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实操学习0805(36/90)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实操学习0805(36/90)

【学习时间】

1、第3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3单元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和第4单元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听心惠师语音分享,对照书本学习,从242页到249页,并完成觉察日记一篇。

2、第4章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 第4节 常见精神障碍和第5节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从293页到303页,录音48分钟。

【学习内容】

第三单元 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2个飞跃期,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1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有很强的自尊心。

2,情绪的变化

1)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

青春期早期:情绪状态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情绪较多,情绪的稳定性较差,起伏变化较多。

青春期后期:情绪稳定性增强,情绪起伏变化逐渐趋缓。

2)情绪变化的特点:

A 烦恼增多:为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而烦恼,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梳理而烦恼。

B 孤独感、压抑感增强:儿童需要同伴的亲密关系和朋友,缺乏友谊和同伴交往会产生孤独感,如果未能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关系,他们会陷入被同伴抛弃的孤独和压抑的困境而难以自拔。

心理上的成熟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使其在面对现实时常常会遭遇挫折,由于要维护精神独立的自尊,而不轻易向成人求教,让自己常常处于孤立无助的状态。

压抑是当需求和愿望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少年期是发展的敏感期,在身心发展方面,会产生许多要求,如果受到忽略、阻止,或者因为不切实际而导致失败。由于自尊心的驱使,好奇心受挫以及缺乏应有的满足的等,他们体验着困苦、无助和深深的压抑感。

3,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性,可以用“独特自我”和“假想观众”两个概念来表征。

4,第二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在2~4岁之间,多在3岁左右;

第二逆反期出现在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的10~11岁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

第二逆反期的特征就是反抗心理表现最明显,反抗心理是青少年儿童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1)、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为观念上的碰撞而抗争。

2)反抗的主要对象是父母,但也具有迁移性。

3)反抗的形式: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

4)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共同点:两个逆反期的儿童,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两个逆反期的儿童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反抗期的儿童具有成人感。

不同点:

第一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是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其重点是要求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助反抗父母的控制,反对父母过于保护和越俎代庖,他们所要求的独立行为中有许多行为是力所不能及和不切实际的。

第二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是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者有关方的控制。这种内在需求和对环境的要求是发展性的需要,是必经的,但也由于发展现状的矛盾性给他们带来许多不适宜和不适应,乃至困惑和危机。

5)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

父母的认识,理解,引导最重要,最经常面对反抗的是父母,最需要对他们理解和指导的是父母,所以父母应当注意的问题有如下4个方面:

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要正确面对逆反期这一客观现实;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

第4单元 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青年少年的心理社会问题,有:成瘾行为,内部心理失调以及外部环境关系失调等,仅谈:网络游戏成瘾,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自杀倾向,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1,网络游戏成瘾

网络成瘾属于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网络成瘾又被称为网络性心理障碍。

1)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不由自主的强迫性使用,网络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旦停止网络游戏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者严重的不良反应,在网络游戏中所获得的虚拟感受反过来会强化上网的欲望,造成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2)网络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过程:

初期患者会出现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如不能如愿就会产生极度的不适应出现烦躁,焦虑,暴躁等症状;

中期患者会出现躯体依赖,表现为头晕眼花,疲乏和颤抖,食欲不振等症状;

后期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活动瘫痪,学习工作生活均受到严重的影响,乃至出现生活自理障碍,认知能力下降,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等严重后果。

3)网络成瘾的原因

A 网络游戏本身的特征

网络游戏具有娱乐性,互动性,虚拟现实性的特点,可以匿名,又具有不受现实生活交流方式限制的自由度,对青少年很有吸引力,网络和电子游戏是双刃剑,在游戏中获得益智和促进能力的同时,往往不自觉的陷入网瘾而不能自拔。

B 青少年本身的特点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青少年自制力比较差,自我保护,心理防御能力弱,而容易沉溺于游戏中,那些在人格特征方面具有高焦虑、低自尊、抑郁倾向的青少年更容易网络成瘾。

C 家庭环境不良和学习压力过大:

2,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主要表现为:思维紊乱,不能控制情绪、人格混乱、扭曲现实或者是与现实脱离联系。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先兆:在真正患病之前常常表现出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并缺乏幽默感等现象。

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原因:一是遗传因素所致,二是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迅速带来的种种不适应、不平衡以及困惑和危机感,三是青春发育期性机能的迅速发展和成熟,初恋、失恋等诱因而导致患者常常有对性的妄想,也是青春期精神分裂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4,自杀倾向

自杀也是我国全人群的第5位死因,更值得关注的是,自杀是15~34岁人群首位死因。

1)自杀倾向的年龄趋势和性别差异:

13~14岁学生中有自杀意念的占29%,15~26岁学生中有自杀意念者占18%,16~24岁的学生中自杀成功人数比例远超过15岁以下。

2)自杀倾向的性别差异:

在我国,无论是自杀意向还是自杀行为的发生,女性均明显高于男性;自杀已遂的男性青少年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3:1;在自杀方式上,男性多采用刚性方式,跳楼、自缢,女性在采用柔性方式,如服用大剂量的安眠药、服毒等;从抢救效果来看,男性的自杀举动多造成死亡的后果,而女性的自杀方式比较容易被抢救过来。

3)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心理障碍,家庭环境,学校的强大压力,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

4,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的违法行为比例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要高,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犯罪率增加,犯罪年龄呈下降趋势,犯罪在性别上有女性增加的趋势,未成年人作案特点日益呈暴力化、团伙化趋势,犯罪类型集中在抢劫、强奸和盗窃,这类犯罪占全部犯罪类型的8成以上。社会中的闲散青少年等群体违法现象突出,并构成青少年犯罪的主体。

2)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及预防:

有些家庭成为资深儿童反社会行为和犯罪的温床,同伴的因素和群体压力,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自身因素。青春期,尤其是青春发育期的基本矛盾,是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的矛盾。

父母、教师和重要成人,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成长苦恼、面临问题和困境,一定要真诚而细心地关照、了解、理解,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向良好发展途径。从儿童自身的发展路径着眼,从小抓起,步步抓好;从儿童发展环境而言,从家庭到学校、社区,再到社会等多方面配合的系统教育工程。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而又积极地发展,是所有父母、教师和成年人的天职。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实操学习0805(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