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背景
二、各类型公司的环境氛围
三、各类型公司的开发流程规范
四、如何提高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五、一些中肯建议
一、写作背景
本人在大学期间有过三段实习,大二在一家外包公司,大三去了技术型公司,现在待在一个业务驱动型公司。认识我比较久的读者应该知道,我经历了一次优秀实习生,两次提前转正,最近这份工作原本半年的试用实习期,只实习了一个月就提前转正。
写这篇文章有三个目的:**
1. 纯粹地分享这三家的工作经历。
- 分享的同时,给在校生和未在这些公司中从事工作的同学一些参考。毕竟在自己没有真正经历过之前,都只是别人口中所说,也是所谓的「围城」。
3.由于本人有阶段性复盘的习惯,对这三段工作的表现自认为还可以,这边也会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司分享一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经验。
二、各类型公司的环境氛围
①外包**
我们当时团队有10个人,入驻到一家国企里面进行开发,分配给我们的只有一个小房间,而且这个房间之前还是仓库,在公司的最角落。
房间里面的氛围「很符合」开发气氛,只有到饭点了有人喊吃饭了才有声音,其他时候一片寂静。
这家国企有自己的食堂,他们的员工都是包餐的,人手一张卡。但是这家企业给到我们团队的只有一张卡,也就是我们团队共用一张卡,所以到食堂之后我们得排在一起轮流刷。吃完饭之后,团队的每个人需要给CTO转12元作为中午的饭钱,CTO收完之后统一转给该企业财务,也就是我们不包餐。
轮流刷卡,不包餐这些都还好,毕竟外包团队嘛,也能理解。但是食堂有时在节假日特意煮了汤或者其他什么的,一看到我们团队来了,就直接说我们没有。有一次中秋节,人事部在食堂门口发礼盒,团队的老员工要去领,人事部的人由于对我们比较陌生,于是问了一下基本信息,一听到我们是技术部的,赶紧挥了挥手说没有。
虽然这家外包996,一个月只发我800工资,而且还用支付宝转账,但我还是挺感激给予我这样的机会让我学习,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告诉我仅仅只能实习,这两种感觉相信在外包的朋友都深有体会。
②技术导向型
这家公司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型公司,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解决市场上其他竞品解决不了的。
该公司的创始人及管理层全都是技术人员出身,企业内部还设了一个大学,上面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上完课之后要参加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年终绩效指标之一。上到HR,下到底层研发人员都得接受大数据知识的洗礼,随口就是各种Hadoop、Spark。除此之外,公司还会经常外界技术人士来公司分享,企业内部也会经常性做分享。
这种技术氛围也是每个技术人所向往的,遇到什么难题,内部员工头脑风暴一下就能解决。
这种企业里的技术人员是具备核心地位的,核心部门也必须是开发部,并且针对不同的技术,内部分工会分的比较细,具体到哪个模块,哪个功能。
③业务驱动型
在这种公司,开发部门正常都不是核心部门,但同时又是不可缺少的。拿我现在的电商公司来说,数据部门主要是为了给运营部提供一些数据让他们更好地去定价,定制活动等。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产品,其次是模式,而模式包含着运营、销售等。技术只是作为辅助这种模式建立的一份子,搭建一个平台,或者出一些指标数据,都是为了更好服务业务。
市面上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是业务驱动型公司,这类公司会把部分边缘业务外包出去,重点做核心业务,对于核心业务的技术又没像技术型公司一样苛刻,谋求最佳性价比。
三、各类型公司的开发流程规范
①外包
「不管是烂代码还是冗余代码,只要能实现功能的就是好代码」。大部分的外包公司或者说基本所有的外包公司都不会做code review,只要能把功能实现交给客户就行。
大二的时候,我们团队虽然驻扎在一家国企里面,但真正做该企业项目的只有我一个人,其他人都在做不同的项目。我那时既自豪又感概,自豪地跟同学说我自己一个人搞一个国企项目,感慨公司心真大,把一个国企项目交给我的一个实习生来做。
那时也不懂什么叫好代码,都是冲着功能实现去的,各种调包,copy & paster,if else while for常常写出「死亡三角」,没人批评我说代码写的丑,没人让我封装,都是夸我功能实现的快,就是bug多了点。
产品经理时不时地走到我身边,跟我说要加哪些功能,哪些不要,业务逻辑都是freestyle,现场画逻辑图。刚开始不懂,认真地听产品经理说,然后拿小本本记。后来我的leader跟我说:「别听产品经理的,有不懂的问我就行」,到后来国企的运营部也来找我提需求,真的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啊!
团队里没有专门的测试同事,都是上线那天一起加班,国企运营部的人帮忙测试,我们开发就在旁边实时解决测出来的问题,顺利的话当天发布,要是有遇到解决不了的bug就结束加班,明天继续。
这个项目经过我手之后写的是又大又烂,现在的我也看不下去那些代码了,这个项目在我走之后也下线了。
在这家公司,我从跟甲方博弈,到跟产品经理撕逼,再到前端后台数据库服务器,全搞了一遍。不得不说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但是我在下一家公司尝了这家公司带给我的苦。
②技术型公司
一年后来到了这家公司,这家公司是数仓行业的标杆,产品是To B的,客户都是各领域的KOL,又是中国第一个Apache顶级开源项目,无论是技术还是开发流程规范说领先的应该不过分。
先看看我们的开发流程和规范:
1.PRD/issue
如果是新功能,而且相对比较大的,需要产品经理画出原型图以及详细说明清楚;如果是bug或者比较小的功能,需要在github的issue上说清楚。口头说的永远无效,如果产品经理口头对我们说什么,我们都会要求他给文档、发邮件或者在issue上说明清楚,也是保留证据,防止互相甩锅。
2.本地Reproduce
本地重现bug。也就是出现bug的时候,我们开发要进行本地重现,只有重现出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一步是最难的,也是耗时最长的。如果连bug本地重现也重现不出来,后续工作基本难以进行。
3. 定位Root cause
对于Bug,我们要先找到引起的根本原因,这块最考验综合能力。mentor给我的箴言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把所有可能性列出来,然后一个个去证实。只有定位了Root cause,你才能开始去写代码。
4.Design review
这是代码架构设计上的一个review,是跟mentor或者leader对接确认的,在编写代码之前完成,避免设计不行,被全部推翻。这块也要写在github的issue,一方面为后人留下痕迹,便于后面维护或者迭代复盘。而且高层也经常翻阅issue,design review做的不好,也会被指出来,及时发现问题。
5.代码编写(阿里巴巴手册,UT,IT)
写好代码是新手的基本要求,不写低质量代码。这边要求按照effect java以及阿里巴巴代码手册进行约束,以及每写完代码都要通过UT或者IT进行覆盖。
6.Test plan
当你写完代码之后,你需要制定一个测试计划,也就是测试用例,去解决之前相同操作下会出现的bug或者验证你的新功能。
7.Test evidence
也就是Test plan制定完之后进行实施,将验证成功的截图进行保留,贴到issue,作为你完成功能的证据。
8.CI
Continuous Integration-持续集成服务,它会自己运行构建和测试,反馈过程中是否存在Bug或者其他问题,看是否与我们预期的结果一致。我们是在Jenkins上完成的,当你的代码有点改动你就需要去跑CI,避免影响到系统的其他模块。
9.Code review
当你写完代码并且通过测试之后,通过pr的方式先给导师review,导师review完之后提交给leader,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模块,在leader看完代码之后还要进一步提交给CTO。看完这个你还敢提交烂代码?别说烂代码了,一个变量名定义的不好都得被打回来。
刚开始入职的时候觉得这些操作很烦,改一行代码就得去issue上面写一堆,而且也要跑个几小时的CI。当后来吃了几次亏,真香。别看除了代码编写还有很多其他操作,其他操作也是为了让你更好地去编写代码,帮你梳理整个开发流程,也不自觉地提升你工作的严谨性。所以到现在,我来公司解决的第一个bug,我都还知道Root cause,以及其他细节。其他人也知道,因为我都贴在issue上面。
由于我在第一段工作中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说代码写的又快又烂,debug各种log乱打,为了实现功能破坏了设计模式等等。所以在第二段工作经历中被骂的狗血淋头,国庆7天看了4本关于代码设计的书籍并做了总结,对项目源码进行深入阅读,学习一些设计模式等等。
在第二家公司,虽然被怼了很多,但是收获非常大,可以看我在第三家的表现。
③业务驱动型
业务驱动型的公司处于外包和技术型之间,也是以实现功能为主,又要注重后期维护,对规范处于中立状态,不挖坑,不矫情。
由于我从第二家公司出来后,对代码有一定的洁癖,所以到了第三家公司一有空就重构项目代码,leader也赞同我的行为,经常找我聊代码设计和规范。我也主动申请要补充部门的开发流程规范,数据库的字段规范,并补全项目代码的UT、IT等等。这也是我能提前转正的原因之一。
四、如何在不同类型的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外包公司,不能局限于一个点进行开发,外包公司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哪里缺哪里补上。在外包公司不需要你技术多厉害,但需要你会利用现成的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项目开发。你会的方面越多,公司需要你的地方也就越多,你得到的也更多。
在技术型公司,不需要你会的有多广,你只需要针对公司产品的一个点进行深入了解,不断地进行优化,这个点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再由这个点切入到相关模块,技术深度才是王道。
在业务驱动型公司,不能光会技术,当其他开发人员只会跟老板讲技术,而你能将具体技术落实到业务,并且能从业务层面反推到技术实现,老板能不喜欢吗?但也要记住,技术是生存之道,别顾此失彼,耍小聪明。
技术人员的核心竞争力终究是技术,但技术也分广度、深度、与业务结合的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下,应该学会取舍。
五、一些中肯建议
1.外包公司能不能去?
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下,能去,有总比没有好。并不是所以的外包公司都是一个模样,说不定你的leader好,服务的又是又好又有钱的甲方,好吃好喝好款待。但大部分的外包还是不咋地,这边调查好背景就行。
2.技术型公司哪里找?
所有开源项目背后的公司都是技术型公司。比如开源Kylin的Kyligence,开源Dubbo、RocketMQ的阿里、开源Flutter的谷歌等等。而像阿里、腾讯这种大公司,每个BU就是一个类型的小公司,有些负责技术,有些负责业务,有些外包。
3.对于应届生的选择?
建议去技术型公司或者核心技术部门。从我的案例就可以看到,技术型公司对我一个整体的塑造帮助最大,可能贯彻职业生涯。当你习惯了低标准的东西久了,就很难对高标准产生兴趣。
4.我对于这三种公司的看法?
对于外包公司来说,我觉得会缺失「归属感」和「认同感」,毕竟做的不是自家的产品,还得去客户现场驻扎,而且对于外包的技术也是不太看好。
对于技术型公司来说,对于个人成长帮助绝对很大,但在这种公司由于周围都是level比你高的人,解决的问题也都是比较难的,所以无形中会有压力并且会产生焦虑。
对于业务型公司来说,最好是选择你比较擅长的并且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业务。我第一段实习做的是电商项目,所以我现在的工作也是找的电商,毕竟业务逻辑都是相通的,就算之后跳槽,也会选择电商行业,毕竟除了技术,行业知识也是竞争力之一。
选什么类型公司,仁者见仁,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擅长的地方做选择。
推荐阅读:
大数据学习之路
大三、研二的秋招备战路线(Java、大数据)
** 后台回复【加群】,可以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