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跳出物质奖励孩子的“陷阱”

        作者:史学忠

        每逢春节,按中国传统习俗,长辈们都要给孩子一些“压岁钱”,祝愿孩子新的一年里健康吉祥,平平安安。如果是长辈们合理地给孩子一些祝福的“压岁钱”倒也无妨,但是有一些父母往往想在过年时根据考试成绩等因素给孩子一些奖励性的“压岁钱”或礼物,这样做其实并不恰当。

图片发自App


      01

      对孩子奖惩认识的误区。在孩子的教育中,我们最常用到的方法就是“奖”和“惩”,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大家都知道惩罚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会造成各种负面影响。现在常说要赏识教育,于是各种形式的奖励成为强化孩子正面行为的有效工具,被很多家长和老师所钟爱,其实这恰恰是一个认识误区。

        在几十年前,教育和心理学领域普遍是支持使用奖励的,不过,从70年代开始,以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为代表的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开始质疑奖励的有效性,这引起了轩然大波。接着,又有一群以卡莫·瑞恩为代表的年轻心理学家站起来反对。两边打了很多年口水战,最后的结果,不是年轻人推翻了老权威,而是老权威捍卫了自己的地位,以一篇对过去三十年128项实验研究进行审慎的调查将争议从此一锤定音。

      02

        奖励中“德西效应”的陷阱。先讲一个与“德西效应”有关的故事,一群孩子经常去一个老人家门口足球,吵得老人无法休息,怎么劝阻都没办法。后来,这位老人想了个主意,告诉孩子们他很喜欢看他们踢球,并且承诺每天看他们踢球会给他们1美元钱,孩子们很高兴,天天来踢球。过了几天,老人把奖励减少了一半,变成了50美分,又过了几天,老人就不再给孩子们奖励了。这群孩子拿不到奖励,觉得索然无味,也不再来踢球了。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实验证明:当人们正在做一件对他来说有一定乐趣的事情的时候,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他对这项活动的内在动力。这就是所谓的得“德西效应”。后来很多相关的实验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03

      错误的奖励方式。德西认为人学习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做这事情就是为了这件事情本身,而外在动机是为了获取除了这件事之外的好处。例如,如果一个孩子读书,是因为自己喜欢,享受阅读的乐趣,那就是内在动力;如果读书是为了妈妈可以奖励一顿大餐,那么这是外在动力在起作用。如果按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比如:现在火爆的特长班,如果孩子喜欢围棋,家长给报了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这时学习的动力是心中的内部动机——喜欢围棋,这样进步也快。家长一看,孩子取得了成绩,当然高兴,嘉奖五十元,孩子也很快乐,继续努力,家长也就接着嘉奖,这次是一百元。然后,孩子学习的动力就会一点点转变为外部动机——为了奖励而学围棋。结果当这外部因素稍有变化,奖励下降,或者根本不给了,孩子也就对围棋不感兴趣了,围棋学习效果下滑,甚至放弃学习。这就需要家长们注意,在学习中,不要让孩子们产生“德西效应”。要培养他们从内心中对某个学习内容感兴趣,热爱这项活动的这个“内部动机”。而不是为了考试、比赛有个好成绩能获得家长的物质奖励的“外部动机”。这样才能够持之以恒、学业有成。

        需要注意是,这里所说的外部激励,不仅限于我们常说的物质奖励,还包括了小红花、小奖状等介于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奖励。甚至有一部分的口头夸奖,如果带有很强的控制性,例如“我们家儿子非常聪明,这次考试一定能取得优异成绩”等等,也会削弱内在动力。德西的实验证明,外部激励,不仅不会帮助孩子形成内在动力,还会明显的削弱它!

      04

        恰当的激励方式。既然外部激励会削弱孩子做事情内在的动力,如果孩子对一件事情不感兴趣,怎样才能能激发起他的兴趣呢?德西提供了一个明显有效的方法:“给与自主性”。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解决孩子积极性问题的方法,背后的原理全部都是这个“自主性”。德西推荐了一个三步法来解决怎么让孩子投入到没兴趣的事情上:

        第一步,坦诚的承认这件事情确实无聊、或者看起来没意思

        第二步,和孩子聊聊做这件事长期的意义

        第三步,在具体怎么完成这件事情上,尽可能的给孩子一些自主权

        举个例子,如果你希望孩子培养阅读的好习惯,与其搞一个小红花板,或者承诺一个物质奖励,不如跟孩子这样聊天:“我知道你觉得每天要看半个小时书很费劲,不如看动漫那么简单轻松,但是你要知道,读书会带给你更多的知识和人生思考,而且读书中也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感受和体验,当你读多了,你会发现你在表现地更成熟,更有智慧,可以和父母有更多的讨论,甚至可以给父母提出很多好的建议,帮助父母渡过一些人生路上的难关。咱们能不能约定一下,这半个小时内,你要看什么书,你完全自己决定!(或者我们可以每个月去书店一次,你可以自由挑选你喜欢的书,或者咱们去商场挑选一个你喜欢的阅读灯或舒适的椅子,或者你来决定每次读书的时间……等等”。

        这样的谈话中充分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能产生的动力是非常强大的,最终我们希望孩子获得自主的掌控感,并且在自主的掌控感中、以及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认同感逐渐把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变成感兴趣的事情。

      结束语

        面对各种教育方法,很多时候家长判断的标准就是灵不灵,按照某种方法做了孩子依然不听话,那么这种方法就没用,然后就轻易放弃继续尝试,这是我见到过最多的家长反馈了。但是,我们要想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孩子出现问题和不足时,想找到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是不可能的,许多时候外部激励的物质奖励方法看似在孩子身上带来一些新变化,但这些成效往往是短期的,在解决孩子游戏上瘾或吸烟等痼疾时,物质刺激的方法更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家庭教育中,要抗拒这些短视的做法,是需要定力和长远眼光的。愿我们都能成为替孩子二十年后着想,而不是只看孩子两天后成效的具有远见卓识的家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年,跳出物质奖励孩子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