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号,上海迎来了全面解封。
我的作息也恢复了以前的状态,我也已经做好了恢复正常生活的准备。
7:00点起床,7:30洗刷完毕,坐到书桌前,打开书本,按照疫情期间给自己设定的时间安排看一个小时的书。
8:50—9:00去超市买点早餐,然后骑着我心爱的小电驴在去公司的路上发现,
昨天还在静默封闭的上海,今天早晨街道仿佛瞬间恢复了以前原本的热闹景象:
周围的小区门口已不设任何关卡,人员车辆已经可以自由进出;
各家餐饮店老板们忙着在给自己的店到扫卫生;
菜市场门口的老阿姨又在档口排起了老长的队伍;
马路上又是车水马龙,偶尔某个路口出现塞车的画面。
而我骑着我的小电驴来到了园区门口,碰到楼内看到两个月未见的同事,因头发太长,竟不敢上前打招呼。
9:20打卡后和办公室已经到公司的同事都打了一个招呼,问候了一下。
9:30开始我们一天的工作——开会、工作安排、做事,一切恢复了以前的样子。
我的工作方法就是:开完会之后把一天所有的工作都写在本子上。
根据重要程度排序:我把工作内容分为4大类。
紧急重要的事情:安排在上午立马去做,如果不做的话会影响到其他工作的进程和一天的工作效率。
紧急不重要的事情:这类事情很紧急,但不重要,会安排同事去做。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这些事情需要花费几天甚至很长的时间来完成,比如一个项目的跟进。
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情:等他工作都完成了,有空了就去完成,比如有球友找我去打球。
我们公司是做文化创意园开发运营的,简单点说,就是把之前废弃的或者是倒闭的厂房经过我们公司的设计、改造施工、升级成文化创意园,然后再向市场上招商各类中小微企业入驻我们园区。
说白了我们公司就是收租的。
因为已经在这家工作了5年多了,很多事情已经驾轻就熟。
下午大概16:00就把手上的工作全部完成。
16:00和之前约了我打球的球友,打了30分钟的乒乓球。因为所有的球友都是有瘾的,在小区里憋两个月,互相找找手感。
17:00~18:00和领导去屋顶网球场打了一个小时的网球。因为网球场也是我招商进来的,网球场也是我们的客户,因此有空的场地的时候我们可以无限畅打。
打完球之后和老领导又聊了一下以后的工作事情。
之后,骑着我心爱的小电驴回家了。
这就是我一天流水账的工作。
回到家简单吃点便餐后,开始坐下来开始我的成长工作。
回家读书、写作、做视频是我在疫情期间给自己设定的任务目标。
自己坐在书桌前,竟然开始徘徊犹豫,到底动看书还是写作呢。
恐怖的是:我竟然不知道做哪一件事情,这种情景和之前拖延的情境很相似,我也意识到这是我拖延的前兆。
我在想哪里出现问题了:如果读书,我有可能日更写作的时间根本就不够了。
按照我现在的写作水平,写一篇文章基本上要3-4个小时,还要发表排版,这是根本不现实的。
既要写作又要看书,还想去做视频,这些事情已经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以为4个小时可以做很多事情,其实,大多数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对事情的了解程度,4个小时做不了多少事情的。
还算不上我们发呆拖延,偶尔有些人给我们打电话,占用我们的注意力和时间。
毕竟人的精力、时间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
下班后想读书,又想完成写作这些事情,虽然本意是好的,但这些事情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我的愿望和现实其实是有矛盾的。
嗯,写到这里让我意识到之前拖延的根本原因:
对自己做的事情根本不了解。比如说写作日更,很难,低估这件事的难易程度了。
目标太多,不知道选择做啥,而导致自己拖延。
读书的时候,心里惦记着写作的事,写作的时候又发慌读书的事,结果哪一样都没做好。
高估了自己的执行力和时间的效率。下班这几个小时根本做不了这么多事情。
记得之前看过一本书写过:成功的人都懂得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只做一件事情。
因此,我决定以后调整自己的计划:早上看书,晚上写作,每次只做一件事情。
每次集中所有精力只做一件事情,也许这就是我今天对自己行为的思考和调整,也是我今天的感悟吧。
用读过书当中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反复运用,反复琢磨,反复调整,最终内化、形成属于自己的行动模式。
每天思考,坚持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这也就是我的做事原则。
我笃信:用足够长的时间来执行,我的未来可能谈不起伟大,但一定会看见一个了不起的自己。
最后:祝儿童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