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关系存在等价交换吗

下班路上看到婆婆在我朋友圈的评价:


图片发自App

回复完,我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其实从我的回复也能看出来,透着三个字“凭什么”

我马上捕捉到这个声音,换在以前我可能会跟着这个声音走,冒出更多抵触的情绪。今天这个声音一冒出来,我就觉察到了,我选择没有跟着走。而是向内探究,这个声音来自哪里,我为什么会有这个情绪?

我意识到此时情绪的来源:

一、手作人都懂在作品上倾注的时间精力,也是对手作和生活的热爱。我做的每件东西都倾注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成本,这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不懂的人也无法理解它的价值。我也很少送出去,因为舍不得。所以也不是谁想要我就无偿做给谁的。

二、婆婆说的北琪是老公姑姑家的妹妹,之前看见我钩的小东西很喜欢就让我钩给她,我只是委婉的说等我有时间的,其实是婉拒。婆婆的评论里我读出了责备和应该的成分。我的应激反应是,凭什么应该的?我又不欠她的。

      这里有个隐藏的信念被我揪出来了——不欠她的。我意识到同样一件事我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周末老公晒了我钩的猪小丫到他朋友圈,结果周一上班他同事就想要一个: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都是和我要钩编的玩偶,为什么我会有两种处理方式?因为我的信念系统有——礼尚往来这个限制性信念,老公同事给我们写了两年的对联,我会觉得欠了人家人情,这个人情要还虽然还是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老公妹妹我没觉得欠她人情,所以可以选择不去做。

      我知道这个限制性信念来自于我的原生家庭,妈妈从小就和我们强调礼尚往来这个价值观,比如逢年过节,谁给我们家送了礼,妈妈一定会找个由头还回这个情。或者谁帮过我们,妈妈也都一一记着,并找机会报答回去。但同样的,如果谁发了结婚请柬过来,妈妈会首先想到之前有没有人情往来,没有的或者已经还清的,妈妈就会考虑愿意不愿意,而不是应该不应该。

      想到我之前和朋友、同事、亲戚等相处模式也带着这个信念,我特别不爱欠别人的,不管是人情债还是别人的一些善意对我的好,我都会加倍还回去,这样我心里才会觉得舒服。不还回去我会有不平等的感受,总感觉欠别人的,在接下来的关系相处中会有不自在的感觉。这就是关系中的等价交换,对我的好我会一一记在心,会以我的方式加倍还回去。

      任何信念都有一体两面性,表面来看,我是个爱憎分明的人,我不会占别人便宜,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也不会为了讨好而委屈自己。但另一面,我会抗拒别人对我的好,做不到欣然接受别人对我的好,因为这些对我的好在我看来是一个个要还的人情债,有些还不回去的,会让我有压力,同时,我要求自己为人处事礼尚往来,那么一定也会觉得别人应该这样对我。比如闺蜜生日的时候我送了礼物,我生日的时候她忘了,我就会比较在意。关系中的等价交换还有另外一个隐性特性,习惯记住别人的好,那也会习惯记住别人的不好,当感觉到没有被公平对待的时候,我会据理力争。

        此时,我看到这个信念底层的能量是紧缩的,是小心翼翼的,是比较的。这些能量势必影响我在关系中寻找公平追求平衡,你给我什么我就给回你什么,我给你什么你就要回馈我什么。从小我们就被教育,“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看似好的优良传统,当过于执着于此的时候,它们同样会对我们造成制约和禁锢,这样就失去了一些弹性。今天看到了这些,我就可以在以后的关系中做出改变,我依然会感恩别人对我的好,但同时我也可以选择不去斤斤计较得失,让自己更敞开更真诚更享受与别人相处的美好互动。

      我很庆幸自从学习之后,自我的雷达系统升级了,将敏感特性用在了自己身上,每个起心动念每个情绪流经我都会捕捉得到,然后向内探究,挖出旧有模式的一个个蕾,看到了就有力量去更新成新的模式,慢慢完善成更好的自己,这个过程虽然会比较漫长,但人生的乐趣不就在此吗?打怪,完善,升级,我期待迎接每一个全新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关系存在等价交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