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还是做更好的自己?

  这两句话我们平时都经常说,自勉或者和朋友们彼此鼓励,但从没想过这两种模式是否需要选择。

  为啥会想到选择呢?

  偶然读到“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出自《列子·杨朱》

大家都知道“一毛不拔”这个成语,似乎不是好词,往往是形容自私自利的,这是孟子用以揶揄杨朱理论的说法,这和墨子的兼爱、利天下完全相反。但看了杨朱说法的完整版,不禁惊叹,人家这是要做最好的自己嘛!王东岳老师对此的解读是:“自私是有条件的门槛的,杨朱认为,残化的个体才需要彼此求助,才形成利他主义,完满的个体不需要求助他人,才有自私的资格,如果社会上所有人都不需要求助他人而自修圆满,则天下大治!”杨朱追求个体的圆满,重生、贵己,充分完美个体,以求天下大治,这简直就是精致利己主义的理论基础嘛!

  但人真的可以做到完美吗?

  同时代的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智慧来自于知道自己的无知。这首先就否定了人可以变得完美。人要是能完美,人类文明发展中还需要崇拜神吗?还能发展出宗教崇拜上帝吗?就是科技突飞猛进的近现代,杰出的哲科学家诸如笛卡尔、牛顿、爱因斯坦也都承认有上帝存在,至少可以认为他们承认的上帝是自然神或者称之为机械宇宙论,这也都表明了人类是不完美的,这些杰出的先贤,根本无法完美解释世界也无法完美解释个体,他们只能认为自己是完美造物主的产物,并且自己不完美,而且也许自己永远也做不到完美。所以从理性的角度看没有完美。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从男女关系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人类原来是男女合体的,这就是人类plus啊,双头四眼,四手四脚的,人生下来就即快乐又强大,完美无缺,这招致神的嫉妒(看来神首先就不完美),把人一分为二,从此人生不快乐,你得终身寻找你的那一半,就是遇到了,也不一定能合拍了,合拍了也不一定能长久了。所以柏拉图干脆只追求精神上的完美,但我看也都是虚无缥缈的玄妙之学罢了。所以从感性的角度看亦无完美。

  东西方文明是有差异的,东方道家希望修成真人,西方哲科体系是不断查省、证伪的。注重个人修行的同时,也需要不断查省自己,对自己进行不断证伪,这就是迭代吧?和修为自己并不矛盾。问题就是怕自己认为自己已经是更好的自己了,可以一毛不拔亦可安天下,殊不知自己原来很渺小,永远也达不到杨朱所表述的那个状态。

  未经查省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做更好的自己,还要记得释放更好的能量出来帮助他人,温暖的温情永远胜过冰冷的理性!这个世界需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还是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