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杀死了那个15岁的少年”

河北寻亲男孩刘学州自杀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在这条新闻标题下,我见到了那个已经离开人世的小孩儿的遗书,遗书中轻描淡写地交代了自己艰难又短暂的一生。

他没有孙卓那么幸运,有十数年不曾放弃寻找他的父母,而他以为的满怀希望的寻亲路,恰恰是开启他生命倒计时的加速器。

是谁杀死了他?是他自己吗?

不是的,有太多因素了。

生而不养的父母是这一切悲剧的起源。

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卖掉,四岁的时候,疼爱他的养父母因事故双双离世,被校园霸凌,换了很多次学校后,却在学校中被男老师猥亵。

可他从来都是一个坚强的人,这些他都挺了过来。

后来,他在新的学校遇到了一群很好的老师和同学,变得开朗、大方、自信,终于摘去了一身黑暗,走进了光明之中。

可是他没想到,寻找亲生父母的道路,又让他重新走进了黑暗中。

起初,和父母相认也有喜悦,他也感受到了来自亲生父母的温暖,可是没过多久,因为利益,他再一次遭到了亲生父母的抛弃,被父母双双拉黑。

或许比起被卖掉,在感受过温暖后的二次伤害对他的打击要来得更加沉重一些。

而网友们也对他只想要一个家的愿望进行扭曲,污蔑他是想要一套房子,贪婪又自私。

自此,这场“屠杀”刘学州的过程缓缓拉开了序幕。

缺乏职业素养记者是那个揭幕人,一场错误且未经多方面证实的报道一下子把他推入是非之地。

恶意人身攻击的“网友”和他自私的父母是刽子手,他们一个不明真相地对刘学州进行人身攻击,一个为了洗白自己,拼命地向他泼去脏水。

有人说,人类进化出的最有攻击性的工具就是语言。

相比刀剑,语言更像一种毒性强劲的慢性毒药,它会慢慢地蚕食人的意志,磨损人的心灵。

我已经不记得有多少人在一场场的网络暴力中失去了生命。

我只记得,每次有人因为网络暴力失去生命后,等待他们的是网友对他们生命的惋惜和对网暴的谴责。

更讽刺的是,这好像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程序,而下一次,网暴继续。

在我们没有看到的地方,网络暴力就像是进入了循环,从未停止过。

互联网上的屠杀,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谁。

在遗书的最后,刘学州把自己积蓄一半留给了外公和外婆,另一半则捐赠给了孤儿院里的孩子。

“给那些小朋友买一些漂亮的衣服和好吃的。”他用这种方式证明了,他真的不是为了钱。

可是,他却永远成为了我们的一个遗憾。我们真的失去了一个很好很好的男孩子。

遗憾和惋惜太无力了,我们经历过一次又一次遗憾,却无法阻止遗憾的发生。所以,遗憾谴责和发声我们到底应该选择哪一个?

马天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刘学州事件发生后随即发声。

虽然比起公众人物,我们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很多人一起,或许能为这个男孩子找回一点公平。

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管束别人的行为,我们只能尽力要求自己,带着理性的思维看待事情,保持着自己的底线。

而那个底线,就是在自己尚未完全了解原委的情况下,不用语言去伤害人,不用最坏的恶意去揣摩别人的行为。

网络平台的用户实名制推进依然任重而道远,我深知短时间内无法实现,但是还是希望我们可以一直走在这条路上。

遗憾的发生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遗憾,更是让我们记住遗憾,警惕遗憾。

最后,希望遗憾,不再发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谁杀死了那个15岁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