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产折返施工方后,总工教会我这些道理...

如果不是因为侯总,我的职业生涯发展轨迹似乎不大会发生折返。

侯总是我老东家下属建筑公司的总工。我调到他那里之前,在这家地产集团房产板块的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上,做着工程技术方面的协调管理工作。

这次调动,起因来自集团每年春季的例行体检。侯总量测血压时,低压竟然高达180毫米汞柱!

“小护士吓得叫起来,好像我随时会死在她面前一样”。这是后来,侯总轻描淡写地跟我说起当时的场景,一脸的不屑。

但那次体检之后,侯总还是拿着体检报告去找了老板说,我这种情况,随时就可能挂掉,接班人,你要考虑起来了。

其实对于自身的身体状况,侯总是有数的。

据说两年多前的一次脑卒中,就让他在鬼门关那里兜了一圈。所以他心中,早就盘算着把工作交给谁的问题了。

他心中的人选,各种因素掺和,最终都没能如愿。

最后,这个空缺,莫名其妙地落在了我——这个刚刚到新东家一年多的人头上。

刚接到行政通知时,我内心有些矛盾。

我比较抗拒的是,建筑公司的工作氛围。老板赖以起家的这支“建筑铁军”队伍,沉淀下来的基本都是老板的家乡人。

而我,还是比较喜欢地产公司这边。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了交融,工作氛围才会显得包容。

再者,工作八九年来,我的侧重点正在逐步向管理方向转移,不再是单纯的工程技术。

倒是不敢说“学而优则仕”这样的话,但我觉得管理工作,会让我有更多的接触面,更多的知识汇集,也就更具有挑战性。

只是又让我有些憧憬的是 ,侯总对于我一直是“大神”般的存在。

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原是上海某建筑集团总工。退休后,来到建筑公司任职。

他工龄43年,比我的年龄还长十岁。能有机会到他身旁工作,对我个人工程技术方面的进阶是个绝佳机会。

思来想去,我还是同意了这次调动。我就从管理型岗位,又转回了技术型岗位。从地产公司又回到了建筑公司。

当然,我理解的工程技术岗,就是要以技术能力作为支撑的,所以这次“折返”,与我自身发展规划的大方向是基本契合的。

侯总平时言语不多,但只要你问到他,他肯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

相比那些工程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他偶尔一时兴起,在茶余饭后叨咕给我的一些“三字经”,也是让我常常回味,觉得获益匪浅。


01

饿不死 撑不破

这是我刚刚到岗报道后不久,他跟我说的一句话。

他是要告诉我,工程技术岗位的本质,要看的清。选择了工程技术岗位,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他说,工程技术岗位是个基础岗位,只要有产品打造过程,就离不开工程技术。这是它有“刚性需求”的一面。

“不管哪能,总归能有碗饭吃”,侯总总结道。

但工程技术工作者,就是一个工具。你对工作中所扮的角色,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过高估计了工程技术岗位对工程的影响。

作为工程技术保障的一个环节,老板眼里往往看不到你的工作直接成果。他以为,你的工作就是照着规范,按部就班的去操作。

所以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别指望一夜暴富、发大财。


02

不唯权 不唯贵 有底线


大约一年后,侯总准备把他手上的工作移交给我,他为此给老板写了一封推荐信,申请退居二线。

记得当时他对我说:你来之前,我看了一下你的工作简历,工作十年不到,满打满算,三个半工程。这样履历,在我看来,担任总工程师是不够格的。

但在四五个被推荐的人选里,他最后同意我调过来,是因为他偶然在一次项目工程例会上,看到我否定了当时房产总师的一个时间节点计划。

“那确实是个完不成的任务,那个想法,有“拍脑袋”的嫌疑”侯总道。

“但大家都没说啥反对意见,因为都知道,那是老板的意思。房产总师只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而已。你对此提出质疑,我认为这是有底线的表现。”

侯总最后说道:虽说工作中“捣糨糊”的事情有时真的在所难免,但在原则立场上,要学会不妥协,有底线。

其实,在“不唯权 不唯贵”方面,侯总是有表率作用的。

南京夫子庙商圈那个城市综合体项目上,在基坑围护方案进行专家论证时,侯总顶住了压力,否定了某大学专家团队给出的施工策划方案。

后来工程实践证明,他是对的。



03

不争理 不争宠 不争功


说来有趣,在我看来颇有个性的侯总,却一再叮咛我不要跟领导去争理。

他认为,看待一件事情,领导的角度一定是从上向下看的,领导往往比你看的更全面,更容易看清事情的全貌。

这不像看一个人,伙计往往比老板看的更清楚,因为这个角度,是从下向上看的,要看细节。

那对待领导,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吗?

当然不是!

不争理,是说不要在公开场合与领导争论,尤其是在你占理的时候。

我们工程上,一般遇不到火急火燎必须马上做出决断的事情。所以你肯定有合适的时机,更适合的方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给领导听。

侯总强调:即便你的意见百分百正确,也不能逼着领导就范。

不争宠,是说跟其他部门同僚们的合作。

他认为,干工程,一定是多方协作才能完成。

工程技术部门的工作,前端依赖设计部门的工艺选型,到了实施阶段,更需要采购、安全、质量等部门的通力配合。

所以,功劳一定是大家的。

同僚间的争宠邀功,没有合作精神,工程开展便步步是坎。越是处于这个产业链的下游,向下传递的负面效应就会越明显。

“工程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说不能跟自己的下属争功,是说一旦坐到领导岗位,要有一个这样的心态,允许下属超越你。

在这个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年代,后来者有着更好的岗位成果分享,具备后发先至的基础。

如果遇到发展势头迅猛的下属,要有谦逊的心态接纳并积极推荐。甚至托大点儿说,培养出更有潜质的人选,才是一个领导者的成功所在。


04

 覅多嘴 拎得清


我前面说过,侯总是个话语不多的人,尤其在工作方面,他几乎不插言我的任何事情。

除非他觉得至关安全质量的重大事项,怕我出现疏漏,才会主动来提醒我。主要是为了,“覅闯祸”。

最初我以为,这是他的性格使然。或者是跟我谈话要“开国语”,觉着吃力?

但后来我发现,又不是这样。

比如在一些私下的场合,他在谈论与业务无关的一些时政要闻时,会滔滔不绝地给你讲上个把钟头。

有次我们一起外地出差,酒过三巡之后,我把这个疑问直接抛给了他。

侯总先是一怔,然后略显尴尬地笑笑说,你挺细心,这个被你察觉到了?随后他说给我的理由,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他说,我不多嘴,是怕讨人厌。

人上了年纪,或者说有了点儿资历,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当年怎样怎样”挂在嘴边。其实,这个不服老,是不合时宜的。

他又举例说,他1963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上班第一天,他连同一起分配去的十几名大学生被总工叫去。

每人发了一支铅笔、一把削笔刀、一张纸,然后要求他们自己削铅笔,尽可能多地在纸上画出不同粗细的线条。

最终,画出十种线型以上的,留在办公室做技术员。画不出十种的,去工地一线,说明你的基本功不够。

侯总的成绩不错,留在了办公室。这件事,让他很是骄傲了一阵子。

但侯总说:现在,我还能用这个“本事”去炫耀吗?不能,这些能力,在计算机面前,都已经丢到故纸堆了。

所以,在专业上的许多事情,我是不会多言的,人要服老。

虽然我对你们使用计算软件出计算书有些不习惯,但我知道,这个就是时代在改变。

当然,你如果问到我,我还是会和盘托出的。毕竟,我还是比你多做了几年工程,多了些经历,也就有了点儿经验。

许多话,犹在耳畔,转眼,就是侯总的五周年祭了。说实话,我有时挺想他,时不时地,也会不自觉地叨咕叨咕他的那些三字经。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地产折返施工方后,总工教会我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