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好人,真的好吗?

【日更随笔】

老好人,名词,指的是随和厚道,性格温柔,不愿得罪人,不会拒绝别人,缺乏原则性的人。(摘自百度百科)

今天想聊一聊“老好人”,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有时候甚至也包括我们自己。

老好人,其实也是一种根植于我们基因深处的本性。在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远古时期,能保证个体安全的,就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

我们都希望成为一个所有人都说好的人!

就个体而言,我们不想得罪人,我们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在社群中获得安全感。

这就是人类的一个舒适区。拒绝、负面、矛盾、争吵,这些总会让人觉得不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才能让所有人舒心。

老好人,德之贼也?

可一个被所有人喜欢的“老好人”真的好吗?

至少,孔子他老人家觉得不好!

一个好好先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跟谁都亲热,跟谁都立场观点一致。

因为人们的立场观点是不一致的,如果他跟谁都一致,那他一定是两面三刀,欺骗了其中一些人,或者欺骗了所有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必定有人赞同,有人反对。

但如果他对谁都赞同,对谁都附和,对谁都取悦,那他图的无非就是欺世盗名之利!

孔子和弟子子贡还有一段有关于此的对话:

“乡里人都喜欢他,如何?”

“不怎么样!”

“乡里人都厌恶他,如何?”

“不怎么样!还不如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

确实,如果一个人好人、坏人都喜欢他,那他应该就是一个两面三刀、毫无立场之人,“德之贼也”,孔子评价得没错!

君子:对原则与立场的坚持

孔子认为,君子被一批人喜欢,也必定还有一批人厌恶他。人生没有皆大欢喜,你必须选边站!

选的这个“边”,就是原则和立场。

究竟是“老好人”还是君子,遇到原则和立场问题的时候,高下立判!

当然,现实中有很多人因为脾气好被看成老好人,但是真正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这些所谓的“老好人”却寸步不退。

明朝的隆庆皇帝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好脾气,在他继位三年后,大臣郑履淳打了一份报告上来:“陛下御极三祀矣,曾召问一大臣,面质一讲官,赏纳一谏士,以共画思患豫防之策乎?高亢睽孤,乾坤否隔,忠言重折槛之罚,儒臣虚纳牖之功,宫闱违脱珥之规,朝陛拂同舟之义。回奏蒙谴,补牍奚从?内批径出,封还何自?

意思就质问皇帝:陛下你当了三年皇帝,有亲自召见过大臣吗?有亲自主持策划过国家大事吗?批复奏折,真的都是自己亲自干的吗?

隆庆开关

这几乎就是指着鼻子骂隆庆帝是懒皇帝。

如果是换了隆庆的老爹嘉靖皇帝,至少也得赏顿庭杖,让郑履淳不死也得脱层皮。可隆庆帝看了却不以为然,也不给郑履淳小鞋穿。

但是,他却并不是毫无原则的“老好人”。该出手时就出手,他在继位之初,就着手整治官场上的腐败之风,搞掉了一批贪官和庸官。明朝官场风气为之一变。甚至冒着违反祖制的风险解除海禁。

也正是这次“隆庆开关”,给明朝经济注入了活力,让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国家,源源不断地白银从世界各地流入中国。

这就是属于这个“老好人”皇帝的原则和坚持。


话说至此,那“乡愿”和“君子”之区别在哪呢?小节可糊,大义不可乱!这或许就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好人,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