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回首望,你仍是那个骄傲的少年

慢慢合上书本,静静抽离心境,压抑,恐惧依旧在心头萦绕,告诫、反思时刻在脑海回想《1984》,一部被翻译成62种语言的反乌托邦小说,小说中塑造了一个极权的社会,一个到处充满着监视、专制、仇恨的社会,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独立,没有真实的社会,有人说,这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是作者在1948年对当时社会主义的控诉:也有人说,这是对未来的幻想,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一本好书的意义能就在于它能够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思考,而又何必执着于作者著书时的思考呢?我们更应当立足当下,去关注我们身边的事物,去思考我们是否也在慢慢的变得如《1984》般僵化、固化,比如自身的观念,比如,网络社会

如今的网络已经深入到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梦想成为现实、许多神话成为可能,“吓尿指数”更是一次又一次被刷新,我们在享受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丰富和便捷时,我们需不需要停下来想想呢?

想想那些无处安放的个人隐私。小说里面,无处不在的电子鼻幕,各种渗透的思想警察让人感到无比压抑又无比恐惧,但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身边,各种定位的存在,各种信息的采集,攫取、泄露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我们个人的隐如何到保护?我们作为独立个人的存在如何得到保障?《悟空传》里说,“也许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以为这世界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他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我们也应该慢慢开始长大,应当懂得尊重、懂得宽容、懂得克制、懂得去守护那些人性中的光辉,我们需要bigbrother,如同公元纪年前人类需要女娲、宙斯、上帝一样,但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在艰难困苦时带给我们对美好希望坚定信仰的磅礴力量,而不是居高临下泯灭人性的肆意狂妄。

想想那些无法独立的个人意志。小说中,杜历史,修改语言,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成了行尸走肉、榆木疙瘩,个人不用思考,个人没有思想。历史说改就改,事实说变就变,一切与现在不符的记忆都不能去证实,一切与现在不符的历史都已被修改,真实将水远无人知晓;“新语”的不断修改,使用,带来的是思想的停滞,开不会说,慢慢的就连想也不会了,而藏语言背后的科学知识,文学思考,道德伦理全部随之消失。想想现在,我们是否也在不自觉的陷入人云亦云的困境中而不自知,我们是否也在各种大V,各种KOL的意见下莽撞行事而不深思?我们是否也因各种碎片化信息的纷至沓来而不知所从,甚至随声附和而不去思考,不去深究这些观点是否确是否合理?我们是否也在接受着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而毫无别之力?似乎,我们将全世界装入了口袋,但我们把多少装进了脑袋?似子,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知识渊博,但我们是否能够避免成为盲从的乌合之众?诚然,我们不可循守旧、因噎废食,不盲目扼杀孕育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事物,但我们应当保持独立,应当为那些分辨能力尚不足够的孩们创造良好的环境,毕竟,他们是互联网的最大使用者是人类的未来

想想那些无所不在的孤独灵魂。小说中,人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但彼此间却无真心交流,男主角和女主角之间最后的结局让我们感悲痛又无奈,想想我们自己,今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可以相互获取信息,可以听到声音,可以看到图像,在不远的将来,能够感受到相互的触碰也未可知天涯咫尺”指日可待,但我们身边的人呢?我们最亲近的人呢?我们的感情交流呢?有多少人明明身边坐着最亲近的人,却在互联网的世界自娱自乐?有多少人拿起手机就热万分,放下手机就如丢三魂?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不在受饥饿,疲倦的困扰,我们会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流连忘返吗?我们还分得清现实与虚拟吗?当人工智能跨过“奇点”,迎接我们的会是守护者还是奴役者?我们又会在哪里,又会去往何处?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向前,而其魅力之所在,也因其不可知、不可逆,不可挡,若干年后,我们的稀奇紧张也会变得稀疏平常,我们的怅然迷茫也会变成啼嘘感伤,我们的拼搏向上也会如同巢中水般自然流,就像今天看待过去一样,愿每一叶扁舟在溯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可以永远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愿有一天,回首过往,我们都能想悟空说的那样“这个世界我来过,我战斗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不忘初心,仅此自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回首望,你仍是那个骄傲的少年)