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与刘备

图片发自App

      最近看朋友圈流行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千篇一律”换成千人一面或许更恰当些。

      我们可以把“皮囊”称之为“相”,而在佛教经典里,《金刚经》就是一部教人怎样“破相”的书。《金刚经》里有句名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该怎么做才是对的?答案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既然佛经教人“破相”,为什么寺院总是佛像林立?难就难在“破相”上面,这属于抽象思维。人的天性毕竟喜欢形象思维,在苦难的生活里也更需要一个具体的形象去跪拜,不管这位神佛到底教人什么道理,反正自己需要找个靠山来应对这个高度不可控的现实生活。

      我们去旅游看各地的佛像,有木雕的,有石雕的,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躺着的,有镶金的,有用玉的,但基本的体貌特征都是高度一致的,很难看到天马行空的造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佛陀的体貌特征是有确定标准的,这就是所谓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我们可以参照蜀汉刘备的相貌,《三国演义》里说他“双手过膝,大耳垂肩”。“大耳垂肩”我们又可以稍稍参照黄日华版《天龙八部》里鸠摩智的造型,佛经里的“大耳垂肩”比电视剧里的鸠摩智还要更夸张。刘备当然不可能真长这样,但罗贯中为什么要把他描写成这样畸形呢?这非但不是丑化他,而是美化他,因为“双手过膝”正是佛陀“三十二相”之一,“大耳垂肩”正是佛陀“八十种好”之一,罗贯中说刘备有佛相,这是很大的恭维。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刚经》与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