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玖壹空间的很多中年女性会员们,都在为一件事情担心:
她们留学在外的孩子,由于国外的疫情迅速恶化,都会在近期回国,也都即将经历强制性隔离。
而近期,网络上热传几段视频,都是在诟病,归国者在隔离期的态度和行为。
一位澳籍华裔女员工,因乖张抗拒,视频曝出后,不但遭到了国人批评,还被雇主拜耳公司辞退,进而又被注销了工作许可、限期离境!
还有一位上海的女留学生,因为喝不到矿泉水,一句“没有人权”脱口而出,也几乎成了全国的靶心(脸没有被打码)。
妈妈们向我咨询,要如何,才能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我说,海外华人回国,与隔离的工作人员产生口角,若在平时,本不是主要矛盾。
但因为特殊时期人们紧绷的神经,和当事者双方的心理差距,一言不合,就会迸出火星,
而一点小火星,在此时被放到网上,就会燃起燎原的情绪。
再加上,短视频无法完整还原事情的来龙去脉,往往只截取最有槽点的部分;
被拍摄者,又意识不到,自身行为在当前,属于挑战了“战时的铁规”,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结果,他们肆意发泄、不知收敛,主动把自己,演绎成了“战役过程中的Bug”。
所以,有孩子从国外回来避险的父母们,我有如下建议给你们。
01
充分补课:让孩子了解国内治理疫情的大图景
久居海外的人,由于在异国的大氛围下沉浸得太久,接收信息的管道、接收到的信息、和身处的信息场,都和国内,有着很大的不同。
尽管人们都坚信,网络时代,每个人都直面着浩如烟海的信息量,自己,绝不是那个孤陋寡闻的人。
但事实是,在一个群体中,没有人能跳出“大多数”对信息的主观筛选。
比如,我们在疫情期间,每天都热切地、不厌其烦地关注着各种数字动态,
长达两个月的、国家集中式抗疫的信息,汇总在一起,经过我们反复咀嚼消化,无形中萃取出一些认知和原则,规范、指导着我们的行为。
比如:出门一定要戴口罩,这是铁律;
比如,疫情期间人们都心情焦躁,与人接触时尽量不抬杠、避免争吵……
但那些归国避难的人们,在这个方面,就成了“新来的小朋友”,没有这些心理基础。
再加上,由于信息的偏颇,他们在回来之前,知识储备里,可能已经被先入为主地植入了一些不良暗示:
比如,国内强制性隔离,很粗暴;
再比如,国内的人,嫌弃境外华人可能携带病毒,不欢迎其回归……
所以,父母在孩子回来之前,一定要给他们提前补课!
敲黑板,划重点!告诉孩子:
* 中国倾全国之力在治理疫情,虽然初期有一点延误,但之后迅速纠错,政策方法非常高效给力。
* 最有效的防控方式就是:通过对人的强制性隔离,对病毒进行围追堵截。
* 所谓“强制性隔离”,是指凡在中国境内的人,不论身份,不论国籍,必须无差别执行,毫无例外。
* 隔离时,必须配合工作人员的工作。有需求可以商量,但要遵守规定,不能硬性对抗……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只有补上这一课,父母才能让孩子平衡信息来源、补充信息漏洞,
让归来的他们,在面对国内局面和隔离措施时,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学会从容应对。
02
心理建设:帮孩子去除负面心理,培养同理心
最近,海外有一种调侃华人的说法:
新冠疫情,海外华人全场挨打…
上半场,海外华人买空老外零售店的口罩,支援武汉,造成海外现在缺口罩,受到老外的非议…
下半场,如果想回国躲避瘟疫,会有境外输入病毒之嫌而挨批;如果留在海外呢?同样会被当地人,视为病毒源头制造者,而惨遭嫌弃……
可见,疫情之下,海外华人的心里,也有一肚子委屈:
那种生怕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心理,也会传染给我们在海外留学、心智上尚未成熟的孩子们。
试想,他们带着负能量回国,在隔离过程中,又遭遇沟通不畅,与工作人员话不投机、演绎出火星撞地球的戏码,也就在所难免了。
所以,父母要帮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尤其要帮他们,尽量树立起与祖国同甘苦、共患难的同理心。
全球性灾难,没有人能幸免,也没有人会在这种时刻,去故意难为你。
你的特殊需求,比如矿泉水,要服从于大的规定框架。
如果为了获得一瓶矿泉水,而不得不打破规定的话,
或者,为了拿到矿泉水,会大大加重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的话(可能要通过很多特殊流程),
这瓶矿泉水,就成了奢侈的需求;而索要矿泉水的人,也怨不得会被贴上精致利己的标签。
03
调整心态:让孩子以平和、感激的心态回归避难
疫情,是各种情绪横行的催化弹。
但其实,各种情绪的来源,总是不免夹杂着一些边界模糊的地带。
比如,国内会有一种看法:
中国疫情横行时,很多人仗着有钱,打“飞的”去了国外避难,享受国外的新鲜空气;
国外病毒泛滥时,这些人又仗着有钱,带着国外的病毒,飞回国内,占用资源……
这个群体的边界被模糊,结果就是:
这期间,所有从境外飞回的中国人,都会躺枪,一起去承担“投机偷生”的不良声誉,包括留学生群体。
当留学生们回国隔离,表现出各种不适应、甚至不配合时,就又正好吻合、验证了人们的想象:
看吧!这些人,就是自私透顶!
所以,父母要在孩子回国之前,帮他们调整心态,以平和、感激的面貌示人,避免迎合眼下国内对归国人士的主流猜想。
既然回国、隔离都在所难免,既然归国避难是当下的最佳方案,那就应该用平和、感激的心态去面对。
因为,身处同样的疫情中,人人平等,
而祖国,并没有薄待任何一个她的孩子,在任何人想要一个安全的怀抱时,她都伸出臂膀,将其迎了进来。
04
尊重国情礼仪:给孩子温习传统待人接物之道
常言说,入乡随俗。
在别国入乡随俗得太久,常年旅居海外的人,回国后,紧急启动身体回调机制,可能与人打交道时,真的会力不从心。
另外,国内经过了两个月的奋战,正处于疫情向好的重要拐点,但好不容易取得的战果,又突然受到了大批归国人士的冲击。
隔离点的人员,心中正悻悻然难以言表,留学生们偏又在此时“不识大体不懂事,矫情索要矿泉水”,真真是,撞到了枪口还不自知。
如果笑脸协商倒也罢了,礼仪之邦的民俗是“伸手不打笑脸人”。善意微笑,总可以将大事化小,继而将小事化了。
但年轻气盛的留学生们,本来就被视为“为祖国添麻烦”的人,
谁曾想,他们不但并没自觉有愧,还咄咄逼人、甚至总是要求特权……
这样的留学生,也实在没法让人喜爱。
所以,父母要给即将回国的孩子,好好复习一下,中国传统的待人之道。
在与人交谈时,特别是有事相求时,温婉大方、笑容可掬的态度,可以无形中助力不少。对于女孩子,尤其如此。
反之,如果声调高于对方,气焰也高于对方,还动不动就拿人权说事,
那么,被认为“没有家教”是轻的,如若被批评“忘了传统忘了根”,对个人形象,对整个留学生群体的形象,则又会产生进一步的恶劣影响。
此外,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帮孩子抹去小小的文化优越感,唤起孩子对隔离点工作人员的真心尊重。
他们的确很辛苦。
虽然,照顾被隔离者,是他们的职责所系,但每一个认真履行职责的人,都值得被人们尊重和好言善待。
05
切换语言体系:不要使用带强烈倾向性的词语
留学生群体,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都经历过两种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他们的语言体系,也总是随着两种文化的切换而切换。
由于留学时的惯性,他们在刚刚回国时,在语言的使用上,会经历一段无序和杂乱。
这一点,我就曾经深受其害。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让我失去了英国广播局的工作。回国后,由于习惯了英语表达,我说出的中文中,经常会情不自禁地夹杂着一些英文。
原因很简单,因为有些词,一下子找不出贴切的中文对应,所以干脆,就直接从脑子里滑出了口。
但这种语言惯性导致的状况,一度给我,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
人们由于没有相似的经历,所以很难跟我感同身受。
有人以为我在卖弄英语,有人以为我在彰显背景,甚至还有人,给我贴上了崇洋媚外的标签。
其实,就是误解。
所以,父母在孩子回国之前,要提醒孩子,尽量做好语言系统的切换。
在与人交流时,要注意措辞的分寸,和说话的语体色彩,
尤其要对孩子强调,不要使用自带意识形态的词汇,和倾向性强烈的用语。
比如,用“权力”比“人权”要好些,说“中国人如何如何”,远不如说“咱们中国人如何如何”来得自然、亲切。
其实,从世界各地回国的华人中,有不少在武汉疫情之初,就以各种方式,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有的捐赠口罩,有的贡献酒精,有的遍访国外的厂家,为国内的医院采买防护服和其他护具。
当国外疫情恶化时,他们也是不得不中断在海外的工作和学习,回身投奔祖国。
而这其中,留学生群体,被迫停止在海外的学业,尤为被动和无助。
然而,某些媒体为了流量,故意抓取敏感的镜头,制造愤怒的空气,甚至引导广大网民,对镜头中的留学生进行“人肉搜索”……
个别留学生固然有错,但错不至被千夫所指、被万民网暴,错不至,去充当那根全民眼中的芒刺。
那些明知会触碰大众G点、还把留学生用镜头送上风口浪尖的媒体,
难道你们的良知,是用流量拼凑成的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