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钢琴家》二战版的“活着”?

《钢琴家》这部影片在豆瓣前100中排名第51,豆瓣前100的影片基本上看的差不多了,这部影片竟然给漏掉了。在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这两部电影的具体情节是有很大差异的,可由于名字上的部分重叠让我误以为这两部影片是一样的,直到现在才恍然大悟。


这部影片的背景横跨了整个二战时期,从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到1945年战争结束。而整部影片聚焦在纳粹对波兰犹太人的侵害,它通过在波兰电台工作的犹太裔钢琴家列瓦迪克的视角徐徐展开。

从德军入驻波兰的那一刻开始,犹太人的噩梦悄然袭来。波兰的犹太人必须带专门袖章以示身份,而后全域50余万犹太人被带到隔离区封控,也正因为列瓦迪克钢琴家的身份使其得以在封控区谋得职位,一家人总不至于被饿死。

可处在封控区的人们毫无尊严可言,德军可以随时闯入任何一个房间,以任意理由处死任何一个犹太人。列瓦迪克目睹着眼前的这一切,而他的钢琴家身份让父亲获得了工作证,让自己随家人被送往集中营的火车前被救了下来。

列瓦迪克留在了封控区,也至此和家人天人永隔。他的考验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在封控区,他干上了苦役的工作,正是这份工作让他这两年时间里第一次走出封控区。在工友的帮助下他逃离了服役区,投奔了朋友。

他被安排在“安全区”,每隔一段时间会有人给他送吃喝用品。他在这间房里目睹了工友对德军的反击,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可振奋了人心。在这紧张的局势下,他的朋友被追捕,没了食物来源的他只得寻求最后一缕希望。

他找到了朋友字条里的居住所,又过上了靠接济谋生的日子。此时的德军已是秋后的蚂蚱了,不久后俄军就会接管波兰,熬过去就胜利了。可接济他的人最后也被德军杀害了,他所在的楼层也正面临着德军的袭击。即便人走了,也要摧毁这里的一切。

他逃出了公寓,跑到了已是废墟的战后区。在这里,他依旧为了每日的吃食不得不穷尽心力去搜寻,不为什么,只为活着。直到有一天,在搜寻食物时碰到了德军上校,也正是他钢琴家的身份救了他,让他在日后一段时间里有了补给来源。直到德军迁离,波兰重新又恢复了生气,他也终于熬过来了,重新又成为了波兰电台的钢琴演奏家。


说实话,尤其是看到主人翁列瓦迪克一个人重返封控区,一次又一次的经历饥饿、寒冷、危险、煎熬…最终坚持到了波兰重新回归,他获得了久违的自由,回到了钢琴家的职位。

也正是他的这些经历让我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闪过富贵的影子,富贵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亲人相继离去,最后只剩下了他和一头老黄牛。他活着不为别的,就为活着本身,体现出的是对生命的敬畏。

那列瓦迪克是为了什么活着呢?也是活着本身吗?应该不太对,毕竟这部电影的名字是《钢琴家》而不是《活着》,那是为了什么在一次次濒临死亡的边缘又活下来了呢?那必然与他钢琴家的身份脱不了关系,那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影片中涉及到钢琴的环境。

场景一:战火突袭时,他正在屋内为受众弹钢琴

影片开头,列瓦迪克正在屋内弹奏钢琴,突然一个炮弹炸毁了他所在的楼层,内心无比的惊恐,可他依旧保持平静地弹完了整首钢琴曲。

场景二:家人食不果腹时,钢琴只得贱卖给商人

由于入驻波兰的德国纳粹对犹太人实行了管控政策,没了工作,钱财受限。可一大家子得过生活啊,要吃饭啊。弟弟不同意商人对于钢琴的过低开价,可列瓦迪克赞许了。给他吧,生存都保障不了还怎么弹琴呢?

场景三:在管控区,他每天为大家弹琴以谋生活

正因为在封控区作为钢琴家的身份,家人还能过生活,父亲才有机会获得了工作证,自己才能够在去往集中营的道路上被救下来。

场景四:在朋友安排的“安全区”里有闲置钢琴,拨动指尖,在心中弹奏

因为朋友的帮衬,他辗转住在了“安全区”。当疲惫不堪的自己正准备带着倦意休息时,听到了隔壁的钢琴演奏声。那一刻,他的眼眸里透着光,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起身坐在钢琴旁,指尖在心中奏乐。

场景五:在德军上校的注视下,他演奏完了肖邦的钢琴曲

在寻找食物时,被德军上校发现了,而此刻能够救他的就是钢琴家的身份。为了证明他的身份,在德军上校的注视下弹完了肖邦的钢琴曲,得到了上校的欣赏,这也让上校成为了他日后物资来源的提供者。

场景六:他在波兰的电台重新演奏钢琴曲,全国民众作为聆听者。

在德军溃败逃离后,波兰又重新回归了。一切回到正常轨道,他也如愿在波兰电台向全国民众演奏他的钢琴曲,那一刻他眼前里的光芒又回来了,耀眼而又明亮。

通过这六个有关钢琴的场景,除了第一个和第六个,其它场景似乎都和谋生、生活紧密相关。那钢琴是他谋生的手段吗?是,但不全是,在艰难期间确实是钢琴让他过得相对体面。

但钢琴更多的于他而言,是精神的支撑,他不是为了每天的一日三餐而活着,而是为了自己的热爱,为了钢琴活着。一日三餐反倒成了他谋生的手段,而钢琴才是他活下去的不竭精神动力。

这部影片究竟想表达什么呢?我想可能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类有着饱暖淫欲之外的追求,社会因而不断的进步,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当然为了一日三餐没有错,这种行为也值得歌颂,可除了一日三餐之外,我们是否需要一些东西来调剂我们的精神生活呢?人也因此变得丰富而立体,而不只是为了生存本身。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影|《钢琴家》二战版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