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妈妈育儿经》

为你解决的问题

这本书介绍的是一种相对省心又非常高效的“法式粗放育儿法”。它可以给我们这些焦虑的,无私奉献的中国爸妈一个很不一样的育儿新角度、新思路。

本书,你将解决如下问题:

①怎么平衡爸妈爱自己和爱孩子之间的度?

②怎么用最简单的原则教出懂事的小孩?

③孩子太依赖,不独立怎么办?

④如何让宝宝睡整晚不哭闹?

⑤如何宝宝不再挑食,饭点固定?

⑥如何让小孩有情绪自控力,容易融入社会生活?

作 者 简 介

帕梅拉·德鲁克曼

专栏作家,曾任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文章散见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杂志《玛丽克莱尔》等。

金 句 精 选

①孩子们可以在地上尽情嬉闹,但前提是父母也要严格地管教。

②异乎惯例的拒绝会比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更加令孩子感到痛苦。

③如果对孩子的每一种痛苦你都过度关心,那么你是在帮他们的未来备好更多的痛苦。

④接受“孩子是有思想的”,把它当作育儿第一原则,许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了。

听 前 热 身

独立: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有思考和学习能力,包括刚出生的婴儿。

界限:即规矩。有界限,孩子才能在界限里获得安全感和自由,爸妈也能因为界限而获得自信以及权威。 启迪:即“探索发现”。在安全的界限内,给小朋友更多的机会,鼓励他自己去感受和发现,认识外在的世界,磨炼内在的力量。

平衡:即“拒绝孩子至上”,让孩子的生活和爸妈的生活平衡,也让孩子的限制和自由平衡。

弗朗索瓦兹·多尔多:Francoise Dolto,1908-1988。法国家喻户晓的精神分析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她是“大人和孩子之间的调解员”,主张孩子和大人一样,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他们的任何行为都一定有原因,大人必须试着理解并且和他们沟通,帮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法国育儿理念的奠基人,他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主张让孩子在一定的界限内启迪自我,对后世的弗朗索瓦兹·多尔多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法国妈妈育儿经》这本书。

这本书,讲的是一种相对省心又非常高效的“法式粗放育儿法”。这种法式育儿法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爸妈心变大,小孩才强大。

为什么说是粗放的育儿法呢?主要是相对于我们中式和美式育儿的细腻,无微不至来说的。如果说中国爸妈认为孩子像娇嫩的草莓,要小心呵护,那法国爸妈就是把小孩当作强大的蒲公英,他们认为需要给孩子机会让他自然生长。像我们这次专家团的法国妈妈安娜,她就说中国爸爸刘烨特别担心孩子下楼梯时摔倒。但是她认为孩子跌倒才会成长,这是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尊重。

我们也不是说我们中国爸妈,一定要学他们,只是法国人对于育儿的思考,对于怎么样把握爱自己和爱孩子之间的那个度的把握,的确可以给我们这些焦虑的,无私奉献的中国爸妈一个很不一样的育儿新角度、新思路。

作者原来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叫帕梅拉·德鲁克曼,嫁到巴黎之后,生了仨小孩,大宝带得很痛苦,同时,她发现周围的法国妈妈一个个优雅轻松的不行。所以她就发挥记者的精神,遍访了法国的学者、医生、家长,就归纳出了一些秘诀,并且她就按这些秘诀来养育小孩,她自己和调研到的一些经历,都写在这本书里了,就是《法国妈妈育儿经》。

因为法式育儿法的确和我们近些年的认知不太一样,大家可能会心里没谱,所以我也为大家请到了一些法国妈妈来补充验证。除了安娜之外,还有一个妈妈叫露西,她是一个美妆品集团的总裁,也是我们樊登读书的书友。露西是中国人,在法国待了六年,二宝法仔就是在法国出生长大的。露西就告诉过我:书里面说的很多现象,都在法仔身上发生了,比如他还不满月就可以睡整夜觉,不闹。现在跟她回到国内上小学,很多大人看到法仔,都说他懂事,有大人范儿……他是能直视大人的眼睛,和大人握手的。

01  法式育儿的核心原则

好,那我们就来说一下,法式育儿到底是什么样的。

法国人的育儿理念,主要有这么四点:一,独立。二,界限。三,启迪。四,平衡。前面我们讲法式育儿法可以概括成一句:“爸妈心变大,小孩才强大”,它的背后,其实就是这四点育儿理念支撑起来的。

先说独立。

“独立”是法式育儿的核心,“独立”是什么?就是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会思考的个体。包括刚出生的婴儿。你可能会说,这不科学啊,婴儿这么个小不点儿,他怎么独立?他能自己泡奶喝不成?

不是的,法国人的“独立”指的是,婴儿也是会思考的、有学习能力的,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自己面对挑战的,而且他们能明白你的意思,甚至是一出生就能。他就是一个小大人,只是还不懂事。

这个特别有意思,我们很多人,其实没把小婴儿当作“人”,我们是把小婴儿当作一个很神奇的宝贝,什么也不懂,娇嫩无比,然后就照顾他,奶他,陪他,他很可爱,我们也很开心。但是这样是不够的,再小的婴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是能学习的,你要给他学习的机会。当然,作者强调独立,并不是说不用去关爱小婴儿,照顾小婴儿,只是说在关爱和照顾的同时,要多给孩子学习的机会。

基于这样的理由,法国医生会这样叮嘱爸妈,“你不要在夜晚动不动就出现在宝宝面前……要给宝宝一个自我安抚的机会,即使是对刚出生的婴儿,你也不要自动地回应他。”当然,这不是让你不管孩子的需求哈,而是说如果孩子挺好,你别老是去逗他。

你看,这就是把孩子当作一个可以独立面对挑战,并且会自我学习,自我迭代的人儿。医生那样叮嘱,就是要让爸妈给孩子机会学习,学习什么?学习自我安抚,学习没有爸妈也可以自己睡。事实上,另外有一本著名的育儿经典《园丁与木匠》,它的重点也是说,孩子是天生的学习家。

法国人很强调“给宝宝学习机会”,比如一个有着20年经验的法国保姆劳伦斯就跟作者说,“晚上的时候你要和宝宝聊天,告诉他,如果他第一次醒来,你就给他安抚奶嘴,但之后,你将不再回应他了。”还有啊,日托中心的老师也会常常和非常小的宝宝说话,他们都坚信小宝宝能听懂的。

注意到了吗?大家都很重视“沟通”。法国的爸妈、保姆、老师一直在跟宝宝沟通。你想想看,如果宝宝能明白他们说啥,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宝宝可以透过沟通,学会很多事,自己玩啊、不吵啊、不做危险的事啊,都能学了。这简直就是人生的一大跃进啊。

那么宝宝到底能不能听懂成年人的话呢?我们看看书里的实验报告啊: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科学研究就发现宝宝可以利用物体做简单的数学题,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还发现,8个月大的娃就能明白事情的多样性。

这还没完,耶鲁大学心理学家保罗布鲁姆说:宝宝对精神生活有一定的领悟力,他们能领悟人们怎么想的,甚至他们还有道德意识。研究者给6-10个月的宝宝表演了一出木偶剧,情节大致就是一个圆圈努力向山上滚。有一个角色帮助圆圈向上滚,另一个角色就负责扯后腿,拉圆圈下来。看完戏,让宝宝选一个角色,几乎所有的宝宝都选择了助人的角色,然后讨厌那个反派。当然,这个实验离“证明宝宝能听懂人话”还有距离,但是,已经足以证明宝宝是有自己的思考的,他们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动机。

我们的书友露西说,她家法仔一出生,法国儿科医生就告诉露西,每天晚上睡前,要和法仔说:“晚上要好好睡,不要吵吵。”那她就跟法仔这样说了,当然,不只是说话,她是连抱带摇加唱歌,把他哄睡着了。就这样和法仔互动,连续三周,露西和老公那一天早上七点多起来,发现法仔已经起来自己玩了,他没有吵到爸妈,而且是从此就睡整夜,再也没有夜哭过。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宝宝是因为听懂人话,才从此不夜哭的。但是呢,我们能明确一件事:法国育儿哲学里,一直强调要和宝宝说话,相信宝宝能听懂人话,让爸妈把宝宝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对于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

其实你别说,父母要做到把小孩当作独立的人来看,真的不容易。譬如说,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家长讲话的时候,如果小孩在旁边吵,家长会说:听话!别吵!安静!

这其实就是不尊重小孩,不把小孩当作独立的人。因为你说别吵,安静,等于是简单粗暴的拒绝沟通了。小孩在你眼里是没有主体性的,直白点说就是:你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那法国爸妈会怎么说呢?他们会说,“等一等”,并且解释爸妈在忙什么,要等多久。这就是尊重小孩,和小孩是一个平等的地位。“等一等”是法国爸妈非常常用的对待小孩的话,大家可以学起来。

那么,法国育儿哲学崇尚的“独立”思想是从哪儿来的呢?答案是:这是法国育儿界的权威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她的观点已经在法国风行了四十多年,法国爸妈也照着做了四十多年,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常识了。如今法国爸妈依然把“宝宝是有思想的”作为育儿第一原则。所以法国爸妈会经常告诉宝宝他们在做什么:我现在要把你抱起来、我在给你换尿布、你现在在走路哦……

对了,弗朗索瓦兹·多尔多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习惯,就是每次给小朋友诊疗结束后,她会让大一点儿的孩子“支付”给她一个东西,一块石头也好。这就是为了加强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地位,她认为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物,所以不是父母付钱就可以了。

这边有必要讲一下弗朗索瓦兹·多尔多这位法国育儿权威,你可能没有听过她,但是在法国她可是家喻户哓。法国育儿文化可以说是她一手打造的。多尔多是法国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但她把自己定义为“大人和孩子之间的调解员”,她也真的做到了。她最重要的理论就是:孩子和大人一样,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他们的任何行为都一定有原因,大人必须试着理解并且和他们沟通,帮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

听了多尔多的话,你肯定还是不放心啊,小孩那么小,给他独立,让他学习,不怕他危险吗?所以我们爸妈要给他定界限啊,安全的范围里,他才可以尽情学习,放飞自己。

那就要讲到第二个法式育儿哲学,界限。

想要让孩子远离危险,让孩子不长成熊孩子,你一定要知道界限理论。

首先,我们来看没有界限的孩子是什么样的,露西就举了一个例子:

她跟一对夫妻俩人都是朋友,这俩人在家里几乎从来不跟孩子说“不”。有一天,他们带儿子蹦蹦来露西家玩,露西才一开门,就看到蹦蹦正在跟爸妈大发脾气……露西那时还没有做好晚饭,这对朋友就跟露西说,能做快点吗?蹦蹦等不及了……可是呢,等大家上了桌,很饿的蹦蹦却不吃饭,在桌下爬来爬去,最后还咬了露西的脚一口……

如果不让小孩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该做,那么他迟早会变成蹦蹦那样的熊孩子。

所谓确定界限,就是定好规矩,这和我们之前讲过的《正面管教》里说的“温柔而坚定”,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就是:不要对孩子好到没边儿了。你要定好规矩,在这个规矩之内,孩子怎么折腾都行。如果他坏了规矩,你要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他:爸妈是爱你的,但是,不能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做。去人家家里就不能大吵大闹,晚餐没有做好不能催人家,更不能乱咬别人的脚。

界限理论来自另一个法国育儿哲学家,你一定听过他的大名——卢梭,他写的《爱弥儿》就是界限理论的源头。如果说多尔多是法国育儿文化的发扬者,那么卢梭就是奠基者。卢梭的界限理论可以总结为四个重点:

哪四个重点呢?1.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2.有界限才有安全感;3.让孩子善于等待;4.父母才是老大。

首先说说,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

大人都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因为我们在社会里已经摸爬滚跌,被生活打脸,非常清楚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之一。但孩子不知道啊,他一生下来就有奶喝,一哭就有人伺候,他会觉得全世界都绕着他转。之前我们不是说孩子有学习的能力吗?他这时学到的是:我是万能的,可以为所欲为。

可是呢,这个认知是错误的,如果他一直这么认为,会让他成为不尊重别人,也没办法融入社会的孩子,就像蹦蹦那样。那爸妈要怎么样让他明白世界不是绕着他转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定界限。界限是一种和缓的挫折,每天一点小挫折,每天一点负能量,他会慢慢适应:啊,原来爸爸妈妈也有需求啊,别人的需求也和我的需求一样重要啊!这样他会变成一个通情达理,有同理心的人。

讲完了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接下来我们说说,有界限才有安全感。

现在养小孩不是很流行买那种围栏吗?把小孩围起来,他在里面到处爬,到处走,很开心,不用担心会吃到脏东西,摸到什么危险品,爸妈也很安心。这其实就是界限的意义,界限不是对小孩的限制,而是保护和提醒。所以有界限,孩子才有安全感。

卢梭说,对孩子百依百顺,不是对他们好,刚好相反,而是让他们很痛苦,因为你等于没有围栏,让孩子自生自灭,孩子自己是很慌、很焦虑的。

再说,你让他没有围栏到处跑,他习惯没有围栏了,等有一天,遇到什么情况,例如他扯姥姥的头发或者拿刀玩,你说不准一巴掌就呼上去了。他就会很痛苦:咦,不是什么都可以吗?怎么现在又不准了?这时他会比你给他设围栏更痛苦。

还有一点很重要,有界限不只是给孩子安全感,也是给爸妈自信,不然爸妈也很容易在小孩的哭闹下迷失了。蹦蹦的爸妈就是,蹦蹦一哭,都顾不上朋友的礼节了。

界限代表着孩子的权力到此为止,孩子没有权力到范围外,但是范围里孩子就可以放飞自我。所以,法国父母会这样和孩子说话:“你有权做这个”或“我不同意你做那个”。而不是我们常说的,简单粗暴的“你不准这样”。“你不准这样”就是一刀切的否定,孩子一听到就不敢做了。但“你没有权做这个”,潜台词是,“你有权可以做别的”。

比如,露西就会和法仔说:你有权把饭吃到一地都是,但是你没有权不吃饭。或者,你有权在家里可以随便穿,但你出门穿的衣服没有权利自己决定,要和爸妈讨论。法仔通常都会很乐意遵守,因为他觉得在界限里,他有充分的自由。感受到了吗?这就是界限的力量。

这是卢梭“界限理论”的第二个关键点,“有界限才有安全感”。

现在有很多爸妈道理都明白,就是经不住孩子闹腾,那怎么办呢?界限的第三个关键点,让孩子善于等待,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很多孩子想要什么,就得马上满足他们,否则他们就寻死觅活了。可是,如果你对他们投降,对他们有求必应,糟了,会养成孩子“实时满足”的坏习惯。这个习惯有多坏呢?

我们之前提到过一个实验,一群只有4岁的小朋友,大人告诉他们,如果你等20分钟,就可以有2个软糖吃。如果你等不了,只能有一个软糖吃,但可以马上吃。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小孩马上就吃了,另外三分之二的小孩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延迟满足。这些小孩有很好的自控力,十多年后再追踪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现他们比冲动吃软糖的小孩更自信,更平静,更少的心理问题,更主动也更靠谱。至于那些不善于等待的小孩,更没有耐心,而且更容易抱怨,适应力和自我控制力都不好。这就是习惯实时满足所造成的后果。

所以,要让孩子学会等待,而等待就是界限的最常见的形式。例如,定好一个规则:大人在忙时,你一定要等一等。东西没有做好前,别人没有上桌前,你一定要等一等。总之,孩子要什么,不要总是火急火撩地给他们。要常常和他们说,等一等。

当然,等待也是有方法的。软糖实验的主导者,瓦特·米伽尔说:等待并不需要坚忍克己,只要让等待不那么沮丧就好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散注意力。在软糖实验中,很多小孩是靠着自己哼唱歌曲以及玩自己手指头度过了难熬的20分钟。甚至,让等待变得开心。同时,你也要给孩子很多机会让他们练习等待,得多练。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爸妈才是老大”这件事。

其实很简单,就是爸妈要有绝对权威。因为界限必须是爸妈来定,爸妈也必须有钢铁般的意志执行这些规则,不能一时软了心肠。所以,在法国,爸妈和孩子的关系,更像是一个团队,爸妈是老大,孩子是菜鸟,菜鸟因为老大的指引而巨有安全感。两者的关系是独立又平等的,但是带头人的权威是绝对不容置疑的。

这和美式育儿不一样,美式育儿讲究爸妈和孩子打成一片,像朋友一样,孩子很容易没大没小,所以也容易没有界限。中式育儿更像是主人和属下的关系,只是有时爸妈是主人,有时孩子是主人,界限也是比较模糊。

最困难的不是爸妈怎么样定界限,因为界限的尺度并不一定,也要视情况而定,譬如说孩子小的时候,你可以定「没有大人陪不能出门」,再长大一点你可以定「可以自己出门,但晚餐一定要回家」。最困难的地方是:爸妈怎样树威?不能太软弱,也不能太刚,会吓到孩子。这里有五点建议可以参考:

1.保持自信,先相信自己可以引导孩子,也相信孩子是可以被引导的。

2.保持平静,不要情绪化。

3.拒绝要坚定,要讲明原因。要会倾听、尊重、理解孩子,这样孩子才会信任你。

4.爸妈要常常提起“界限”的意思是,要花很多的时间告诉孩子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不行。

5.少说“不准什么”,多说“准什么”。但是,说了“不”之后,就像铜墙铁壁一样无法撼动。

做到这样,即使孩子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他们也会有耐心,容易平静和听话。

“界限”的内容比较多哈,我们再捋一下重点:掌握“界限”能有效保护孩子安全及避免教养出熊孩子。因为界限,就是让孩子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的。知道界限在哪里,孩子才会明白世界不是绕着他转,并且他能在界限里获得安全感和自由,爸妈也能因为界限而获得自信以及权威,而最常见的定界限方式就是让孩子等待,不要实时满足,这有利于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素质会更强。

好,讲完法式教育的第二个概念,我们来到第三个概念:启迪。

之前,我们介绍“独立”的时候提到,孩子是天生的学习家。其实任何育儿方式都认为学习很重要。区别是,大家在如何学习以及学习什么上有分歧。法式育儿哲学认为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启迪。

什么是启迪?作者讲了一个特别逗的小故事。她花钱让一岁半的女儿小豆豆去上游泳课,大清早地陪女儿去上课。结果第一次,没教游泳,纯玩水。作者就想,那肯定是因为第一堂课嘛,先礼后兵,那第二堂课总会教游泳了吧?结果第二堂去了,还是纯玩水,作者就有点抓狂了,问教练怎么回事?钱白交了吗?

教练平淡地回答:六岁以前,不教游泳的,只启迪小朋友,让他们“发现”水。

不仅是游泳课这样,钢琴课也是,是让小朋友“发现”音乐的,羽毛球课也是,让小朋友“发现”身体的,甚至,法国的幼儿园都不教阅读的,只是让小朋友爱讲话,“发现”语言。

所以,启迪是什么?很简单,就是发现。发现什么呢?发现蓝天白云在飘,发现老母亲做的菜真香,发现狗屎真臭,发现火锅太烫了痛死人,发现一个人待着很无聊但是好像发呆也可以自得其乐。也就是说,法国爸妈认为,启迪比技能更重要,他们更倾向于让孩子获得各种感知体验,而不是技能上的知识。

这让作者这个美国妈妈很错愕,估计我们这些中国家长也不好接受。因为……你说的启迪,不就是玩吗?玩谁还不会呢?

但是,法国人的启迪,不是这么简单,它包括了“玩”,但不只是“玩”。“玩”比较小比较窄。启迪给了孩子更多的机会,鼓励孩子积极探索,让他们感觉更敏锐,最终认识这个世界。譬如说,我们常常给小朋友玩过家家,让他们玩做菜做饭的游戏,这的确也能给小朋友体验乐趣,可是法国爸妈怎么干?他们直接让小朋友下厨房。

作者说,从小孩子会安稳地坐着开始,法国妈妈就每周或每两周带他们烘焙食品了。这些孩子不只是倒些面粉,捣烂香蕉。他们会打鸡蛋、把糖倒进杯子里,还带着不可思议的自信,把配料搅和在一起。你说他们是在玩吗?也是在玩,但他们可是实打实的在做蛋糕。他们运用他们的感官,发现奶油是怎样的触感,牛奶是怎样的味道,糖是怎样的香味?还磨练了他们的心理素质,蛋糕还没烤好前,小朋友得忍住不能吃。你要按照配料的份量,还要按顺序添加,这是锻炼了耐心。做好之后,要忍到下一次的下午茶才吃,这个可需要自控力了。

所以,这就是启迪,在安全的界限内,给小朋友更多的机会,鼓励他自己去感受和发现,认识外在的世界,磨炼内在的力量。

讲完启迪,这是第三个概念,那我就要说一说第四个法式育儿概念,平衡。

法国人非常讲究平衡。什么平衡呢?生活的平衡。有了宝宝之后,他们会找到宝宝的节奏和自己的节奏,然后达到一种平衡,不会完全往宝宝这边倾斜。他们很清楚,如果凡事以宝宝为重心,这对所有人都不健康。对宝宝是如此,对爸妈也是如此。

法国另一本书《完美妈妈就是你》的作者丹妮尔,也是作者的朋友,就说:如果你的孩子成为你的人生唯一的目标,这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说穿了,为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往往只是爸妈自我感觉良好,却不管这样付出有没有必要。

所以,法国爸妈无论再怎么忙小孩的事,也一定要有“大人时间”。大人时间是什么?就是孩子能自己安静,不让大人操心的时间,例如宝宝睡着了或自己玩的时间。法国爸妈对这个能喘个气儿的时间可以说是相当期待。讲到这里,你就知道为什么法国爸妈对孩子的睡觉时间设限设得如此坚决,也一定要训练他们有耐心,因为那是大人要有自己的时间。

除了平常要有“大人时间”,从孩子4岁起,法国爸妈还会习惯送孩子到祖父母家或者夏令营待一段时间,自己呢,就可以从容的工作、旅游,或者只是独处一下。

你以为法国父母会因此内疚吗?不会哦!相反,他们认为这种分离对孩子也很重要。孩子偶尔也需要离开父母,享受一下孩子自己的私人空间。我在这里想说一点关于内疚的事,很多人是通过让自己内疚来表现自己是个负责任的父母的,潜台词就是,我虽然没做好,但是我已经承担了责任了。其实完全没必要,这除了能感动你自己,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

平衡还体现在法国爸妈给孩子的自由度上。之前不是说育儿要有界限吗?但你不能管得太死,偶而跳出框框一下,不会让框框崩塌,反而会让孩子更容易守着框框。露西就规定了,每周有一天是“吃饭配电视日”,就是可以边吃饭边看电视。另外,很多家长非常担心小孩吃糖的问题,怕他们吃了糖就像染上毒品一样,从此无糖不欢。可是这其实是你不信任小孩的学习力、自制力。在法国,小孩当然可以吃糖,只是有地点的限制,他们只能在学校活动或生日派对上吃,爱怎么吃就怎么吃。所以,平衡是什么?就是有松有紧,一味地松或紧,都是无效的。

好了,四个法式育儿哲学:一,独立。二,界限。三,启迪。四,平衡。

“独立”就是把宝宝当作小大人一样,相信他拥有理解一切的能力,只是他还不懂这个世界的规则,所以他会哭闹,你要试着理解他,带他认识这个世界。怎么认识世界呢?给他“界限”,就是给孩子定好规矩,坚定执行,这其实也是为什么法国爸妈比较严厉的主要原因。这样,孩子不会触犯界限,还拥有了界限内的充分自由,反而可以放飞自我。最后,经常“启迪”自我,有更多的机会做感官的体验和磨练心理素质,才能更了解自己,热爱生活。我们说“爸妈心变大,小孩才强大”。那么最后的“平衡”就是,不要孩子至上,让孩子的生活和爸妈的生活平衡,也让孩子的限制和自由平衡。

02  宝宝的睡眠问题

这本书里除了这四点法式育儿观念,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供我们借鉴。比如,困扰大多数爸妈的三大问题:睡眠、进食和控制情绪,书里就提供了很好的解决办法。

首先来说爸妈最关心的宝宝的睡眠问题。

一般爸妈遇到的情况是这样的:宝宝一岁前都没有办法睡整夜觉,通常睡8-9个小时,中间会因为想喝奶或想抱抱或各种原因,醒来哭闹好几次。作者说,美国宝宝要到八九个月甚至更大才会睡整夜觉。但是法国宝宝通常在两三个月就可以做到。法国婴儿杂志《妈妈》说:有些宝宝可以在六周内搞定他们的夜晚,其他则需要四个月。另一本睡眠指导畅销书《睡眠,梦和孩子》的说法则是宝宝3-6个月时可以搞定。作者朋友的儿子,三个半月大,就可以睡整整12个小时,而书友露西的宝贝法仔,只花了三周。

法国爸妈到底怎么办到的?其实是因为,法国爸妈顺应了宝宝睡眠的科学规律。

原来啊,宝宝有他自己的睡眠节奏,他在两个睡眠周期的间隙,会有很多动作,或者发出一些声音。如果你一听到声响就立刻冲上去把宝宝抱起来,反而会把他硬生生地弄醒。

这边有两个知识点:第一,宝宝前6个月时,睡觉时间有50-60%是属于浅层睡眠,本来就容易醒。第二,宝宝1个睡眠周期大约是2个小时,他通常会在2个睡眠周期之间“假性”醒过来。在宝宝学习连接2个睡眠周期时,哭一下是非常正常的。如果父母听到哭声就以为他饿了,急着安抚宝宝,他就无法自学连接睡眠周期。

同时,宝宝一哭你就给他喝奶,等于你在训练他:两个小时的睡眠周期一结束,他就要喝奶。换句话说,他为什么老是醒来要喝奶,其实是你“训练”他变成这样的。

通常宝宝自学连接睡眠周期需要2-3个月,也就是说,宝宝出生后2-3个月内都是可以学会的。而且是自学成材,你都不用教,你只要不打断他自学,就是在教他了。那么,有的宝宝比较早学会,有的晚一些。所以,在出生后2-3个月内,你一定要给机会让他自学。首先,晚上先把宝宝哄到睡着,当宝宝半夜哭闹时,不着急做任何事,去观察他、去理解他,排除哭闹的原因。

宝宝哭闹通常有四个原因:1.真的很饿想喝奶;2.轻微不舒服,比如太冷太热、尿布不舒服;3.肠绞痛;4.想让人抱。

那怎么排除哭闹的原因呢?太冷太热和尿布都很好排除,摸摸宝宝手脚冷不冷?有没有出汗?看看尿布有没有便便?是不是该换了?这都很好排除。

那怎样判断宝宝是不是真的很饿想喝奶?如果是喝配方奶,比较好解决,因为量你能控制。如果是喝母乳,建议你用挤奶器挤,这样也可以控制量。关于宝宝要喝多少量,你可以问医生或查资料,那你平常就要有一个表格,纪录喝奶量,你要想办法睡前就要给宝宝喝饱,总奶量要达标,他睡前要是没喝饱,半夜当然就会饿起来。譬如他今天晚上没喝饱,那好,你可以给宝宝半夜喝一次,但是要告诉宝宝,明天宝宝一定要睡前喝饱奶奶哦,不然爸妈要睡觉,就不能给你奶奶喝哦。就是,讲清楚,半夜不能喝奶。

有爸妈肯定会问了,怎么可能宝宝那么小,能撑过八个小时不喝奶?法国儿科医生麦克科恩的看法是这样的:对,宝宝的确会饿,但饿不见得就要给他奶。你在半夜的时候也饿,但你可以忍住饿,宝宝也可以。晚上不吃,对肠胃有好处,对你是如此,对宝宝也是如此。另外,这也是在让他学习承受挫折的能力。

如果喝奶和轻微不舒服这两个理由都排除了,他还是哭,你再把他抱起来安抚。如果还安抚不了,那可能就是肠绞痛或其他的身体问题,需要看病了。

总之,宝宝半夜哭闹,很可能就是“假性醒来”,不要立马奶他或抱他,先等5-10分钟,很有可能10分钟不到,他就自己睡了。这5-10分钟,要观察他为什么哭,要尽量排除掉喝奶和轻微不舒服的原因,当然不可能一次就做到,第一次做不到,那就再多一次,这个从出生就可以开始训练,通常两三个月宝宝就能学会,有的甚至只要几天。

这样“暂停一下,先观察”的方法我们叫做“暂停法”,适用于4个月内的宝宝,为什么是4个月?因为宝宝自学连接睡眠周期的最佳时间是2-3个月。

宝宝一出生就有学习的能力,学习自我连接睡眠周期的能力,不要把宝宝当作无助的小不点儿,他的哭闹一定都有原因,爸妈必须搭配耐心和温柔,去观察宝宝,这样宝宝才能感受到爸妈的爱,而不是爸妈就不管他了。

03  宝宝的进食问题

聊完了睡眠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讲进食,这里我们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如何养成固定的进食时间以及怎么才能让宝宝不挑食。

在4个月大的时候,大多数法国宝宝就开始有了固定的吃饭时间,大约在早上8点、中午12点、下午4点和晚上8点,也就是四小时吃一次。那法国爸妈是怎么做到的呢?

作者转述法国育儿书《你的孩子》的话:四个月前,仍然是让宝宝想吃就吃,按需喂养;但是之后,由于开始吃辅食了,所以爸妈会逐步地、灵活地让宝宝有一个固定的吃饭时间。而且这个时间和大人的差不多,一样是三餐加上一个下午茶,当然喝下午茶是法国人的习惯啦,咱们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那也无妨,你可以不用把它当作下午茶,就把下午四点定作是宝宝的零食时间即可。如果宝宝忍不到吃饭时间就饿了,哭闹,那爸妈就会想办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像是带他散步、荡秋千等,争取到饭点才给吃,这招很妙啊。到了饭点,由于已经饿了,所以宝宝基本上都会把饭吃完,吃的饱饱的,也不太会爱吃不吃。

零食时间也是宝宝一天之中唯一可以吃零食的时间,其他的时间一律和零食无缘。

这种进食的训练和睡眠训练一样,表面上是训练宝宝固定的作息,学会有耐心,但深层的价值是让他有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到2—4岁,他会明白世界不是围绕着自己转,这能使他的情商变高。一个在巴黎开育儿中心的法国妈妈告诉我,按她的经验,宝宝坚持三到四周就可以学会定时吃饭啦。

在解决挑食方面,法国宝宝基本上可以说个个都是小美食家,这可不是天生的,是养成的。当然,宝宝有自己的偏好,但什么菜都吃。怎么做到的?我们来看法国爸妈的几个绝招:

以下这两点是孩子开始吃辅食时就可以实行的作法:

1,少给孩子吃那种无趣的人工米糊粉,孩子应该吃有颜色有味道的真正的食物。比如蒸的绿豆糊、胡萝卜糊以及大葱的葱白做的糊。同一样食物也要用不同的烹调方式给孩子们多感受。总之,要多给孩子机会“启迪”舌头和其他的感官。

2,当孩子拒吃某种食物时,爸妈不会表现得太激烈,可以等几天之后,变着花样再给他吃。比如他拒绝洋葱,几天后你可以试着将一点洋葱加入到他爱吃的蔬菜泥里。再不行?你把洋葱排成花朵试试?

再来孩子一岁了,可以和大人一起上桌了,有这么四个的方法可以训练孩子吃饭习惯:

1.爸妈像讨论终身大事一样和孩子讨论他们吃的菜:"它吃起来会嘎吱嘎吱响吗?"

"这个味道让你想起什么?什么?海绵宝宝?!"而不是简单的“我喜欢吃”“不喜欢”。每个菜都有独一无二的味道,要把每个菜当作是品味教育里的每一个字母,要想办法让宝宝学会欣赏每一种食物。

2.等到宝宝可以跟大人一起上桌吃饭的时候,一家人都吃一样的食物。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大人吃什么,小孩自然也会仿效着吃。包括了大部分小孩都讨厌的菠菜和西兰花。

3.重点不在于孩子吃多少,而是有没有每种食物都吃。如果孩子仍然拒绝某种食物,法国爸妈就会施展权威,要求孩子必须尝一口。实验证明,只要孩子不断尝试,他最终会喜欢大多数食物。

4.宝宝的菜不要一次全上,得分次上。先上他们最不爱吃的蔬菜,由于那时最饿,所以最容易吃完,吃完后才上肉和主食。最后才是水果和甜点。必须先帮他们养成吃蔬菜的习惯。

04  如何帮助宝宝控制情绪

好了,宝宝现在睡好吃好了,可是他还有可能在跟别的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比如稍一不如意就大哭小叫,遇到失败很容易放弃等等。所以,最后我们来讲讲父母应该怎么帮助宝宝控制情绪的问题。

也许很多爸妈会觉得,哎呀宝宝这么小,还听不懂人话呢,控制不了情绪也正常嘛,那什么时候开始教孩子控制情绪呢?如果是法国人,他们认为宝宝刚呱呱落地就有学习的能力,所以一出生就可以给宝宝机会学习控制情绪。

你也许觉得这样的看法有点激进了,可是另一本经典育儿书《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中也提到,宝宝刚生下来,爸妈喂养孩子,安抚孩子的情绪,就是在训练他们控制情绪,而具体的训练要到宝宝三个月大,因为宝宝那时可以开始直视父母,能通过观察和模仿来表达情绪了。所以,真的要尊重宝宝的学习能力,不要担心他们无法上手。

书里面列举了三个孩子最容易出现情绪问题的场景,分别是:依赖、抗压力低以及融入不了社会,针对这三个场景,作者分别给出了非常简单、实用的解决方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能最先遇到的是过于依赖爸妈的问题,但其实小孩不是真的喜欢依赖。多尔多认为,自立是一个孩子最基本的需求,他们就是喜欢证明自己是有能力搞定所有的事的。大部分的依赖,都是因为爸妈喜欢插手,帮孩子做这做那。这其实是打断了孩子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

比如说,有的家长为了保护小孩,恨不得清空家里所有的家居。其实,这可能让孩子难以识别危险。你不妨想一下,一个摸起来不会烫的火锅,和一个摸起来很烫的火锅,哪个更能保护小孩?肯定是摸起来很烫的火锅啊。显然,父母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守在小孩身边,防止各种各样的意外发生,真正能保护小孩的人,其实是他们自己。

那爸妈能做什么吗?定界限,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那样,你只要和他们说清楚,怎样的行为才是安全的,就够了,剩下的让他们自己摸索。比如,我们可以对宝宝说,“火锅在煮的时候,不能摸,摸了手会烫伤哦,会痛痛哦,你看,我烫一个肉给你看看,好,你摸这个肉,烫不烫?如果你是这个肉你会怎么办?是不是要离火锅远一点”,类似于这样把超出界限的后果讲清楚。就好了。定界限可以在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就定,宝宝是可以从你的声音、表情、动作知道你不准他做什么事情。当然,一次是不容易学会的,需要多试。

那么,这个界限的范围要定的多宽泛呢?要看情况,譬如说,有的爸妈觉得小孩子本身就比较谨慎,所以他们敢把刀给几岁的小孩,让小孩去切西瓜,那也可能爸妈认为小孩子还做不到这个地步,所以只求小孩子能把玻璃杯安稳地摆上桌就行了。重点在于,爸妈要相信小孩子能独立做好一件事,你可以慢慢放权给他们。我就记得我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我妈妈生病,我第一次做饭给妈妈吃,我妈又感动又惊奇,她没想到平常饭来张口的我,竟然也会自己做饭,孰不知我观察很久啦。我到现在还记得,可以不靠爸妈我自己独立做事的感觉,真好。

不过孩子在独立做事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譬如说,我三岁的侄子就常常乐高拼到一半,没拼好,然后可以闹一天。怎么办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爸妈不要乱赞美。美式教育认为,孩子就应该要多多赞美,培养他们的自信。但是,在一个小孩还没有建立起合理的价值观的时候,盲目的赞美会导致孩子认知偏差,也就是我们说的“捧杀”。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好的。譬如说,孩子明明乐高没拼好,你还要说“真是小建筑师”啊!那他就不会知道怎样的乐高才是好看的,也没有必要努力了,反正不努力也能得到赞美。这会导致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就放弃。

所以,爸妈真正要赞美的应该是孩子付出努力并且结果确实不错的事,例如“哇,你可以背《出师表》耶,给你一个赞!”,而不是赞美那种不用付出努力的事,例如“哇,宝贝你眼睛好漂亮!你太厉害了”,或者是努力了但结果也还好的事,像是“宝贝你把菜都吃完了也太酷了吧!”这不是应该的份内之事吗?

总之,客观理性的赞美才有助于孩子建立真正的自信,因为他们能对自我有真实的评价。他就会知道,欸,自己其实并不是小建筑师,而是有创意的搬砖工。那么,当有一天,别人说他乐高拼得不好看时,他也不会那么的难受了。至于何时开始赞美呢?其实没有具体的年龄之分,从刚出生就可以开始了,慢慢的,他自然能听懂“客观而理性的赞美”。

很快的,孩子就要长大,出门和其他的小朋友玩了,这就可能会遇到“融入不了社会”的问题,他不受别的小朋友待见啊,怕生啊,这种问题。咋办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教孩子问候他人。很多爸妈总觉得,和人打招呼挺难为情,也不太会要求孩子打招呼,觉得小孩小,这又不是什么大事儿,再说对方都理解,最多点头微笑就行了。譬如说,孩子起床看到爸爸,不会说爸爸早安。妈妈要出门了,孩子也不会说再见,因为太熟了嘛。出去呢,服务员给孩子递东西,孩子也不会说谢谢,好像说了很矫情。

但是,法国爸妈认为,孩子必须学会向人打招呼,即使是家人之间,也要打招呼,这是让他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如果孩子什么招呼都不打,我行我素,就跟幽灵一样,那就是自我隔绝于社会。

所以,一旦小朋友会说话了,大约两岁的时候,就一定要教小朋友多说四个神奇的招呼语,就是:你好、再见、谢谢、请。这四个招呼,会让小朋友快速融入任何团体,而且能和大人处在平等的位置,会觉得自己更像个大人。最神奇的就是说“你好”,是一种尊重人的表现,你能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当然,孩子要带着自信说你好,而不是不情不愿,阴阳怪气的。相对的,能和别人说“你好”的孩子,也一定都是自信,心理素质高的孩子。

好,方法论讲了这么多,大家可能有点晕了,那我们作一个小小的回顾啊。宝宝有三个问题最难解决,睡、吃和控制情绪。

如何让宝宝睡整夜?不到四个月的宝宝,可以使用暂停法。就是宝宝一哭,不要马上就喂他或抱他,而是观察他五到十分钟。让他自己学习睡整夜。

进食方面,只要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就可以逐步养成固定的进食时间,不挑食的秘诀在于,让宝宝感受每种菜的独特味道,这比吃完菜更重要。

在控制情绪方面,懂得放手可以让孩子更快独立,真正的保护自己;客观的赞扬能让他对自我有真正的评价,进而产生抗压能力;让孩子问候他人则可以让他更容易融入社会。

那么到这里,《法国妈妈育儿经》这本书就解读完了。

记住了吗,爸妈心变大,小孩才强大。它背后的原理就是来自四个法式育儿原则:独立、界限、启迪和平衡。

首先,法国爸妈不认为孩子是毫无能力的,所以他们常常给孩子很多机会去学习,这就是“独立”。这也会显得法国爸妈“心很大”,但实际上并不是放任自流,因为法国爸妈会给孩子定各种规矩,并且严格执行,甚至算严厉,这就是界限。于此同时,孩子在爸妈给的界限里,可以各种放飞,探索这个世界,即使是摔跌滚爬爸妈都是鼓励的。这就是启迪。最后,爸妈并不会因为孩子而失去自己的生活,也希望孩子有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平衡。

你看,法国爸妈这些做法都是真的把小朋友当作大人,才能奏效的。也就是说,“小孩才强大”,并不是让孩子听话,而是孩子像大人一样的懂事。

身为一个女性,我想要感谢这本书给妈妈们一个解放的机会。

讲真,妈妈确实是太辛苦了,不只是身体上的累,更多的也是心累。妈妈很容易内疚,宝宝的每一个哭声,都好像在提醒我这个妈妈又有哪里没做好。这本书不只告诉了我们方法,还教我们怎样抓住最简单的几个大原则,教出懂事的小孩,关键是它不累啊。

更重要的是,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做妈妈的新可能,原来做“妈妈”也可以这么粗放,而且这么粗放可能对孩子更好。不想喂母奶,那就给宝宝喝奶粉;明天要上班,就让宝宝一个人睡;要和老公约会,那就把小电灯泡托人带……

我希望无私的中国妈妈,也可以像法国妈妈那样,或者偶尔她们一样,多为自己着想一些,毕竟,比起牺牲自我的无微不至,一个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好的妈妈,更能养育出快乐的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法国妈妈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