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影概况
电影改编于真实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克里斯托弗出生于一个充满争吵、暴力的家庭。
克里斯托弗在某次暑假的调查中,得知父亲还有一个自己未曾谋面的正妻,而自己的母亲实际上是父亲的情妇,自己和妹妹都是法律上的私生子。
克里斯托弗遂对父母的欺瞒产生愤怒,外加上父母的终日争吵、打架,进而发展成对社会的怀疑。
以正常人的角度而言,克里斯托弗正是所谓的“反社会人格”。他不满社会规则,不认可娶妻生子死去这一套做法,不认同社会的约束。
他想做一件很酷的事,他想独身一人,穿过荒野到达阿拉斯加。
于是大学毕业后,便将想法付诸行动。
他抛弃一切,带上最少限度的生活用品,背上书包,孤身一人踏上旅途。
在旅途之中,遇过送他热狗的情侣,遇过倾心于他的女人,遇过孤身的老兵,也曾因蹭火车而差点丧命,一系列不平凡的经历让他见识了人类的爱与冷漠。
最后,在荒郊外的废弃公交车上饿死。
二、逃离了社会规则,也逃不了自然法则
克里斯托弗对父母的欺骗感到愤怒,不同意正常人的人生规律(即娶妻生子死去),于是选择了逃离。
他希望逃离到荒野外,得到绝对的自由。可是,他错了。
纵使逃离了社会的琐碎,逃离了人际关系的勾心斗角,可是却终究逃不过生存的压力。
当他获得了全身心感受自然的自由时,吃喝住将成为主要问题。
他快乐吗?
也许他觉得快乐,因为可以近距离地感受雄伟的高山与浩荡的大河。
可是如果是我,我会觉得这是更大的约束。
我不愿意也没有能力亲自扛枪狩猎,我无法忍受沾满污垢的衣服和发臭的头发。
我觉得,这是更大的不自由。
三、但是每个人的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
有的影评人认为克里斯托弗舍弃了家人,令得家人过上了对他百般挂念和痛苦的生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对他的妹妹暂且不论,可是对欺瞒他的父母而言,并不为过。不能以不负责任的说辞便否定克里斯托弗的行为。
正是他的父母给他带来的灰色童年,我们不是克里斯托弗,没有权利替克里斯托弗做出选择,没有权利替克里斯托弗原谅他的父母。
从克里斯托弗的角度而言,他的的选择是恰当的。
就算他的父母给了他丰富的物质支持,但是却无法给他健康的童年,更别妄谈快乐。
这种缺爱的生活,也许生不如死。
四、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关键在于理解
克里斯托弗的“悲剧”,本质上是对家庭、社会不理解。
父母不幸的婚姻生活,尽管给他带来悲惨的家庭生活,但是倘若克里斯托弗站在父母的角度,也许就能理解父母也同样存在的不易。
母亲也许未怀孕前并不知道自己身为情妇,也许父母都曾懊悔犯下的错误,并不断在想办法弥救......
父母确有不对的地方,但并不能因为有错误便否定父母的一切。
如果克里斯托弗大学毕业后那段时间能与父母坦诚沟通,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也许克里斯托弗就不会选择流浪荒野,就不会在死亡的那一刻祈望与父母的团聚?
谁知道呢?我们不是当事人,况且事情早已成为过去。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从过去汲取教训。
有时候,理解并原谅,是为了更好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