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唐代诗人和他们的经历及作品

说起中国古代诗歌成就,“唐诗宋词”基本上绕不过去,其中唐诗的成就确实无与伦比。清康熙四十四年编校的《全唐诗》,“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近年来红透半边天的中国诗词大会,唐诗也堪称“绝对主力”。更不用说曾经的幼儿入学启蒙书——《唐诗三百首》了!讲唐代诗人及其创作、作品的相关书籍确实不胜枚举,而《少年安得长少年》则是其中之一。

《少年安得长少年》的作者是陈舞雩。陈舞雩曾经写过《孔子,人生不苦旅》,用一个相当有个性的角度讲述了孔子的一生。现在写唐代诗人及其经历、诗作,“照例”选择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譬如书名,讲的是“少年”,就是这些诗人开始“混”长安的时候;但又不限于这些诗人的“少年”时,其实讲的是一生。但毫无疑问,这些诗人的“少年”之时,也仍然是值得记忆的。

陈舞雩在《少年安得长少年》中主要写了12位少年:王勃、陈子昂、上官婉儿、贺知章、孟浩然、王维、李白、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杜甫;其间,也谈及了唐代的其他一些相关诗人。之所以说角度不同,主要是说作者主要是想讲故事,而且是那种互联网式的故事,得有故事才行,太严肃的诗人估计就不行了,而且主要涉及到的就是初唐和盛唐这两个时期。但是众所周知,唐诗的发展变迁和唐代历史阶段是有着较大相关的,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有代表诗人和诗作,有着截然的不同——其实,作者在后面也说了,《少年安得长少年》无意于着眼整个唐代诗坛。

再来说到文风。很显然,作者的身份之一就是掌阅签约作家,所以《少年安得长少年》首先考虑和解决的就是阅读的受众面以及阅读习惯,而无意于很严肃地讲诗人及他们的创作生涯、人生际遇;而且主观的成分也相对较多一些。这一点,在阅读的时候其实也应该留心一些。如果只是作为自己去欣赏唐诗、了解唐代诗人创作故事、人生经历的一个途径、一个视角,在这一点上基本上不会存在什么不适感。

如果对历史有足够了解,应该不难看出《少年安得长少年》中的至少一个小差错。那就是,作者显然把高句丽和高丽给弄混了——很严肃地说,这不应该。中韩关于高句丽之争本来就存在,自己再弄错弄混,犯了概念不清、想当然的错误,那就实在说不过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高句丽是存在于公元前37年至公元688年的一个东北亚古国,其国人主要是濊貊、扶余人和汉人,后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而高丽的开创者为王建,也叫王氏高丽,是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之一,先后攻灭了新罗、后百济,实现了“三韩一统”。这两者是不一样的。虽然“高句丽”在南北朝时也改称“高丽”。但在严肃的历史学研究中,高句丽和高丽确实不宜混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换个角度看唐代诗人和他们的经历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