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海讲02:大学就是大人的学问

《大学》这个书名是孔子的徒弟曾参起的,曾参在《礼记》系列文集里写了一篇优秀的作文,那篇作文名叫《大学》,他的本意就是“大人的学问”,原意就是这么简单。

后来很多种解释,把这两个字都玩儿坏了,各种引申的说法,其实在朱熹《大学章句集注》里就解释说,大学就是大人的学问,这也是第一个编著《大学》的程颐的意思。因为春秋时期孩子们十五岁之前是小学教育,小学生不学这个,小学生只学琴棋书画骑马射箭等生活常识。十五岁之后就是成年人了,成年人开始学习的这个治国理政的大学问,所以简称大学。

后来到了明朝王阳明先生重新提出了不同观点,他说大学除了对应小孩子而言的大人学问之外,还有另一曾意思,就是圣贤君子的高等学问,这个解释也被广泛引用至今。

中华书局出版的系列国学经典书籍,就沿用了王阳明的说法,就是大人是指圣贤人,大学是圣贤人的学问。这个说法现在普遍被认可,因为也有道理,古代最高学府叫太学,大在春秋时期还和太同音,上太学的自然就是非一般人了,就好比现在的贵族学校,毕竟这个不是随随便便谁都可以上的,所以也算是官方正解。

再往后的各种解释就有点看不太懂了,至于当时曾子是怎么想的,恐怕这也是个千古之谜了。

这倒让我想起金庸先生的一个故事。有一个读者到香港拜见金庸先生,问:您在小说里经常写一个人物,出现几次后,最后莫名消失了,是有什么特殊寓意吗?现在世界各地的读者学者都在发表各种解读,说您是要表达一个什么什么的深刻意义,都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争执不下了,您能透露下您为什么总在小说里埋伏那样一个忽隐忽现的人物角色呢?金庸哈哈一笑说:不好意思,别见笑,说实在的,那是我忘了,写巨篇小说人物太多,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忘掉一个,最后发现也没办法补写了。

如果这些学者们有一天死后地下碰见曾子,他老人家一定会说:我就是简单的大人学问的意思,你丫真能编,我都快信了!

经典作品总被人们加以各种假设,有推测内容的,有推测作者用意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本质,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大学只是《礼记》全文的一篇,全文四十九章中的一章而已,到南宋朱熹将它从《礼记》里节选出来,独立成章,因为原文字句有残断不清,他按照自己理解补写流畅了,就是《大学章句集注》,也是现在通用《大学》版本。古往今来,有很多学者因为朱熹的集注解释和曾子原文的意思有出入而争执不下,但曾子原文细节的确难考证,所以还是以朱熹版为准。

我嗨说一下:大学就是大人(成年人)的学问,大人非常人,而是圣贤君子。

我们要知道,这个“大人”是什么人?一是成年人,应该干点大事了,要学会礼仪道德做人了。二是圣贤,圣贤不是一般小人物,成圣成贤是需要高级知识学问的。这两种人的学习教材一一《大学》。

大道至简,越简单的事情越复杂,越复杂的事情越简单,如果说不明就往简单里想,就对了。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海讲02:大学就是大人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