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是覆盖麻索的绒被

我的朋友,有点疑问要比确信无疑要好一些,凡是那些坚定表达,往往会落入俗套,陷入知识窠臼。


苏格拉底认定自己无知,更多人证明自己拥有真理,这真是反讽。迈克尔·布拉斯兰德在《暗知识》一书中,对人类知识的可信度进行了质疑,核心观点就是面对无法避免知识局限,需要保持谦卑。当你以为了解真相之后,还能继续思考并有所获。

书中举例,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埃斯特·迪弗洛认为,极易被忽略的细节往往特别重要,而我们颇为重视的理论性问题却常常无关紧要。


在饱受赞誉的《贫穷的本质》一书中,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将矛头指向了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些抽象准则:

“要为穷人提供自由市场”“让人权落到实处”“先解决冲突”“给最穷困的人更多的钱”“外国援助会杀发展”。“在反贫困政策的领域内,散落着短期有效的政策碎片,事实证明,这些政策效果只是县花一现,算不上奇迹”“这么多昨日的灵丹妙药都沦为了今日的狗皮膏药”。

他们说,这些准则简单明了,支持者们选择性地将一些奇闻轶事当成佐证,但这些准则成效却远不如预期。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政客利用了原则,试图给人一个简单判断,“玫瑰是红的,紫罗兰是蓝的。”你必须接受他们提供的答案,否则他们就会用一个极低的评分给你。

譬如针对准则失效,一种回应称,我们应不再试图解答发展中国家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因为我们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规避造成伤害的风险,而首要准则应当是不造成伤害。

作者回应很有趣:“专注干好水管工的事就够了,关注现实不少白费的力气,但是所搭建起的,更可能是知识的砖瓦楼房,而非稻草大厦。

很多人就是在构建稻草大厦,不关心应该有什么样基石,有什么样框架,有什么样装潢,为多少人解决实际问题。

丹尼尔·布尔斯廷写道,问题在于“人们不喜欢没有被精心装点的想象”。

“发现”既满足了专业需求,又满足了想象力的渴望。人们用知识的假象来装点思维,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无法忍受空空如也的思想。

善于发现美的诗人约翰·济慈认为,“消极能力就是一个人能够身处含糊不定和神秘疑问之中”,消极能力能压抑欲望。在他看来,消极能力是一种艺术美德。迈克尔·布拉斯兰德认为,它也是一种科学美德。这种能力使人在面对知识的隐线索,抵御住想迫切掌握真理的诱惑。

从来没有一个艺术家能告诉你,这就是美,只能含糊表达,这接近美。

消极能力与另一种能力不谋而合,即能够抑制住“急于下结论的急躁情绪”的能力。作家古斯塔夫·福楼拜说:“想要迫切下结论的急躁情绪是降临在人类身上的最致命、最徒劳的疯狂之一。”

急于下结论的急躁情绪,会导致对因果关系的不成熟的、过于简单的、错误的推论。人们都想学富五车,没人想做无知之人。但渴望可能会带来错误知识,并造成伤害。

作者建议是人应该多一份敬畏之心。培养消极能力,平复急躁情绪,不急于下结论。至少,可以表达我们对这个错综复杂、绚烂多彩的世界的尊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则是覆盖麻索的绒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