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强大的传播性让谐音梗忽然火了起来。虽说烂梗率颇高,但其中质量不错的往往能让人会心一笑。
从相声、小品到脱口秀、广告宣传标语,甚至防疫文案都逃不过谐音梗的魔掌。
其实比起现代人,我国古人似乎更爱用谐音梗,甚至有为数众多的谐音梗沿用至今。
老祖宗传下来的谐音梗多为以物喻事,以表达对生活美好期待与祝福。最为常见的如:将葫芦喻为福禄;金鱼喻为金玉;白菜喻为百财。更有马上封侯(猴)、连(莲)生贵子、平(瓶)步青云、年年有余(鱼)等等。
此类谐音梗已成为一种文化,被从贫民百姓到王公贵胄,让各个阶层所接受,且应用于生活之中。不得不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神妙以及所彰显的独特魅力。
另外古人也流传下来了一些俗语,由于汉字的谐音,到如今也有了不小的改变。有的大意未变文字有了变化,有的却是连本意都已面目全非。
有个俗语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文应是“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出自《醒世恒言》中《卖油郎独占花魁》。
而骂人用的“王八蛋”最早被称为“忘八端”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讲的是为人的八项基本准则。
在宋朝以前乌龟、王八似乎没有可考证的贬义,乌龟甚至是长寿的象征。唐朝时就有李龟年、崔文龟等历史名人。
后来欧阳修所书的《新五代史》中说王健少时无赖,屠牛盗驴,谓之贼王八。王八也就变成骂人的词儿了。
像三个臭裨将(皮匠)顶个诸葛亮、舍不着鞋子(孩子)套不着狼。前者是由于民间百姓多搞不清裨将是什么官,不如皮匠通俗易懂,且更为生动。后者干脆就是方言发音所造成的变化。
以上几个则虽个别文字不同,所表达想意思未有太多变化。不过有的俗语在不断的流传、演变中意义与最初却完全迥然。
“无奸不商”原为“无尖不商”。讲的是粮商卖粮不但要装满米斗,还要要冒尖才算是有良心的商人。本是说为商要宽厚,不可唯利是图,也有需让利多给添头才是经商之道的意思。
另外争议最大的就是“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很多人说应该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意思是君子、大丈夫应有度量,要宽仁礼让,心胸广阔。
从语意和文字对仗来说本是没错,可有两点却被忽略了。首先“度”用在此处非常拗口,不符合汉语的平仄规律。其次,“无度不丈夫”一说找不到任何文献佐证。
反而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于元代的书籍中频繁出现。
想来是“无毒不丈夫”负能量满满又不符合儒家思想,更不利于民众教化。所以历代文人想将其引导、讹化,干脆前后两句都搞定了一个字。将“恨 ”改做“量”便能与“度”更好的对应。
只不过发展到如今,前半句是变过来了,后半句却生命力顽强。不知道是因为更符合大众意识还是其它。
其实,在我想来这种引导式讹变大可不必,主要是看“无毒不丈夫”一词用在哪里。雷锋叔叔也曾经说过“对待敌人要像寒冬一样冷酷无情”,怎么就不能对待帝国主义经济胁迫就要以牙还牙,无毒不丈夫了呢?
况且就算“无度不丈夫”也要有个限度,太过了就没了原则,或者说有些“圣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