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作者孙瑞雪,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豆瓣评分8.5。
带着孩子上早教课时,我随意拿起中心书架上的这本书,翻看两页后立即被书中的内容吸引,花了3个小时读完,刚好两节独立课的时间。他在教室内学习成长,我在教室外学习如何成长为一个好母亲。
作者孙瑞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学家,著有《爱和自由》,是中国大陆引入蒙特梭利第一人,创办了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完整的成长》核心价值观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是这6个方面(身体、心理、精神、情绪、感觉、认知)的主人,引导孩子从这些方面完整发展。注意:完整,不是指完美,是指这些方面系统性的成长。以下是三个对我有震撼影响的内容介绍:
一、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意味着大人不要一味禁止,如果孩子在被允许之后才能探索,那他会失去自主和自由的意识。他的意识仅停留在“生存”层面,无法向内涵扩展。家长要做的事情,建立安全、友善的环境,让他生活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听从内心的指引,只要不伤害自己、他人、环境即可,再也不要粗暴地打断孩子玩泥巴、玩沙子,或大惊小怪地“小心、注意”等干扰,更不要以“乖、听话”这一类标准来要求孩子,试问有多少控制是假借关心的名义来实施的?正如作者理念:身体自由才会心灵自由。孩子的行为会形成生命力。
二、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这个是我觉得最有启发的内容,其中提到一个:情绪共生。什么是情绪共生?就是孩子会感受到大人的情绪,并与之产生共振。就如朋友tong说的,某天看几个月大的孩子眼神中有一丝害怕的感觉,而那个瞬间的她恰巧看完悬疑小说,自己正好有些不安。孩子是敏感的,尤其是感知到来自妈妈的情绪。所以我们经常有“一个抱怨的妈妈教不出乐观的孩子”之类的说法。
而当孩子能够区分“我的”情绪和“你的”情绪时,能够知道“自己要为我的情绪负责”时,他开始和环境剥离,开始有自我的力量,才开始成长。这些话虽然是教育儿童的,然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我们成人,又有多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清楚的?
所以引导孩子的情绪,要引导孩子表达情绪。表达得清晰准确,情绪会流转,不会堵塞。我们既然能告诉孩子“这是眼睛”、“这是鼻子”,为什么不能引导告诉他,“这是愤怒”、“这是失望的”等。
情绪不容易被表达,情绪更容易被打断,这是我们孩提时最容易被忽视的。打断情绪的是情绪,是大人的情绪。孩子有情绪时,他可能需要的是一场哭泣、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拥抱,而成人,反应经常是“你怎么还哭,我给你买一个就行了”,大多以控制不住地指责、轻视、打骂、权威控制等方式对待。情绪流转中最重要的倾听、陪伴往往被忽视了。孩子的情绪就变成了堰塞湖,当下也许压抑了,但说不定哪一天,一定会以爆炸式的方式发泄出来。
对此,陪伴孩子的情绪的方法有:
1、给情绪命名,情绪没有对错和好坏,只有不同的感觉,告诉孩子“幸福的感觉”、“失望的感觉”、“委屈的感觉”等。“你看上去很开心”、“你好像很幸福”、“你似乎有点失望”.......
2、准许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不要打断。允许哭、用爱和倾听陪伴他,让他自然过渡。
3、不要叠加大人的情绪。什么是叠加情绪?作者举了个例子:例如,小女孩穿新裙子不小心摔跤了,裙子脏了,这个时候哭泣,妈妈如果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 或者说:你看看,都脏了看你这下变成啥了。你怎么老是这样。孩子本来期望的是:新衣服-不弄脏-不摔跤-美美地回家,当事情发生了后,她要处理的情绪是:裙子脏了,有些沮丧。而当上面的妈妈那样说的话,她的情绪会变成:都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错。自我认知就容易出错。我们成人,多少“讨好型”人格活得小心翼翼,有多少不自信是源于小时候的不被认可,哪怕只是一句抱怨!
三、儿童是精神的主人
这个章节,提醒我们不要忽视儿童的精神世界,他们也会因为阅读了一篇好文章而感动,听到一首好音乐而翩翩起舞,看到一幅美丽的画被打动。他们并不傻乎乎,对于精神有一种天赋,所以我们不要忽视对于艺术的感知和美感的培养,因此,带孩子去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看芭蕾舞演出等,不用让他们记住诗词记住旋律,那是认知教育的事情,认知教育是最容易也最不需要着急,但精神和感觉教育,让他们能被感动,这是生命能量的涌动,个体的发展才会有向内拓展的可能。有时候我想,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读人文学科,一定要中年之后才能明白艺术的重要性,因为在之前我们缺乏追求精神的美感。
本书非常推荐大家阅读,读完后你会发现,不只是儿童教育,更是人的成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