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上大学开始到现在2018年快10年的时间里,我去过不少地方。随着阅历和经验的增长,对“旅行”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碰巧最近刚做完一期游学的内容,有一些新的感悟,所以想今天再阶段性地梳理一下自己对旅行的理解。
旅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娱乐: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感受不同的异域文化。别样的建筑形式,口味独特的美食,当地人不同的装扮和长相,地理环境,表达形式,行为方式,所有感官上的差异最终融合成了一种观感的刺激。对普通人来说,那是一种有别于日常生活的稀奇体验。
在异域文化里,人们会惊奇,会开心,会兴奋:一种新鲜的感觉会快速占满他们的身体,而通常表达这种愉悦感的方式是拍照,并且把照片分享出去。
如何更加平静地去审视“旅行是什么”这个问题,大概只有等旅行带来的感官刺激被充分地稀释之后:兴奋感不在了,对异域文化不再那么敏感了,人们才有机会公允地进行。这个时间,对于我来说,大概是一个月。
大学期间进行过大量的出行,当时,我曾经做过一些总结,那个时候认为“旅行”的核心意义是“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因为旅行,你可以打破日常的生活轨迹,跳脱出来,给自己的思想松松绑,然后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审视别人的,或者自己原本的生活。
一旦以这样的意义来理解旅行的话,那么生活中的所有有关改变的尝试也都因此带上了旅行的气质。可以是你去读一本新的书,看一部新的电影,开始一项新的学习,尝试一个新的项目……这些事情在我看来,都是“旅行”。尽管它们没有像一次真正的出行那样可以给人一种立竿见影的新鲜感。
因为改变和尝试,不难想象,旅行也会因此给你带来大量的生命体验。这些体验的好处一方面可以让你增加生命经验,同时,通过对那些体验的反应,你也可以因此发现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这就像是数学的函数公式:y=f(x)。x是你经历的事情,y是你在这些事情中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大多数人的生命经历比较单一(x的取值范围比较小),所以只能零星地展现自己的几个点,十分片面。可能一个人天生带有艺术家的天赋,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做一些机械的工作,那么,他永远也不能呈现出艺术家的样子。只有通过大量的配对的x与y,你才可以在一条坐标轴上猜测自己真实的样子f。
以上是我过去几年对旅行的总结,更多地把它作为一种自我成长的工具来理解。这是一种向内的,关于自身的,和他者无关的视角。但是对旅行更进一步的思考源于一两年前我想开始尝试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可移动的生活——初衷很简单:既然旅行可以带来成长,为什么不把这种成长的可能性尽可能地延长?
以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通信和交通的发展,“人”的移动能力和移动可能性在变得越来越强。这种感觉就像是随着温度的升高,冰块融成水,水再变成汽,集体里水分子个体活性变得越来越强。以这样的比喻来看每个人类个体的话,人的“活性“,也有类似的变化,甚至有可能将来会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如何尽早地实现可移动式的生活,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只有这一个——如何通过这种生活方式创造更多的价值——既给一起出行的人,也给拜访的当地。
一个月前的x++游学,是我最近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尝试。虽然当时用的是“游学”这个词,但它不是一般人们概念里的高中生游学,去外国参加一个当地的夏令营,沉浸在当地的文化里学习一些相关的语言技能;不是商业考察团,带着专门的目的,去考察当地的商业可能性;也不能完全归类为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团,尽管会有一些相似,但我们也完全没有文化领域的权威。
x++游学暂时只能被归类为一次持续性的非日常生命体验:不同的独立个体,带着鲜明的个性以及丰富的身份,有机地融合到另一个团体里面去,构成一个和谐的谈话场域。
设计师,科技达人,区域链爱好者,金融从业者,美食爱好者,花艺师,数据分析师,经济学研究生,旅行达人,摄影师,戏精,逗逼,铲屎官,十二星座爱好者……上一个出行团里包含着各种各样不同身份的人,这些身份不同的视角,碰撞出了更多的生活和人生。
我们随机讨论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是更好的教育”“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区块链”“什么是良善的情感关系”“如何实现理想”“如何成为独立的人”“敏感话题1”“敏感话题2” ”“敏感话题X”……
同时我们也在尝试如何与拜访的当地开展一些链接的可能性:设计师Neo给当地的酒厂设计了一张感谢卡;美食爱好者细君开始尝试把当地的清酒初阵带到北京的日料店试卖;花艺师Tina对当地的今井花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在筹划如何开展可能的合作,而我也将带着当地隐居的羊毛毡艺术家kaku的作品,去北京尝试修复他们家庭的亲子关系。
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旅行之后留下来的东西是照片,回忆和谈资,但是,我觉得通过旅行,留下的东西还可以有更多:
不仅仅有一些思想上的收获,一些与同行者以及拜访地之间的关联。还有一些作品,一些合作,一些情感,以及最重要的,一些想象之外,但是又意料之中的,对未来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