郎一气之下出家,后来还俗在未婚妻的资助下去日本寻找母亲,被日本表姐看中,三郎因国内有未婚妻不敢触碰爱情。回国后得知未婚妻因被逼改嫁自杀,三郎却无法找到未婚妻的坟冢,小说在一片凄凉中结束。

看完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因为这本小说的编辑就是李叔同。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1918年五月苏曼殊在上海病逝,1918年七月李叔同在杭州出家。

苏曼殊遗言:“一切有情,皆无挂碍”。

六 · 感怀女史

女史是古代对知识女性的尊称。

宋梦仙女史是许幻园的妻子,名贞,字梦仙,受业于长洲王韬、元和江标,擅书画篆刻,著有《天籁阁集》四种。后世有宋氏遗画一幅集弘一大师、吴昌硕、盛宣怀、郑孝胥等众多名人的题跋。

无奈天妒才女,1902年宋梦仙香消玉殒,年仅26岁。

宋梦仙

“天涯五友”在城南草堂聚会之时,性格开朗才情出众的宋梦仙总能语出惊人。这些对于宋梦仙的才华和追思,李叔同都在1914年七月为许幻园夫人宋梦仙遗画题词中表露无遗:

梦仙大姊,幼学于王弢园先辈,能文章诗词,又就灵鹣京卿学。画宗七芗家法,而能得其神韵,时人以出蓝誉之。是画作于庚子(一九〇〇)九月,时余方奉母居城南草堂。花晨月夕,母辄招大姊说诗评画,引以为乐。大姊多病,母为治药饵,视之如己出。壬寅(一九〇二)荷花生日,大姊逝。越三年乙已,母亦弃养。余乃亡命海外,放浪无赖。回忆曩日家庭之乐,唱和之雅,忧惚殆若隔世矣。今岁,幻园姻兄示此幅,索为题辞。余惘逝者之不作,悲生人之多艰。聊赋短什,以志哀思。

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楼。(今春余过城南草堂旧址,楼台杨柳大半荒芜矣。)寿世无长物,丹青片羽留。

甲寅秋七月 李息时客钱塘

七 · 天涯零落

“天涯五友”中的五人实际上都是富家子弟,他们不仅受过良好的旧式教育还深受新学影响,吟诗作赋才情伯仲,畅论时事志趣相投。然而在大时代动荡的时局下,却各有坎坷各有造化,终究逃不过一句无常使然。

蔡小香是上海妇科世家传人,爱国名医,早在1912就年在上海去世,年50岁。1927年“天涯五友”之许幻园、袁希濂、张小楼、李叔同在上海相聚时,只剩四人,李叔同也变成了弘一大师,许、袁、张三人晚年都一心向佛。

许幻园家道中落以后在袁希濂的介绍下,到上海大王庙做了居士,晚年靠帮人抄书为生,1929年在大王庙去世,年51岁。

弘一大师告诉袁希濂前世是僧人,劝其修佛,袁希濂学佛后深得感应于是弃官皈依印光大师,后随持松法师学密,1950年在苏州往生。

张小楼历任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官职,后辞官专攻书画,1950年在上海去世,年74岁。

八 · 送别以后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1915年,因袁世凯复辟风波导致家道崩殂的许幻园感怀昔日欢愉心生无尽悲凉,在李叔同上海的家门口,许幻园与之道别:“叔同,我们家破产了,我要走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此刻,李叔同背负着 家道中落的重压,心系两个家庭两个儿子。饱受世俗与理想的撕裂,爱情与亲情的纠葛,事业与前途的渺茫,精神与肉体的折磨。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凋零的不只是心绪,送别的何止是今夜。

1916年断食,1917年闻法,1918年出家。

其日本妻子或与之有一面之别,后返日。

李叔同出家前,好友姜丹书曾这样问:

问:“君固多情者,忍抛骨肉耶?”

答:“譬患虎疫死,将如何?”

1922年俞氏在天津去世,年45岁。

子李准22岁。子李端18岁。

1942年,弘一大师圆寂。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叔同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