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湖南特产看历史的必然性—品牌管理需要跟文化习俗相结合

2020年11月2日,地铁上班途中的自问自答:

问:1湖南人为什么这么爱吃槟榔?

2.到今天为什么产地主要在海南的槟榔,它的主要的消费群体却在湖南,且湘潭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槟榔生产加工区,甚至海南的便利店里出现槟榔写的是“湘潭制造”?

答:在2019年的一份官方调查数据显示有38%的湖南人有嚼槟榔的习惯,而在31—50岁的男性中有近五成的人喜欢嚼槟榔,且是一种历史流传已久的快消食品,那么从历史角度来看,按照农耕文明时期的运行机制,地理决定论应该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显得十分不合常理,因为槟榔主要产地在海南,海南距离湘潭大约1500公里,如果在古代没有一两个月都到达不了,为什么生产加工基地不在海南?而主要消费群体也不在离海南更近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老仲翻看了一些历史资料,去尝试着找到答案,曾经也流传过这样一个民间故事:话说明朝时期湘潭曾出现了战乱,又发生了瘟疫,民不聊生,饿殍满地,市民见到一个湖南和尚,在帮忙埋葬尸体时,嘴里在不停咀嚼着什么东西,说是能预防瘟疫,后来才知道嚼的是槟榔,但是这个故事显然带有民间传播性的渲染,并无历史佐证,更何况湖南的和尚怎么会有海南的槟榔呢?槟榔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北魏农书《齐民要术》里就有对槟榔加工制作的详细记载,而到宋朝是槟榔主要靠越南海运进口,所以当时就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而最早流行槟榔的区域也确实是在海南,及海南临近的区域:广东,广西及福建,到今天海南,福建和台湾依旧流行着,古老槟榔工艺的制作方法,跟湖南生产加工卤制后的槟榔有较大区别。

可是为什么后来两广地区及福建地区,槟榔又不在流行呢?这是因为两广本就是沿海地带,到民国时期,面对大量海外现代消费品的冲击,比如烟酒的流行,槟榔就逐步有了消费替代品,而同时台湾被日本占领后,福建因为主要是靠进口台湾槟榔,最后把槟榔当做日货抵制了,也就慢慢把槟榔给“戒掉”了。


为什么偏偏是湘潭成为了最大的槟榔加工地区?

在光绪年间的《湘潭县志》,对湘潭位置记载:南接五岭,北接洞庭,作为港口条件,湘潭位置曾优于长沙,到明朝也成为了货物集散中心,也为后来槟榔的进入埋下伏笔,到了1757年,乾隆发布圣御,开始禁止全面海外通商,只开放广东口岸,而湘潭就成了从广东进口的商品进入内陆地区的中转站,自此海南的槟榔就自然运到了湘潭,到了咸丰年间,槟榔已经成为了贩运到湘潭的主要货品。

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湘潭的商贩对于槟榔的加工进行了脱胎换骨地改造,把原本初始者并不友好的商品改造成普罗大众易于接受的食品,剔除了槟榔中的蒌叶和牡蛎粉,加入了红糖,芝麻,枸杞等特种调味料,加以卤制,后结合现代工艺,延长了槟榔的保质期,以至于现在在海南的便利店里出现的槟榔,写的都是“湘潭制造”。

可见,初看起来的反常,并非偶然,却是历史的必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一个湖南特产看历史的必然性—品牌管理需要跟文化习俗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