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课堂,孩子思维流淌的港湾
——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分物游戏》研课随记
江西景德镇基地蒋铭国
这个学期,我们报名参加了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五届基地“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
我们作为景德镇市北师大版教材使用基地唯一一个团队参与了本次大赛。执教教师是李蛟龙老师,我们选定的课题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的《分物游戏》。
为了配合本次大赛,学校组织了二年级老师同课异构活动。昨天听了两位年轻的老师上这节课,总体来说还行。
下面就我在课堂上所关注到的细节想表达如下几点。
首先,课堂需要临时生成。
通常我们的课堂都是按照教师的既定目标进行的,因此我们大部分老师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过程按部就班地执行下去,因此在课堂推进的过程当中我们往往会忽视孩子思维闪现出来的火花。
例如,在给三只兔子分十二根萝卜的时候:一根一根地分,四次可以分完;两根两根地分,两次可以分完;四根四个根地分,一次可以分完。
我发现在两节课上出现了相同的情形——参加板演的孩子在说的时候,把一次可以分完说成了三次分完。“三次”不是我们老师所需要的既定答案,于是孩子在老师与同学们一声“啊”的不满声中不好意思地笑着结束了本次上台演示。想必孩子有些尴尬,更有些懵逼。
事实上孩子说的不无道理。两节课都是相同的情形,这样的人还是不少的,只是我们没敢去发现。有关这个“次”的理解个人认为是有些争议的。其实孩子说的“三次”就是分别分给三只兔子――这的确是分了三次,因此在意思表达上是没有错误的。这个时候我们老师所说的“次”和学生所说的“次”所具有的含义是不一致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的表达是正确的,只是我们理解上不一致。正如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
如果我们把12根萝卜分给三只兔子,四根四根地分,一次分完,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每分给一只兔子四根萝卜的过程称为一个步骤,那么一次里面就含有三个步骤。换一个角度说,我们也可以把四根四根地分,一次可以分完,称为一轮可以分完。那么在一轮里面要分三次,也就是每一次将四根萝卜分给一只兔子,连续分三次分给不同的兔子。所以孩子说分三次是没有错误的。
正是因为老师们在课堂上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往下走,于是就容易忽视孩子们思维闪现出来的火花,或者说就会容易将孩子与我们既定目标不一致的思维忽略掉,哪怕是孩子的思维闪耀出智慧的火光。因此作为老师在课堂上有必要善于发现孩子不一样的思维。毕竟孩子应该是课堂的主人。
其次,课堂需要思维流淌。
课堂总结,是一节课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展现孩子们一节课收获的时候。教师要有学生主体意识,意识到自己只是引导者、组织者、陪伴着,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轻易包办代替。但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课前要有充分的预设,引导孩子发现关键词语来对课堂进行总结。比如在这分物游戏当中我们重点是让孩子体会平均分,关键就是理解在分物的过程当中要使每一个人分得“同样多”。
只要我们相信孩子,给予适当指导,让孩子们经历一个思维历练的过程,孩子们是可以寻找出这样的重点词句的,比如“同样多”“一样多”。孩子们在互相启发下,在教师的引导下是不难做到这一点的。通过关键词语的把握,从而可以给本堂课做出一个最精确的总结。如果是教师轻而易举地呈现总结,就显得有些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了。课堂属于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或许教师普遍认为,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会较大程度上浪费时间,又或者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确存在着这样的冲突,但我们坚信,孩子思维得到了实在的训练,素养才会切实提高,也只有如此,思维流淌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才是每一位孩子所憧憬的课堂。
在课堂当中,我们还是努力把时间交给孩子,让孩子思维有一个训练的过程。虽然做起来有些难度,但却可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一个值得憧憬的追求。
再次,课堂需要儿童立场。
在课堂练习第1题中,将花插入花瓶,要求每个花瓶插的一样多。站在成人的视角,这样的题目的确容易。同样站在孩子的视角,对于多数孩子来说似乎也并不难。事实上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存在差距的。对于反应快,父母比较关注的孩子来说,他可以立马得出答案,但他用的乘法口诀。对于更多的孩子来说可能呈现出两种情况:一种是三朵花一圈,分别连线给一个花瓶,这是思维比较敏捷的孩子;另一种是每一朵花一圈,依次循环连线给每一个花瓶,这样需要连九条线,这是属于循规蹈矩的朴实的孩子。
那么除了以上三种情形,课堂上是否还会出现其他情形呢?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课堂现象,关注那些表现慢而且比较“异类”思维的孩子。我们不能排除先是两朵两朵一圈,连线给三个花瓶后,发现还剩三朵花,于是要么擦掉重新来过,要么继续连下去,一朵一圈,再分别连线给三个花瓶。这种思维恰恰说明“平均分”过程性意义:只要保证每次分得一样多,最后就是平均分。这也是分法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很有必要大力鼓励与表扬。往往这类思维的孩子更需要鼓励。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成全人,因此课堂基于儿童立场肯定孩子思维,是赋予孩子生命力量的基本途径与根本要求。
练习题第2题较比第1题在思维上难度有所提升。当然,在练习中有不少孩子,会一步到位,7支铅笔一圈,两个圈就解决了问题。这些孩子大都反应快,数感强,这其中必定是受到了家长的提前教育的影响,基本上都是通过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的。
但作为本节课《分物游戏》的教学目的来说,重要的是依据分物的过程来实现平均分物的,因此,习题讲解中要有充分的儿童视角,着重具体分法的呈现。由于铅笔盒较少,铅笔较多,因此在具体分物过程中可以呈现出很多不同的分法。可以一根一根地分、两根两根地分、三根三根地分……一直可以到七根七根地分。但凡孩子是其中任一种分法,教师都需要肯定。可以认为如果孩子能达到每一种分法都能思考一遍的话,那么他是千真万确地掌握了平均分的本质的。
当然在课堂中教师没有必要一定要将每一种分法都讲一遍,尤其是在练习题中,但孩子出现了其中任一种方法,教师都有必要肯定。毕竟教师的肯定将是孩子前进力量的源泉。
课堂之上,能让孩子经历发现,体验成长,闪亮生命,就是最好的美。最美课堂,那是孩子思维流淌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