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女性面试合格的可能性5倍UP的诀窍:穿能看得到胸脯的连衣裙。
——法国Sorbonne大学的心理学家Sevag Kertechian博士的团队的研究结果
我看了很多篇关于要怎么预习的文章,都是在讲“如何在预习上要花时间去理解,找到不清不楚的地方,等待上课时的重点听解”云云。
不是说这个方法没有道理,道理是通的,但是时间不等人。
你需要知道“预习—>上课—>复习—>练习&测试”的流程中,上课是最重要的,然后是复习和练习测试,预习是整个学习流程中的“小头”。
也就是说,在预习上花大把时间不值得。
一
我们首先要了解预习的目的。
课前的预习不是为了“先熟悉内容,找读不懂看不明白的地方”,而是为了“把握感觉”—为了抓住上课内容的全貌,让老师的讲解(我的知识输入)变得简单容易起来。
怎么说呢,举个例子。
你要开始阅读一本新书,你会不看标题,不看前言后记,不看目录而直接懵懂地进入从头开始阅读的环节吗?
是个聪明人,当然不会。
上述的步骤其实就是在把握全局,了解作者意图,理解文的构成—其实这花不了多少时间,却是非常必要的步骤,因为经此一步,你在阅读时的理解程度会完全不一样。
之后才是细细阅读的开始。
预习就是为了做之前前面的这件事。
二
所以,预习无需长时间,求快速,一门课程5分钟即可。
方法如下:
先大目录,再小目录,内容可省略阅读,主要是从目录上把握全体,最后再确认一下后面的课题和问题,稍稍做个回顾思考即可。
比如英语语法的课程,学习名词,这是大目录,下面还有普通名词、专有名词等的小目录,预习看到这里就可以,有个概念,细节留到上课时专心听讲就行。
因为对学习内容有了全貌的印象,沿着思路听老师授课时的细节,理解自然会跟上来。
短篇的语文课文(长篇的课文方法如上)等,快速看一遍内容不花时间,只是不要中间停顿,过一遍,然后就题目自设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比如【纪念白求恩】的课文,为什么要纪念白求恩,给了我什么启发等等,最主要的是确认一下下面的注释(难于理解的地方)和课文后面的课题练习就行。
其他科目也都差不多。
总之预习时记住要抓全貌,不要围绕懂与不懂的细节纠缠,关键在于先要把课题和主题是什么搞清楚。
当然,如果像我们的一个学生,每天3点半早起学习,时间充裕,预习上多花点时间阅读理解,不懂查询或者划线,等待上课时的分解,这样做自然也很好。
三
为什么说“预习—>上课—>复习—>练习&测试”的学习流程中,上课是最重要的环节,必须全力听讲思考?
因为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视点出发,预习、复习多半用到的只是视觉,看为主。
但是上课不一样。
上课是老师讲授,你要听,要记笔记,有时候还会读上一读,然后你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转,要思考,还会有随时可能要回答问题的压力。
可以说,上课是把学习记忆的基本,听、记、看、想、说等的五感全开,并且人为制造紧迫感的最佳学习时段。
所以,上课不好好听讲绝对是大损失。
四
我的朋友也开了时下热门的小学课程辅导提高班,他的一节课的时间定位是50分钟(感觉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点长)。
他是这样安排上课时间的:
* 5分钟预习
* 20分钟上课(只教授20分钟,不会多)
* 5分钟SL
* 5分钟回忘记忆法
* 5分钟复习
* 5分钟测试确认
* 5分钟回顾·暗记时间
—合计50分钟。
然后在休息后再追加组团讨论·学生说明15分钟。
他的学生在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理解和记忆程度上,甚至在应用层面上,都远远高出其他学生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