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皇室内部的争权夺利每朝每代都有发生,其中打着“清君侧”旗号问鼎神器、影响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发动的“吴楚七国之乱”,但仅仅两个月就平定了,对吴王刘濞来说那把龙椅是“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而另一次是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却是一次成功的皇位问鼎。
朱棣能够取得胜利,除建文帝缺乏政治军事能力用人失当,以及朱棣政治宣传恰到其处的把控外,则是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出来的非凡军事韬略。
控制北平迅速向东与北方出击,稳定后方1398年闰5月10曰,73岁的老皇帝朱元璋去世,十六日皇太孙朱允坟继位,次年改元建文,并开始削藩。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于北平起兵“靖难”’直趋皇位。
针对燕王朱棣,建文帝在军事上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后,随即又用4万军队控制住北平市内的各个战略要地,燕王府的大门出口架起路障,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此刻的燕王府内仅有卫兵800余人。
朱棣处惊不变,七月六日他设计将包围燕王府的将领谢贵、张謌诱捕,解除了对燕王府的围困。继而迅速派军攻占全城。次日誓师,宣布举兵“靖难”。
起兵后,朱棣的战略,首目标是“控制北平,稳定后方”。
他让姚广孝辅佐世子朱高炽守北平,自己率部奔袭紧邻北平东面的通县,通州守将房胜归顺朱棣,朱棣兵不血刃就扼住了北平的东大门,至关重要的一步实现了。
紧接着朱棣抢在政府北伐军到达北平正面之前,迅速歼灭建文帝安置在北平腹背的宋忠(锦衣卫使、都督)和马顺(都指挥使)两支军队,为燕军南下迎战政府的讨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为此,朱棣兵分两路,一路由朱能率领,东取北平正东的蓟州(天津薊县);一路自己率领北取居庸关、怀来(河北怀来)。
经过剧烈激战,朱能斩杀蓟州守将都指挥使马宣等。萷州得手后,朱能按计划奔袭遵化(今河北遵化市)。
遵化位于蓟州以东,这里是能通往大宁和山海关的要道,朱能率大军奔袭至遵化时,守将蒋玉自忖不是燕军对手,开城投降。
朱能大获全胜,这使得朱棣控制了北可堵截从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来犯之敌,东可堵截从山海关来犯之敌的战略要冲。
蓟州得手,朱棣则趁势率军猛攻居庸关,守将俞瑱战败,仅率数骑逃向宋忠据守的怀来,而密云(今北京市密云)守将见势不妙开城投降。
朱棣在估量了当下的形势后,对诸将作了分析:“宋忠拥兵怀来,彼听说我们进攻居庸关,一定会带兵来救,现在趁其未至,可先往击之。”
随即派出一支部队负责打援,拦截大同(今山西大同)的都督同知陈质东援怀来,确保攻打怀来的燕军侧翼安全;自己亲率马步兵8000,于七月十五日向怀来疾进。
当时怀来守军有很多原是燕王朱棣的旧部,朝廷为了削弱燕王朱棣的军事力量,将这支军队调归宋忠。守在怀来的宋忠见到朱棣大军到了怀来城下,为了激励士气,不知是谁出了个馊主意,宋忠竟然接受了。
宋忠对这批军士们说,你们的家属都被燕王屠杀了,现在燕王来攻,正好是大家报仇雪恨的机会。
朱棣知道守军乃其旧部,已派人将守军士兵们的家属带到怀来前线,这批军士家属举着旗子来到怀来城下,齐声“呼父兄子弟相问劳”。
城头上的军士们见到家人均在,安安全全,不由得大呼“宋总兵欺我!”军心由此涣散。
仓促中,宋忠列兵布阵,未等到他布阵完毕,朱棣已指挥大军奋勇渡河冲了过来,混战中,宋忠被杀,3万军队或死或伤,更多的是燕王旧部前徒倒戈投降了燕王,此战燕王不仅以8000士兵基本消灭了宋忠的3万大军,还缴获了战马8000余匹与大量武器辎重,仅有庄得一军突围而去。
怀来大捷后,开平、龙门、上谷、云中、永平等地陆续归降。至此,朱棣经过蓟州和怀来战役,顺利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控制了北平,解除了北平东、北、西三个方向的后顾之忧,确保了后方的稳定。
控制北平,发动蓟州、怀来战役,从建文元年7月6日(公历1399年8月5日),到7月17日(8月16日)取得怀来大捷止,总共12天,朱棣完成了第一步战略目标。
此次战役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集中有限兵力,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即《孙子兵法》所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与“知己知彼”瓦解守军。
此战役解除了北平三个方向的后顾之忧,取得完胜,为下一步集中力量迎战朝廷的讨伐奠定了基础。
七月二十三日,建文帝拜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大军30万讨伐燕王朱棣,设平燕布政使司于真定(今河北正定),负责军队给养与后勤。耿炳文是朱元璋屠戮功臣后幸存的两位元勋宿将之一。
他将大军主力驻扎真定,原驻防山东临清的徐凯率部10万进驻于河间、鄭州、雄县一带,耿炳文另以部分军力配合徐凯防守,这样由南向北构成三道防线,形成梯度纵深。
真定在西,距最近的河间300余里。要完成反讨伐,当时有两种选择,一是擒贼先擒王,先打耿炳文,主动进攻真定,在攻坚战中歼灭其主力;一是出北平向南,趁徐凯派至雄县、鄭州之军立足未稳之际,予以歼灭性的打击。
在消灭了徐凯部后再挥师向西,与耿炳文决战。这两种方案,经过一番争论后,朱棣从双方实力强弱对比中确定实施第二种方案,先打雄县、鄭州的薄弱之敌,再取真定。
八月十五日,朱棣率军抵达涿州刘备故里娄桑,即今河北涿县西南15里。
朱棣激励军士们说:今天是中秋节,敌人不会想到我们马上赶到,一定饮酒自若,我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定可以取胜。
当晚,燕军饱餐后渡过白沟(今河北拒马河支流),半夜燕军团团围住雄州。经过激战,天明时攻破雄州。
南下第一仗就打了个歼灭仗,又缴获战马8000余匹。
雄县南边是距离仅有40余里的鄭州,驻扎此地的是潘忠和杨松两支南军.
他俩根本就没想到燕军如此迅速地就攻下了雄州,还以为燕军在攻打雄州,于是点兵出鄭州驰援雄州。
朱棣预料潘忠杨松会来救,占雄州后就派兵潜伏在白沟的月漾桥水下,每人头顶包一束茭草,既可呼吸又隐蔽了身子。下令等到潘忠、杨松过桥后,听到炮声,立即占领月漾桥,切断南军的退路。
一切部署停当后,就等潘忠杨松了。
结果是两军一交战,炮声响起,路旁与水中伏军齐出,南军大败,退路又被切断,潘忠被俘。
从潘忠口中获悉鄭州城内守军情况后,朱棣马不停蹄,亲率精锐骑兵直趋鄭州,一鼓作气拿下鄭州。鄭州城内是此次南军的前锋精,仅骑兵就有9000,全部成了朱棣的战利品。
从“靖难”开始,朱棣从战场上俘虏的战马就近3万匹,实力大增,可与耿炳文决战了。
两天后,朱棣率军进抵离真定约70余里的无极,恰好耿炳文部将张保来降,得知耿炳文30万大军,实际仅13万,沿滹沱河各一半分别驻扎在南北两岸。
朱棣厚赏了张保,让他迅速再回真定,佯装战败被俘,趁看守不备,逃了回来,并放言燕军马上就要发起进攻。
对此,朱棣向部下将领解释说:我们要以此让耿炳文知道雄县、鄭州已为我所据,这样可以挫其士气;耿炳文知道我们会发起进攻,他一定把布防河南岸的军队调至北岸以集中兵力,我们可以乘其军队渡河时出击。
耿炳文从张保口中得知燕王即将发动进攻,果然下令滹沱河南岸6万军队悉数调往北岸。这6万多人刚移师真定城西,朱棣已率军赶至,发起猛烈攻击。
耿炳文自恃兵力强盛,开城迎战。
在朱棣指挥下,燕军轮番发动攻击,愈战愈勇,南军逐渐不支,阵脚大乱,急忙退入城内。前来救援的南军又被燕军横击于半道。
真定之战,南军伤亡3万余人,损失战马2万余匹。此后,耿炳文坚守不出,燕军围困三天后,为了保存实力,撤围退回北平。
这次击败耿炳文的讨伐,历时14天,从战役可以看出朱棣此次的指挥谋略:是乘敌立足未稳之机,主动出击,先打弱后战强,而不是消极防守。朱棣指挥燕军通过远距离的快速奔袭,调动敌方,在运动战中捕捉战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破了政府大军讨伐的战略目标。
正如《孙子兵法》所云:“可胜者,攻也。”一旦有把握,就主动出击。
政府讨伐燕军的首次北伐以失败告结朿。
耿炳文受挫的消息传到京师,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讨伐最高统帅,代替耿炳文,率军50万征讨燕王。
李景隆是朱元障外甥李文忠长子,袭爵为曹国公。消息传至北平,朱棣不忧反喜。他太了解李景隆了,知道他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式人物。
九月一日,朱棣得到永平(今河北卢龙)守将郭亮报告,江阴侯吴高带辽东兵来攻。永平离北平也就400余里。
十天后,朱棣又接报,李景隆军已到达河间,距北平350里。
辽东兵能征善战,倘若永平失陷,辽东兵直扑北平,南边李景隆同时北进,势必形成两面夹击,北平的形势就很危急了。
朱棣果断决定,先援救永平,而李景隆一定会乘势进兵攻击北平,只要北平守住之后,待奸灭辽东兵之后,回师夹击李景隆,变被动为主动。
朱棣对将领们分析说:我在此,李景隆必不敢先至。我今往援永平,引他前来攻城。城内守军只需将李景隆吸引在城下,我再回师击之,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定能擒住李景隆。
朱棣还进一步分析道:城中之兵,以战则不足,而守则有余。我救永平,目的就是要引李景隆来攻。辽东兵吴高,听到我来救永平,一定会后退。这样,我就可一举解围永平而破李景隆。
此次用兵,朱棣的核心是“兵出在外,奇变随用”。既可避免坐以待困,又可在外线运动战中壮大自己,变被动为主动。把主要敌人引到坚城之下,敌人久攻不下,其师必惫,就会由强变弱,燕师就能“破敌必矣”。
确定之后,朱棣嘱世子朱高炽守北平,只须坚守不可轻易出战。九月十九曰(公历10月18曰),朱棣率兵驰援永平,吴高自知不敌,尽弃辎重,仓皇退据山海关方向。吴高不战而退,被朝廷革职,发配广西。
朱棣解除永平之围,马不停蹄,即刻北上大宁(今内蒙宁城西),成功收服了宁王朱权(朱元璋十七子)的部队,以及当地的驻军共20余卫十多万人,都是西北精锐。尤其是朵颜三卫,都是蒙古兵,勇悍善战。成为曰后朱棣不断取得军事胜利的重要因素。《明史》说“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始”,这是很有见地的结论。
取得大宁军后,朱棣一路攻关略地,扑向围攻北平的李景隆。李景隆在朱棣率兵救援永平,取大宁时,便率大军向北平进发,沿途将曾被燕军攻下的如雄县、涿州逐一收复。朱棣当时攻下这些地方后,为了不分散兵力,都没有派兵驻防。
所以,李景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顺利抵达北平。经过卢沟桥时,见这里无兵把守,还得意洋洋地对部众说:“不守此地,我知其(指燕王)无能矣。”
其实,这是朱棣故意向敌示弱,引诱李景隆进攻北平,使其久攻疲师,最后歼之。
这就是《孙子兵法》上讲的“上兵伐谋”。过卢沟桥后,李景隆将大本营安扎在郑村坝,派大军猛攻北平,又派一军攻通州,以阻遏燕军从东边对北平的回援。
然而,大大出乎李景隆意料的是攻打北平的各支部队遭到了北平守军的顽强抵抗。战斗进入胶着状态。
此时的北方已是天寒地冻。朱様冒雪率大军从大宁回救北平,进过半个多月的行军,大军到达距白河不远的孤山。
侦知李景隆屯兵于白河之西后·,朱棣遂于次日抢渡白河,占据有利地形。
河东原有李景隆所派将领陈晖的一万人巡防,陈晖还未觅到燕军的踪迹,朱棣已率军渡过了河根本不与其对阵。
于是,陈晖领着这一万人渡河追击燕军。
不料,朱棣趁其渡河之际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仅陈晖幸免,单骑逃脱。
朱棣在消灭了李景隆的这支前哨部队后,将大军向李景隆大本营奔去。
李景隆下令拼死抵抗,此战打得十分激烈,经过4个小时的激战,朱棣终将李景隆大军击败,斩敌数万,俘敌数万,缴获战马2万余匹。
李景隆率残部逃向德州(今山东德州)。
朱棣趁攻打北平的,南军还不知李景隆被击溃,后路被切断的有利战机,从敌之腹背发起攻击,围攻北平的南军根本没有料到燕王的突然出现,阵脚大乱。
朱棣以他的智谋顺利结束了北平保卫战。
在这次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朱棣援永宁,袭大宁,于白河、郑村坝大败李景隆,北平保卫战胜利结束。
此战役的特点是: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将敌主力吸引在北平坚城之下,拖住敌人,销磨其士气,从而实现内线在防御战中以弱疲强。自己亲率主力在外线打击敌人,这就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困境。待外线在运动战中不断歼敌,逐渐改变敌强我弱态势,强弱易位后,再与强敌决战,将其主力击溃,赢得战役的胜利,实现了北平转危为安,成功保卫了根据地。
《孙子兵法》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这就是说:水是依据地形的变化决定流向,用兵也要依据敌情的变化才能制服敌人。
所以,军队没有固定不变的态势,就像水一样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
朱棣就是能根据敌情变化而指挥军队夺取胜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