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9 Guan读-依恋关系

#乱说心理,通通没道理#

有意图地对「活现」做反应

1. 作者在后面讲到「即便识别出活现后,能打破固有模式,但是这个新的行为反应,实际上又掉入了新的活现」——这部分就相当具有哲学意味了。

之前说「识别出活现,可以使我们不必受到活现的束缚,得以从固有模式中解脱」

这里说的是,即便识别出活现、有意识做出的反应,也并不能超越这个人自身,仍然还是「活现」。

这也呼应昨天所说到的,治疗过程当中发生的一切,似乎都可以被视为活现。再往前推到传统精神分析,也有一种观点:分析过程里发生的一切互动,都是移情和反移情。

2. 识别之后,能把活现真正当做治疗材料、用于进行更深的探索和领悟,还需要咨询师交替使用「解释」和「自我揭露」

这两种方式除了它们的字面意思,还潜在地向来访者做了示范:

*「解释」表明我们能把对活现的反思讲出来,于是示范出心智化能力
*「自我揭露」则示范了关系中的感受是可以被安全的感觉和表达的,情绪是可以被调节的。

3. 何时使用解释,何时该使用自我揭露?

虽然有理论支撑,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咨询师的个人经验与当下的觉察。咨询师自身是什么样的人?来访者是什么样的人?在此时此地对来访者最有益的选择是什么?…基于这些考量,有意图地去使用技术,那无论选择哪一个,几乎总是可以的

这让我想到督导过程当中,有时问老师,某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老师常会说: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带着觉察与意图),大概什么都可以做;如果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那就什么都不要做,先去收集资料。」

4. 总体而言,这两天主要针对「活现」讲了两点:① 识别/未识别活现;② 应对活现(解释/个人揭露)。

5. 关于咨询中的「相遇时刻」,微妙而令人感动,很难用言语描述,但真正遇到了,双方迟早会知道。

像是一种可以觉察到的情绪的调谐,互相感到一种微妙的接近。

* 咨询师一方,大概是终于透过所有零散的诉说、言语层层包裹,看到了真实的来访者,当言辞用尽,真实的「人」开始显露;
* 来访者一方,大概是有一种终于被看到、被理解、被重视的感受,而这些被看到被理解的东西是自己以前也不曾知晓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19 Guan读-依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