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够的饺子说不完的道

1800多年前,南阳人张仲景发明了饺子。

73年前,南阳人刘锦富将北方人司空见惯的饺子带到了崇义。

两个南阳人,一个是饺子的发明者,一个是饺子的发展、传承者。一个是史上留名的国医圣手,一个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可他们取得的成就却有目共睹。

饺子的原名叫“娇耳”,不是一种食品而是一味药。张仲景发明饺子的目的是治疗冻耳。据史料记载,张仲景曾在南阳东门外建棚舍药,从冬至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当然,人们在大年初一吃饺子时,也没有忘记张仲景开始舍药的那一天,因为人们在大年初一吃饺的涵义,也包括感谢、纪念张仲景。于是,冬至、初一吃饺子,渐成民俗。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而大年初一吃饺子的习俗,除了纪念张仲景之外,还和中国古代的计时法相关。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记录每一天的时间,即把每一天分为十二个时段,分别称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子时是每天的开始,相当于现在的半夜二十三点到一点这个时间。到了年三十的时候,子时不仅是新旧两天的更替,更是新旧岁的更替,过去的人管它叫“交子”。中国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辞旧迎新这个界限。那么,在这个时候搞个什么仪式来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呢?吃饺子!因为饺子与“交子”谐音,而且饺子有着丰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义。

由于饺子的制作原料广泛,营养素种类齐全,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内涵,遂逐渐由药品演变成了食品。据三国时期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如今的饺子几乎一样,也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而且饺子宴的雏形亦始于唐代。所谓饺子宴,就是把一道道饺子做成宴席——一饺一馅、一饺一味、一饺一形。一桌饺子宴可以是几十道饺子,也可以是上百道饺子;饺子的馅料可以是肉的,也可以是疏菜类的,还可以是海鲜类的。而更多的饺子则是馅和形完全一致,如鸭肉馅的饺子就包成一个小鸭子,核桃馅的就包成一个小核桃,形象副真,且味道鲜美。更绝的是每道饺子都还有一个故事或传说,客人边吃饺子,边听服务员讲解饺子的故事,实在是一种极大的美食文化享受。至明代,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开始出现。据《酌中志》记载,明代宫廷已是“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水饺)。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到了清代,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已非常广泛。清朝时,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子时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对崇尚亲情的中国人来说,在除夕夜里,窗外雪落无声,锅里热气腾腾,把所有的思念和祝福,都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里,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水,越煮越觉得有滋味,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盛上饺子,也盛上了对来年美好的期望。在北方地区,包饺子、吃饺子已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重要活动。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不仅是逢年过节吃饺子,即使在平时,北方人也会找到吃饺子的理由。比如,“冬至饺子夏至面”,是流传于山东地区的俗语。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吃面条,俗称“过水面”。而“吃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舒服不如倒着,如吃不过饺子”,“出门饺子进门面”等北方地区的名言,也验证了北方人是非常喜欢吃饺子的。

虽然中国人吃饺子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可饺子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区,却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历史上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北方盛产小麦,而南方的农作物则

以水稻为主。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南方人吃惯了米而不喜面食,使饺子堂而皇之地成为北方佳肴。虽然南方人也会在一定的场合中食用饺子,但饺子在南方地区的普及程度,却远远不及北方。

到了1946年,南阳女子刘锦富把北方的饺子带到了的崇义。为谋生计,刘锦富于1983年开办了崇义第一家饺子馆——陈记水饺馆。接下来,她的10个孩子中,有7个开办了自己的饺子馆。接下来,在刘锦富和她的孩子们的带动下,许多下岗工和打工者加入了经营水饺的行列,崇义水饺也因此而走出崇义,在南康、上犹、大余、龙南等地扎下了根,甚至走出江西,在广东的东莞、深圳,湖南的常德,广西的全州等地站稳了脚根。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至今,仅赣州地区所属的18县(市),即先后诞生了500多家崇义饺子馆。而崇义、上犹、南康等地的菜市场上,也出现了经营饺子皮的商贩。原本在北方地区盛行的水饺,在不经意间走进了江南赣州地区的寻常百姓家。

短短几十年间,刘锦富和她的孩子们便改变了诸多赣州人的饮食结构,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本书旨在梳理崇义饺子的文化传承,探索崇义饺子的成功之道。

不光是我们在梳理、探索崇义饺子的文化传承和成功之道,央视和江西电视台等媒体也抱着同样的目的走进了崇义。

2017年6月,中央电视台第七、九频道联合到崇义饺子店采访。数日后,江西电视台美食频道的记者也走进这家小店。这家饺子店位于崇义县城江源大道上,它的经营者是刘锦富的儿子陈武美。央视和江西电视台的记者向陈武美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在江西,饺子并非传统食物,难被广泛接受。崇义饺子凭什么成功?有什么特别?”

陈武美为记者揭开了谜底:“我们陈家十兄妹中有七个人在经营饺子店,而且我们都获得了成功,因为我们勇于创新,我们是用心在经营。”而记者现场采访的食客,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饺子被做成元宝形,形状与外面吃的饺子都不同;第二,饺子皮薄馅厚,味道鲜美;第三,服务很贴心,不用特别申明,服务员会自动的按照大人和小孩给调料,小孩的不放辣椒;第四,厨房卫生不错,刀分切熟肉和生肉的,砧板也一样。”

崇义饺子馆的创新,如何解读?陈武美的用心经营,又如何解读?

近年来,许多企业都把创新当成了口头禅,因为所有的商家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创新似乎是所有商家都瞄准的取胜之道。这个世界上的聪明人并非你一个,你能想到创新,别人也能想到。在以金钱为导向的社会评价标准下,人们昼思夜想的,莫不是图创新,拿到核心技术,赚大钱。只是许多人想得头发都白了,也未能想出创新之道,未能找到成功的秘钥,离成功始终差那么一点。

饺子不是稀罕物,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吃,要想在饺子上想出创新的点子,可谓比登天还要难。而刘锦富和她的孩子们又的确通过创新赢得了胜利,他们成功的秘诀何在?陈家人公开的说法是崇义饺子的原始配方,来自抗日名将陈大庆的陈公馆。刘锦富来到崇义后,根据崇义人的饮食习惯,对来自陈公馆的饺子配方进行了改良,使其更适合崇义人的口味。当饺子走进赣州所属的其他县(市)时,陈家人也根据当地人的口味,对饺子的配方做了相应的调整。但是,我们知道,技术上的创新容易操作,也容易被模仿,并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陈家人的成功,仅仅立足于技术上的创新吗?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刘锦富和她的孩子们的成功,源自另一种创新:心。更准确地说,这不是创新,而是回归。

如今,许多商家都把“顾客就是上帝”视为信条,起码在口头上是这样。而崇义县水饺协会会长、刘锦富的儿子陈武国则认为:顾客不是上帝。陈武国坦言:“顾客是谁?顾客就是花钱买我的水饺的人,也就是我的衣食父母。换句话说,顾客就是亲人。”

相对于顾客就是上帝来说,“顾客就是亲人”显得更实在,更具人文关怀。如果所有的商家都能把顾客当亲人,缺斤短两,掺杂使假现象就不可能发生,毒奶粉、地沟油就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果若如此,顾客买着放心,商家的生意也必然兴隆,社会也必然愈加和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商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也因此而一直找不到成功的秘钥。

王阳明说,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那么,理又是什么呢?理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的道,是一只无形的手,是无处不在的规律。我们怎样才能发现这个道,掌握这个规律呢?各个古圣先贤提出了不同的方案,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去人欲、存天理。

王阳明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准确的答案,而是隐晦地告诉我们,只要把我们的一切私心杂念去掉了,理自然呈现。为什么用这种委婉的方式解答,王阳明的解释是理是不停地变幻着的,一说就落入教条。就错了。道只能体会,不可言传,就像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要想知其苦,必须亲口尝一尝。

在各种各样的书店和图书馆中,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的书比比皆是,琳琅满目。许多人也把这类成功学著作奉为经典,甚至觉得这类书中的每句话都堪称人生指南。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熟读成功学著作的人,却似乎离成功很远。这是怎么回事?或许是作者并没有把真正的成功秘诀写进书里,或许是读者未能通过读书而悟出成功之道。

《饺子纪事》写的是刘锦富将饺子带到崇义后,使其获得传承与发展的故事。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刘锦富的孩子们开饺子店致富的经过。或许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贷倒不出的缘故吧,刘锦富的孩子们大多都讲述了他们开店的经历,却没有人讲述他们的成功之道。但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刘锦富的孩子们的确是成功了。以陈武美为例,他从1992年开饺子店到如今,已经把一个饺子店经营了27年,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央视和江西电视台先后去采访他,这本身就是对他成功的一种肯定。

用心经营是大道,大道虽然好走,容易成功,也容易理解,可好些人却嫌它不够快,不够刺激,也显得太累,所以没有几个人愿意走。老子在几千年前就看透了人的这一弱点:大道甚夷,民甚好径。

用心做事,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没必要和创新链接在一起。只是人们大多已经忘记了如何用心了,才使得用心做事、守道成了稀罕物,居然成了创新。

饺子,交子,一岁更新要吃饺子,观念更新更要吃饺子!倘若你能从我们这本谈饺子的书中悟出商道,将顾客就是上帝的信条改为顾客就是亲人,像陈家兄妹一样用心去经营自己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刘福民)

你可能感兴趣的:(吃不够的饺子说不完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